略懂一點硯史的人,對林正青和林佶這兩個名字都不會感到太陌生。《中國人名大辭典》載:“林正青,佶子。”有人據此介紹說“林正青,又名林佶子”,令人愕然。出現這種低級錯誤的竟是由權威機構、權威人士主持編印出版的列為“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的《文房四寶·紙硯》,令人不解。
《文房四寶·紙硯》印刷精美,介紹故宮珍藏名硯141方,釋文不過三四萬字,錯字卻不少。如“劃石骨”錯作“劃石骨”,“毅理”錯作“殼理”,“盤陀”錯作“盤砣”,“太仆”錯作“太樸”,“自捫”錯作“自摘”,“結綠”錯作“結緣”等。有幾段硯銘的標點錯得很離譜。如“端石高兆銘鳳字硯”的吳琰青銘,編者點作“璞玉渾金質粹,鋒堅帶經而鋤,佃圣王田禮耕,義種積慶逢年……”,應點作四字句。而“端石壽山福海硯”的桂馥長短句詩硯銘,編者卻點作四言詩:“試以鼠須,如口吮豪。投以喻麋,如釜涂膏,龍尾風味,名相高辟,諸采蘭遭,藥之汝安,得與凌波,微步者并,美于衡皋。”“鳳味”錯成作“風味”,“女”錯成作“汝”。什么叫做“名相高辟”、“諸采蘭遭”、“藥之汝安”?恐怕編者也讀不懂。此銘后半段似應點作“龍尾風味名相高。辟諸采蘭,遭藥之女,安得與凌波微步者并美于蘅皋?”又“端石諶齋銘云紋硯”的篆書銘,編者亦。點作四言詩。末三句為“思(懼)遺誚于,三苗寧多,學而務殖。”亦讀不懂,其實點作“懼遺誚于三苗,寧多學而務殖。”一目了然。上述這些硯銘,并非特別難懂,不知何以竟錯到這個地步。
蘇軾有硯銘曰:“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毅理,金聲而玉德。”這是評硯的名言。《文房四寶·紙硯》用三頁介紹“歙石眉子抄手硯”,蘇軾硯銘作“混不留筆,涓不拒墨……”分明是拙劣的偽作,編者不加任何說明,似有誤導之嫌。
故宮博物院藏硯非民間藏硯可比,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故宮博物院又是國家頂尖博物館,實在不應該犯“林正青又名林佶子”之類的錯誤。
(實習編輯:嚴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