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王國維于《人間詞話》中言:有境界則自成格調。 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讀恩師崔學路先生《尺牘百法》、《題賀百法》,不由會在如此一種“靜靜動動”中頓悟,在“優美宏壯”中感受一位書壇大英雄之本色。
崔學路,字唯真,號佛堂、玄一,1945年出生。1980年代初宗漢隸、顏楷,后得沈鵬“廣取博覽,以免拘束”之教誨,遂轉習右軍、魯公、蘇、米行草。1985年,創辦《青少年書法報》,任社長、總編輯。劉海粟贊為“福佑書壇后坤,功莫大焉”;歐陽中石贊為:“中國青少年書法發展里程碑”;沈鵬引為“當代書壇為數不多的具有戰略思考的朋友之一”。數十余年來,全力書藝研究,篆隸及高古蒼拙一路;楷則鐘、王、魯公;行草由王鐸、八大上溯魏晉、敦煌遺書,直顯一己天然爛漫本心。
尺牘,亦稱文函、尺素。古人曾視之為“古文體之吐余”,當作末藝,把它與正統的古文體區別開來。認為“古文體最為嚴潔,一切綺語、排偶語、佛老語、考據、注疏、寒暄酬應,俱不可一字犯其筆端”。(清袁牧《小倉山房尺牘·洪序》),故許多文人書集都不收尺牘。可崔學路竟喜于如此一份虔心,一份雅興,別出心裁,用心良苦,深居苦研,把尺牘始編刊成集走上書架,這不僅是對書壇的貢獻,也是文壇的清新劑。雖自清代以來,尺牘亦被人們所重視,當代作家黃裳也曾把尺牘稱為“書簡文學”書信,但真正能把這小品“尺牘書法”如此系統,大為發揚的,我敢說當代書法界,崔學路乃是第一人。
作者在《尺牘百法》精心收錄了百余幀不同文體、不同風格尺牘札記,上溯魏晉宋元明清大書法家王羲之、蘇軾、趙孟頫、徐渭、沈度、王鐸,下抵當代著名詩人、作家、學者、書家,如蔡元培、朱自清、錢鍾書、沈鵬……。更為敬佩稱道的是崔學路在這浩瀚如海的書信札記中,以獨有的慧心、嚴謹的求實態度,用心選輯歸類。并把書寫涵蓋面極廣的上百位親友的尺素加以介紹,打破了舊俗框框,無履歷化,只以凝練文字,寥寥幾筆,便把書者的來處、個性及交情始末躍然紙上,令讀者雖未見其人,已通其氣,大可促進人們之間的神交。在《尺牘百法》,末處,作者還選人了賀卡、請柬、明信片等,這些原生態的情感交往形式的介入,大大豐富了著作內涵,雅俗共賞,讓讀者、學者倍感親切,堪窺探崔學路的大家風范,這無論是書壇抑是在書簡文學中亦為獨樹一幟。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見小日明,守弱日強。
在“尺素”小品里,作者以淡然心態,簡出深居,窺得書法藝術之端倪,文學之迷蹤。我不敢斷言這些簡練古拙的尺牘小品是否符合文藝作品的尺度,但我可肯定,這些書信都是書者瀟灑自如、謔談笑傲、傾訴情懷之佳作或絕筆,或快樂、或憂愁、或希望、或失落、或凝聚、或建議……盡情釋放,寄情佳人。我想,這正是崔學路為什么用心良苦、獨巨匠心以這樣一種形式如數家珍,和盤托出的緣由所在。為友情的溫暖,為生命之感動。
《題賀百法》則從三代卜骨祈刻,降至周商鼎彝碣石、秦漢碑版摩崖、魏晉墓志磚銘、唐宋而迄今,關隘、殿堂、名勝、園林、典籍、題賀皆索圖例說。由此類舉誕壽、婚慶、品操、性靈、廳所、書齋、詩文、聯語及硬筆題賀,凡百圖、百法附加百條索引。古今對接,圖文并茂矣。
又作者關注書壇、文事,尤重“師情、友情、親情、真情”,每有恰逢,造句書賀。佳會時見心之作,書中屢有刊發,讀來令人燦然會心一笑。
百篇尺牘,百壇釀酒;百幅題賀,百朵奇葩。在這炎炎盛夏,掩《尺牘百法》、《題賀百法》于懷,冥想崔學路對我輩的教誨及他的淡然,博學,惟真,有如大書法家孫伯翔得知崔學路歸隱于京城后《致學路書》“龍潛淵底,必有大雨降焉”。
自成格調,因有境界!好書快讀,更待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