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張某初中畢業后未考上高中,張某父母經人介紹與某市第六十五中學(以下簡稱六十五中)聯系,張某父母同意交納擇校費3萬元,六十五中同意接收張某就讀該校。在六十五中的第一學期,因張某的紀律、學習成績等個人表現不符合該校的要求,經學校多次對其教育無效后,六十五中決定對張某作勸退處理。后張某辦理了退學手續。
經張母與學校協商,六十五中同意退還擇校費1.5萬元,張母于2008年2月28日領回退款。后張某及其父母覺得學校退還的金額太少,認為學校應當退還擇校費2.5萬元,除去已經退還的1.5萬元,還應退還1萬元。雙方經多次協商未果后,張某便將六十五中訴至法院。
張某認為,3萬元擇校費平均分配到高中3年共6個學期,每個學期只應收費5000元,其在六十五中讀書僅一學期,故六十五中應退還2.5萬元的擇校費。對此,六十五中則認為,擇校費屬于機會選擇費而非教育服務費,是一次性消費,交納擇校費的回報就是獲得進入學校學習的機會,并沒有說要分攤到3年中去。六十五中按照教育部和當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政策一次性收取了張某擇校費后,已接收張某為該校正式學生,故不應退還擇校費。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張某到六十五中上高中是自己決定的,其父母作為法定代理人也已同意,經與六十五中協商后同意交納擇校費3萬元,六十五中同意張某到該校上學。后因張某退學,只在六十五中就讀了一個學期,沒有在六十五中完成3年的高中學業,按照相關規定,學校應退還擇校費2.5萬元,扣除已經退還的1.5萬元,校方還應退還1萬元。據此,法院判決支持了張某的訴訟請求。
點評:楊賢斌(浙江君安世紀律師事務所律師)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擇校費的性質及是否應按學生實際就學時間收取擇校費的問題。擇校費是我國教育改革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產物,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擇校費在收取的合法性與非法性之間經歷了若干次變革。目前,我國有關擇校費的規定散見于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及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財政部門、物價部門的規范性文件之中。法律規定的不完善,導致廣大學生家長與學校之間擇校費糾紛頻繁發生,尤其是擇校費的退還問題更是雙方爭議的焦點。各地對于擇校費性質的理解以及擇校生就學中途發生退學、轉學等情況時已收取的擇校費如何處理的做法也各不一致。
具體到浙江省而言,目前對于擇校費的規定見于省物價局、省財政廳、省教育廳《關于完善和規范普通高中擇校費等收費管理的通知》(浙價費[2004]139號),省教育廳、省物價局、省財政廳《關于進一步規范教育收費工作的通知》(浙教計[2006]124號);《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2007年規范教育收費,進一步治理教育亂收費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浙教計[2007]72號)等文件。尤其是浙教計[2007]72號文件明確規定了如果擇校生中途發生退學、轉學等情況,對于已經收取的擇校費,應當按剩余學期退還給學生。故在本案中,張某在六十五中僅僅完成了一個學期的學業,占3年高中學業的六分之一,故擇校費也應當只收取六分之一,余下的2.5萬元應當退還。所以,本案中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
擇校費的出現,是教育改革中的過程性現象,是教育資源分布不平衡及社會對高質量教育資源渴求所必然產生的結果。在一定階段,擇校費和擇校生的存在對滿足一部分社會群體的教育需求有著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國家對教育事業投入的逐漸加大,教育資源日益豐富,也更加平衡,擇校生及擇校費機制的意義也應逐步淡化,特別是該機制本身同公平錄取及和諧社會的理念不符,現實中也導致如張某案等類似的糾紛,故國家及各地有關部門在各類規范性文件中都明確表示要逐步降低公辦高中招收擇校生的比例和收費標準,直至全部取消。可見將來類似張某案等糾紛會越來越少,直至消失,公平教育也會得到全面貫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