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這一刻,是共和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時刻。
這一刻,她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時代;這個擁有世界最多人口的社會主義國家開始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邁出了嘗試性的一步,開始了一個長達1/4個世紀之久年均兩位數經濟增長率的年代。
那一年,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元年。此后30年,這個國家廣泛地影響了世界。
30年后,我們再一次站在歷史的拐點,展望下一個30年。
這一刻,我們依然說,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改革開放必須走下去!然而,該如何走下去?
在過去的30年里,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初步建立了市場經濟,也不斷向經濟的現代化邁進,實現了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帶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一個國家翻天覆地的變化。
然而,30年來,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線的“漸進式”改革,由于政治體制改革相對滯后,導致改革的不均衡,因而累積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與社會發展之間不平衡與不協調,經濟發展方式粗放,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的問題日益突出,同時社會環境的問題也較嚴重,腐敗蔓延、貧富差距擴大;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等方面問題仍然較多,新的公共服務體制仍在重構。
此前積累的矛盾現在已經凸顯出來了,甚至以極端的形式集中地爆發出來:特大食品安全事故,未曾間斷的礦難,社會底層的罷工……
所有這些問題都只能通過繼續改革解決,在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加快政治和社會體制的改革。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說,千頭萬緒,這里的關鍵是政府自身的改革。所謂政府自身的改革,即按照人民的付托,管好自己應該管的事情,退出不應該管的事情。
如何穩健地推進和突破政治體制改革,使權力徹底退出微觀經濟領域,建立法治的市場經濟,樹立憲政和法治權威,是從現在起中國改革最重要的課題,當然也是下一個30年最艱難的事情。
我們也已經開始在做一些努力,例如,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大部制改革、強化權力監督與制約機制以及重拳懲治腐敗等等。
如果說,上一個30年改革的主題是發展,那么,下一個30年改革的主題應該是和諧,發展基礎上的和諧。而一個和諧的社會,應該擁有一個良好的政府組織,一個良好的市場組織以及一個良好的社會組織,擁有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保障體制,以及優越的民主法治環境。
這應該成為我們繼續改革的方向。
當然,這一切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但改革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許需要再一個30年抑或更長時間。
可以相信,下一個30年,我們可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