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不僅僅是重視才藝教育
要注重孩子的素質教育,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但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值得反思。一些家長和學校把素質看成才藝,把素質教育更多地當成了才藝教育,于是參加才藝培訓班、藝術考級成了部分孩子重要的生活內容,快樂童年沉沒在沉重的練琴學畫中;進而,才藝的“應試教育”成了當前中小學生負擔的另一種來源,影響到一些孩子的健康成長。
與此同時,最近上海某高校宿舍的火災事故敲響了警鐘:安全防范、避險逃生等等安全教育課程,萬萬忽視不得,它們理當是青少年素質教育的必備課程。
北京語言大學教師喬文
拉動內需要重視科學民主決策
自中央出臺了促進內需的一系列政策后,各個地方政府也相繼報了投資的意愿或計劃,這引起了各方面的一些擔心:會不會產生一些投資不講效益,一哄而上的結果?會不會借著這個機會向中央要錢,或者部門向中央要錢?地方政府會不會傾向于把計劃報得大一點,砍一刀還有半截,可能有這種心理。
溫總理最近在與經濟專家和企業界人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投資還是要堅持科學的民主的決策,出手要快,出手要準,就是對地方政府發出的信息。希望地方政府在拉動內需的過程中更加重視科學民主決策,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山東省人民政府駐上海辦副主任孫常才
行政問責制重心不在責任追究,而是預防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官員因重大責任事故被“問責”,有人形象地稱2008年為“問責年”。問責制是政治文明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建設責任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的一個重要途徑,行政問責制的重心不應該僅僅放在責任追究方面,而是要注重預防失責行為發生。
自2003年以來,行政問責廣泛地應用于公共行政領域,這顯示出中央致力于建立“責任政府”的堅定決心。在中央的強力推動下,不少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問責制度,強化了官員的責任意識。從近年的情況看,問責制確實達到了推進責任政府建設、促使掌握公共權力的官員忠實履行職責的目的。經過這幾年的實踐,完善問責制是政治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河南省鹿邑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張松樹
財政政策刺激消費更見效
中國經濟需要擴大內需尋找新的增長點。要擴大內需就要刺激百姓消費,而這又需要重新調整我國的貨幣收入分配結構。過去的分配模式是政府、企業拿多了一點,個人少了一點,現在要做的就是要讓個人多分一些,這可以通過財政補貼和減稅來實現。比如個稅起征以家庭為單位而非個人。此外盡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解除百姓消費的后顧之憂。
次貸危機后,在全球會涌現出較大規模的國有化金融機構和企業,金融機構監管會強化;個人和企業獲得資金的能力或渠道都會受到一定限制;貨幣寬松程度可能會有較大變化。
順應這個趨勢,中國應當與美國一道,共同提出并推動應對次貸危機的方案,例如,在參與應對全球次貸危機中積極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而且,中國積極加入“拯救”活動,還可以防止別國濫發貨幣。因此,中國可以呼吁建立主要儲備貨幣匯率的穩定機制和貨幣發行限制機制,防止這些儲備貨幣國家利用其儲備貨幣地位濫發貨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巴曙松
穩定資本市場以促進內需
要促進居民的消費需求增長,顯然老百姓的金融資產不能縮水,如果老百姓的金融資產出現大規模縮水,即使是減稅也不能刺激內需,因此,從政策角度穩定資本市場尤為重要。有關部門應該全力穩住資本市場,因為目前資本市場已經接近合理的價格區域。
這次金融危機提供給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機會,而轉型需要相應的配套政策。除穩定資本市場外,還應采取比較積極的財政政策,首先要降低賦稅,讓老百姓的收入增長,同時要擴大支出,我們今天的經濟增長享受到了第一輪基礎設施建設的效果,中國要成為現代化的強國,還需要第二輪大規模的基礎建設。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 吳曉求
保增長不是保短期增長
中國的經濟發展放慢一是因為金融危機對中國產生了影響,一是中國自身過快增長存在一些問題。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存在兩個明顯問題,過多依賴于出口且過多依賴于房地產。這兩個依賴是導致中國經濟內部失衡以及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只有更多地依賴于消費的增長、競爭力的提高,這才應是保增長真正的含義所在。
國家兩年內計劃投資4萬億元刺激經濟,這4萬億元主要是投資于公用基礎設施領域。但還應該增加兩個一是擴大消費需求,二是提高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中國是世界工廠,產能過剩但是消費力卻明顯不足;此外中國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出口增長很大一部分依賴于外資,因此擴大內需還要投入對企業競爭力方面的投資,建立真正的、國際性的公司。此外,保增長不是為了保短期增長,而應是保我們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經濟形勢研究室主任 王小廣
4萬億投資應偏向制造業
我現在擔心的是,4萬億投資用在基建上實際上是把錢投向了已經過熱的行業,如鋼鐵、水泥等,而已經過冷的制造業仍然難以獲得銀行貸款,形勢變得更加嚴峻。繼續將資金投向基建的確可以帶來靚麗的GDP增長,但如果不能真正改變制造企業生存的現狀,或許仍然會有更多的人面臨失業的威脅。政府在公用事業上的投資的確可以帶動一部分就業,但那畢竟是少數,我國90%的就業仍然是由占經濟比重70%的民營經濟提供的,這才是需要重點關注的方向。
政府應更重視民營企業,將經濟政策更側重在扶持民營企業上。如果是投資到制造業,受益的企業產生的效益將用以再投資、再生產,從而產生更多的效益和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形成一個“滾雪球”般的良性循環。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郎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