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小康》雜志對關系中國百姓生活的全面小康11個關鍵詞組成的小康指數,即:休閑指數、飲食指數、公共服務指數、居住指數、生命指數、生態指數、教育指數、消費指數、平安指數、信用指數和快樂指數進行了調查。其中,70分以上的有4項,快樂指數得分最高,為79.1分,70分以下的有了項,最低的是生態指數,只有56.9分。與上年相比,有9項增加,平安和快樂小康指數下降。
《小康》的全面小康指數主要包括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五個大類。評價權重分別為:經濟建設占30%,社會建設占20%,政治建設占15%,文化建設占20%、生態文明占15%。全面小康評估指數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2008年《小康》報道的11個相關指數;二是2008年10月~11月間,由《小康》雜志社聯合新浪網及有關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專家共同組成的“中國小康指數”調查組,對我國“全面小康綜合指數”進行調查;三是參照有關部門的測量數據,經調查組專家對收集數據進行加權綜合處理,得出2008年中國全面小康綜合指數為65.4分,比上一年增加0.7分。
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紀念年,是百年奧運的圓夢年,也是歷經波折的中國考驗年。我們遭遇了多年罕見的困難和挑戰,經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年初,南方部分地區遭遇百年不遇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5月,歷經了汶川特大地震;8月,迎來了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我們體味著奧運的大喜和災難的大悲,在大喜與大悲中,磨礪、洗禮。
眼下,中國經濟增長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蔓延和全球經濟的衰退,中國經濟的增速逐漸放緩,企業利潤和財政收入增速有所下降,樓市、股市雙向下挫,國內消費信心和投資信心的雙受打擊。這些因素都給經濟平穩發展帶來挑戰。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們迎來了2008年歲末的中國小康進程盤點。
民眾感知與實際狀況落差大
根據《小康》調查,接近50%的受訪者認為,與去年相比中國實現小康的程度下降了。在我們關于對各項指標感性認知的調查中發現,悲觀的情緒在蔓延,其中又以網絡為甚。
這是一份由《小康》聯合新浪網于2008年11月間組織的中國全面小康感性實現程度網絡調查結果:在12290人參與的網絡調查中,有74.9%的人認為全面小康綜合水平不合格。其中,有41.68%的受訪者認為“飲食小康”不合格,54.86%的人認為“居住小康”不合格,54.51%的人認為“生命健康小康”不合格,67.85%的人認為“生態小康”不合格,63.3%的人認為“教育小康”不合格……
這是一個在特殊背景下的調查。我們尚未從“9·8”尾礦潰壩重大安全事故、三鹿牌嬰幼兒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恐慌中走出來,由美國引發的危機又蔓延而至。由危機產生的一系列裁員、降薪、公司倒閉等不良反應也影響了人們對未來的信心。而上半年,我們才經歷了巨大的災難。這一結果反映的是這一特定年份和階段人們的心理狀態:有對災難的深刻記憶,有因社會事故頻發導致的失望,有對危機的恐懼以及對未來安全感的缺失。雖然實際情況并非想象的那樣糟糕。
這一年來,中國政府以高分通過了災難的考驗。在舉國救災的危機處理中,政府迅速的反應、強有力的動員、充滿人性關懷的應對措施,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力量、負責任的政府形象。
北京奧運會在經歷波折后成功舉辦,中國作為新興成長的力量得到了世界里程碑式的肯定。我們以奧運為舞臺展現了中國的繁榮發展,更以奧運為契機,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奧運留下的遺產數不勝數:生態環境的大幅改善、科技創新的廣泛應用以及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等等。
這一年,國內市場銷售增速繼續加快,城鄉消費均較快增長,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886億元,同比增長22.0%,比上年同期加快6.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長,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65元,同比增長14.7%,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3971元,同比增長19.6%。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并提高財政補助水平,農村貧困人口減少200萬人以上……
在整個綜合小康指數的評價體系中,民眾的感性調查占指數權重的30%,因此該項調查的結果并不直接決定綜合指數最后的得分。同時還要參照這一年來《小康》對11項指標的監測、官方的以及社會科研機構的客觀數據,包括專家組成員的意見。
從《小康》于2008年整一年對各項小康指數的監測與記錄來看,和去年相比,11項指標中,有9項是增加的,只有平安和快樂小康指數是下降的,今年最低分數的依然是生態指數,只有56.9。而從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等五大類權重衡量,2008年中國全面小康綜合指數為65.4分,仍是比上一年增加0.7分。
加快小康進程信心很重要
然而,由調查所反映出來的當前金融危機對民眾情緒的沖擊卻也不容忽視。
根據《小康》調查,在網上逾萬名受訪者中,有86.8%的人表示更關注今年的金融市場變化,有54.38%的人表示過去一年的個人總收入在下降,而受中國股市、樓市的大幅震蕩和下挫的影響,95.86%的人表示,他們過去一年除了工資外,沒有任何對股市、樓市、基金和黃金等方面的投資收入。高達81.13%的受訪者對現在的醫療教育住房不滿意,74.03%的受訪者認為對弱勢群體的救助程度很需要加強。
“投資者進行投資,消費者進行消費,往往都是建立在對未來具有信心的基礎之上。世界金融危機已嚴重打擊了各國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中國也不例外。”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說。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9月份,我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為93.4,環比下跌0.3點。在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兩個構成指標中,反映消費者對現在經濟生活滿意程度的消費者滿意指數為90.0,比上月下跌0.2點;反映消費者對未來經濟生活預期的消費者預期指數為95.6,比上月下跌0.4點。
經濟發展離不開信心的支撐。這個時候,信心比任何東西都重要。
我們應當看到,雖然歷經災難,今年的國民經濟仍然繼續朝著宏觀調控預期的方向發展。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了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從數據看,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016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9%,雖然比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但卻仍略高于改革開放以來9.8%的年平均增速;居民消費價格漲幅連續5個月回落,控制通貨膨脹取得明顯成效。
這些數據顯示,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總體運行良好。當然,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多變,國際經濟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不斷顯現。但中央政府也適時采取了一系列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措施,包括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的4萬億投資計劃。
決策層已經傳遞出強烈的“保增長”信號以及戰勝困難的決心。
30年改革開放的經驗表明,每一次應對危機與困難所作出的調整和改革,都會帶來結構、技術以及體制的進步,從而進一步加快全面小康的進程。
2008年也不例外。
(感謝國家統計局呂慶詰博士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