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委常委、武進區委書記沈瑞卿,媒體稱他有“外交官”的風采,高大、俊朗;也有人在聽過書記工作會議發言后感慨他是一位數理邏輯非常強的領導人,“他總是非常快又非常準地引用數據來說明問題”;問問武進老百姓對自己父母官的看法,他們大多會很開心地說:“我們書記,很親民。”
當采訪結束的時候,大約可以完成的一個畫像是:這是一位典型的共產黨官員——喜歡兩手抓,喜歡辨證思維,能務實也能務虛,能夠與時俱進地做一些事說一些話,并能適時地解決一些發展中的問題。
親民書記沈瑞卿
在2006年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之后,武進將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位置,確保人民群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真正得益。
沈瑞卿說,善待老百姓是目前他們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這個位置上,首先想到的當然是武進的老百姓日子過得好不好。”他在接受《小康》采訪時表示:“經濟搞活了,GDP提上去了,但這些都不是目的,目的是確保人民群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真正得益”。
2007年,武進居民養老、醫療、失業三大保險綜合覆蓋率達到98%,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總額突破60億元,名列全省第一。逐步實現了外來勞動力及其子女在居住、入學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與本地居民融為一體,實現了武進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江蘇省、全國都最小的發展水平。
采訪之前,他剛接到一個電話,省里主要領導決定將一個重要會議放在武進開,原因是這里的民生建設做得很有起色。
“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全覆蓋,失地農民釆取城市保障的措施。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沈瑞卿對此頗為得意。
更得意的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十大目標”已經基本實現:村村有文化活動室、村村有文體健身廣場、村村建成技防村、村村通公交、村村通自來水、村村通數字電視、村村通天然氣、村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村村實現“三清一綠”、村村的污水得到處理,不斷優化群眾居住環境,提高鎮村環境水平。
接受《小康》采訪的武進老百姓告訴記者,自己相當挑剔和苛刻,“因為經濟發展到這個程度了,我們當然對生活質量要有要求。”
“我們武進有自己的網站,如果我們老百姓有什么問題,直接可以給書記寫郵件,一點按鈕就發過去了,方便得很”。而書記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必須盡快回復所反映的問題,并且督促相關部門立即解決。“小到街道上的燈不亮了,或者對什么部門的工作效率有質疑,零零總總的都會有答復”。
顯然,他們對政府的滿意度正逐年上升。
對于群眾反映的常規工作,沈瑞卿吩咐自己的工作人員來負責處理,但自己也會時常抽空去基層看看,聽聽那里的村民的意見。
三勤村,有“中國休閑旅游自然村”的稱譽,而現在這個坐擁“農業生態園”、“休閑生態園”的村子是在2006年才開始規劃,并在第二年春天動工。
“當時,沈書記說要將三勤村根據自己的地理位置與資源特點打造成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而且還有效果圖,我們那時還有些半信半疑,認為工程太大了,不好實現”,一位村委工作人員在接受《小康》采訪時說,沒想到兩年后,現在的村子與以前截然不同,不僅成為了中國的小康村,還在向歐洲“小鎮”標準邁進。
在這位村官看來,這位書記具備強勢的能力來推動一些事情,提高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村官以及他身邊的人對沈瑞卿是交口稱贊的。作為書記,他會下到農村去和78歲的老人聊天,問他對這兩年的生活有什么感受?對政府的工作有什么意見?他拉著老人的手,很誠摯地說:“我不能經常來,但你可以給我寫信,也可以給我辦公室打電話”。
“沒有一點架子”,老人說。這是武進入對他們沈書記的印象。
“經濟建設是實力之源”
2007年,當太湖藍藻事件爆發之后,太湖周圍包括武進在內的縣市再次成為焦點,不是因為它創造的經濟奇跡,而是它遭遇的環保危機。
事實上,與經濟發展相生相伴的生態環境問題在此之前已經敲響了警鐘,“環保就是最大的民生”。
武進在這個事情上也是不余遺力。
“無論經濟怎樣繁榮發達,如果不能讓老百姓飲用干凈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品,人民不會滿意,社會不會安定,全面小康的成果不會有充分說服力,執政為民就是一句空話”——這是武進決策者的共識。
“武進的經濟發展走在全國的前列,沒有來過武進的人可能會以為這里到處是工廠,以為會是資源消耗過度,看不到藍天碧水。他們來了之后說想不到。這些年我們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環境的改善。綠化覆蓋率達到了40%,森林覆蓋率接近20%。”沈瑞卿說,在蘇南這個人多地少的地方,環境綠化到這樣的程度,他們確實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2006年通過全國生態示范區驗收,2007年榮獲“國際花園城市”金獎,目前正在全力創建全國生態區。
當然,這一切均以殷實的經濟基礎為前提的。
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是否對武進的經濟發展帶來沖擊?
“危機,這個詞本身就告訴我們,在危險中也存在機遇。這就要求我們運用自己的智慧規避可能的危險,而去獲得其中的機遇”,對于2008年的全球經濟萎迷的大環境,沈瑞卿說自己有信心能夠在大浪淘沙中堅持到最后,并且撿拾到珍珠與黃金。
2008年1—9月份,武進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18億元,同比增長21.4%,工業產銷分別完成1878.6億元,1821.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3%和22.9%。
“在今年比較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沖擊下,存在較多的不確定因素,這些都是客觀事實,對經濟工作的發展都會產生制約作用,但從統計數據來看,武進經濟目前還是保持著很好的態勢,這是非常難得的,也是區委區政府與企業能夠齊心合力,頑強攻堅分不開的”。
沈瑞卿表示:武進有信心能把握這次危機中的機會。2009年要堅定不移地推進五大產業的發展,重點培育18個優勢產品集群,在2010年前形成規模,并發揮支柱作用。
“武進的企業家都非常聰明,同時也很勤奮,而區委區政府在各個環節上也保障他們投資生產的便利,對于2009年我們有信心會做得更好。”
“全面發展是工作重點”
江蘇人的性格里,大多會以“溫和”著稱。但在釆訪中,沈瑞卿卻表示自己作為區委書記,在工作過程中最偏重于“三情”,對工作有激情,對待困難有豪情,而對工作中的同事有感情。
這位54歲的區委書記,在談到武迸發展時,眼光中時常閃亮,這或許就是他說的激情。
他會在武進的地圖前長久地思考,會根據各個區域的特點來進行規劃,量身定做適合這些區域發展的經濟增長點。
他在會議上講話時,不偏頗,重統籌,他在追求武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又注重抓精神文明建設,在抓武進城市工業化進程時,又強調新農村的現代化建設,使得武進成為全國“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樣板;他注重經濟發展的速度,同時又關注效率的提高。最令人稱贊的是,他的“雙面工程”都開展得紅紅火火,相得益彰。
他象一個設計師,總是能最好地利用各個資源,使老百姓得到最大的好處。而對于這些成就,他的思考卻很樸實:
“我工作至今30多年了,如果說有什么感悟,我自己覺得有兩點:就是平臺和責任。平臺是相對的,一個人要做事業的話,不在于舞臺大小,而在于干得好與不好。國家有大有小,新加坡一個彈丸之地干得驚天動地,華西村一個小小的村莊名揚四海。所以,任何事情都是辯證的,小舞臺也可以唱大戲;責任卻是絕對的,一個領導人只有把推動自己這個地區的發展當成自己的使命,把老百姓過好日子作為自己的責任,才能充滿動力,盡心盡責。”
他希望在他卸任的那一天,他的繼任者會說,“他為我們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這里的老百姓能說,“沈書記為我們做了許多實事”;領導評價的時候說,“這個人在這個位置上很勤奮,盡心盡力”。
“這樣就很滿足了”,沈瑞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