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集體的應戰,沒有誰能獨善其身,艱難時是變革與崛起的最好時機。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危機之下,我們能否應對得當。
這是一個格外寒冷的冬天。被稱為“百年一遇的危機”正加速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從發達國家向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蔓延,對中國經濟影響進一步顯現,生產減少,增長減少,就業減少,薪酬減少……無疑,我們面臨著改革開放30年來最嚴峻的考驗和挑戰。
在這個漫長的冬天里,我們的國家第一次集體性地應對世界性的經濟蕭條,適應危機下的生存,從個人到企業到國家。
此前10年,人們習慣了在景氣的經濟增長中決策和行動,甚至在一年以前,人們還以為這種繁榮將無限延續。但這一次,市場的萎縮超出了人們普遍預期。繁榮的思維慣性必須嘎然而止,代之以蕭條的邏輯,以應對市場將出現的更壞的可能,以及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依靠投資和出口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中國企業被迫開始一次艱難而又意義深遠的集體轉型,國人的職業前景與財產出路也在面臨一次嚴峻的考驗。
這是一次集體的應戰,沒有誰能獨善其身,倘若應對得當,未來可能出現的局面是:中國經濟將重新洗牌,畸形的經濟結構有望得以糾正;活下來的企業逐漸擺脫在全球產業鏈條中低端、被動的角色;經濟發展的動力發生變化,行業的排序也發生變化,社會財富面臨重新分配,無產者的光榮與夢想得以期待。
另一個局面或許同時出現,在生產力和社會財富遭到嚴重的破壞之后,全球范圍的政治經濟格局將會改寫。有人預測,發達國家將不可避免地進入一個衰退期。作為一個正在進步中和處于上升期的大國,中國能否抓住機遇提升自己的位置,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艱難時是變革與崛起的最好時機。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危機之下,我們能否應對得當。
每一次的危機總能凝聚這個國家,這一次也不應例外。
這個春天或許要晚一些,但終歸與冬天結伴而行。
企業活著就是勝利
危機已經降臨,企業自救是當務之急,是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這是長三角一家企業的內部公告,公告要求務必增收節支。在未來這個不確定的寒冬里,一切慶典取消,出國考察、國內旅游、參觀取經之類的活動一律暫緩辦理。
老板對他的高級管理層說,“我們一定要把問題想得更復雜一些,把后果想得更嚴重一些,把措施一定要想得更嚴密一些?!?/p>
在前lo年中,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歌猛進,那些在經濟景氣中成長起來并且幾乎從未經過經濟衰退的企業主們正在從這場前所未有的危機中深刻體味著未來市場的不確定性。 2007年下半年以來,廣東、浙江、江蘇出口加工企業普遍遭遇困境,一些中小企業破產、倒閉的消息開始傳出,更多的企業開始減產、收縮規模。進入2008年,企業倒閉的消息越來越頻繁地傳出,與此同時,外部需求的放慢對這些企業的沖擊已經從中小企業的倒閉蔓延至大中型民營企業的危機。
“現在的根本問題是保生存,保生存的落腳點是保財務鏈,其他一切都要讓路。這是當前應對金融危機、企業危機、經濟危機的唯一選擇。一般來說,企業倒閉就是倒在財務鏈上,財務鏈出了問題,企業生存就有問題,多年的心血都要付諸東流。我們一定要想到,在緊要關頭五百萬、一千萬能救一個企業。我們一定要資金鏈至上,確保財務的安全。”他不厭其煩地對他的下屬強調。
國資委主任李榮融也趕緊召開全系統電視電話會議,告戒央企要捂緊錢袋子,準備過緊日子,對新增項目建議最好不要輕舉妄動。
當珠三角、長三角出現企業“倒閉潮”的報道頻頻見諸報端之時,地方政府的官員說,企業“倒閉潮”并不存在。浙江省高調否認20%中小企業倒閉傳言-廣東省披露,全省l 9月企業關閉總數僅為7148家。此番舉動向外界傳遞著這樣一個信息:政府仍有能力將企業危機控制在一定邊界之內。
來自廣東省中小企業局的統計顯示,在過去的九個月里,東莞這個中國外向型經濟的最大受益者成為了外部市場和經濟動蕩的直接受害者。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說,“金融危機的影響才剛開始顯現,明年上半年會比今年困難”,但他認為人們過度夸大了當地的企業倒閉的情況。
近兩年,當地政府的工作重點是促進產業升級,實現經濟社會的雙轉型。“東莞每年都有800到900家企業倒閉,這是正常的?!?/p>
在外向型經濟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東莞已經在為艱難而痛苦的轉型做準備。他們將希望寄予了本土經濟的發展,政府大力扶植本土經濟的成長,鼓勵引導民營經濟進入第二產業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目標是培育像深圳華為那樣的企業。 但顯然,他們距離這個目標有些遙遠。這一次危機,必然加快轉型的腳步。 進入2008年,為了控制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中央政府猛然剎車,在環境保護、節能降耗、勞動保護、匯率變化、出口退稅、利率調整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之后,處于產業鏈低端的中小企業措手不及。
面對這場金融危機沖擊,在整個珠江三角洲企業生產經營普遍比較困難的時候,深圳的情況要好些?!吧钲跒槭裁聪鄬σ靡恍?就是因為產業升級抓得早,自主創新抓得早?!睖丶覍氄f,這是一條極為重要的經驗。 事實上,那些具備自主研發能力和品牌的大企業仍有充分的回旋余地。面對尚不見底的金融危機,一些大的制造業企業正想辦法通過降低成本或增加產品的附加值來提高企業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更有一批企業不惜巨資開發高科技產品。 中國企業必須脫離全球價值鏈的最低端,向更高處轉型與升級了,這是唯一的出路,
國務院已經決定“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減輕企業負擔1200億元。這筆錢將被用于支持企業購買新設備來進行產品升級,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廣東正在實施“雙轉移”政策,為了提高廣東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也為了應對這場金融危機。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安排五百億元人民幣,通過政策扶持和引導,使珠三角地區功能水平顯著提高、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勞動力素質明顯提升,從目前的區域發展不協調、人口結構素質不夠優化等難題中走出破解之路。政府顯示出“保經濟”的巨大決心
當2008年第三季度的經濟增長急劇下滑至9%的時候, 中國經濟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已經超出了決策層的預期。9月份以后,經濟下滑趨勢越來越明顯。這也是自2005年第四季度以來,首次降至個位數。人們擔心,第四季度的經濟增長或將跌到近些年的最低谷。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里,國務院密集地開會,針對全國經濟形勢進行部署,為多年來罕見。
10月17日,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第四季度經濟工作,將宏觀經濟調控目標由“一保一控”轉為“保字當先”;
10月21日,國務院再開常務會議核準一大批基建項目,發出“防止經濟滑坡”的預警;
11月5日,第三次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措施。這是國務院常務會議在一月內連續第二次針對全國經濟情況進行部署。此次會議將“保增長”改為“促增長”,明確提出刺激經濟的10條具體措施,計劃投入4萬億,經濟刺激力度10年未有;
11月19日,研究部署促進輕紡工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
期間國務院還召開省部級首腦會議,要求實施“國十條”措施“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卑l改委、央行等各大部委亦緊急部署。
11月末,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
政府已經顯示出“保經濟”的巨大決心以及緊迫性。8%成為了一個心里底線。
“我們不希望出現經濟增速過快下滑的局面,因為那樣會對我們的生產力造成嚴重的破壞,恢復工作也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不利于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眹野l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經過多年兩位數的增長,如果低于8%的增長率也會成為硬著陸,繼而加劇社會壓力。而過去30年的改革經驗也證明,中國的GDP增長率在低于8%的時候,容易引發一系列嚴重的問題:經濟蕭條、企業倒閉、失業加劇、社會矛盾集中出現……決策層相信,中國至少保有8%的增長率才能避免社會的壓力。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應該在微觀上推出一系列幫助中小企業的具體措施,才能幫助中國經濟渡過難關。
一方面,中國企業必須主動轉型和升級,逐步爭取在世界經濟分工體系中更為有利的地位,以避免能源資源的巨大消耗與浪費;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又必須強化在世界經濟分工體系中所獲得的“世界工廠”局部優勢,以保持中國龐大經濟體的高速增長和穩定就業。
11月,溫家寶分別奔赴珠三角、長三角為中小企業打氣,強調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財稅支持,支持中小企業實行產業轉型和結構優化升級以及改善對中小企業的服務。
這一切都發生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前,宏觀政策提前定調為: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這是中央對宏觀經濟政策做出重大的調整,堪稱史無前例。
中國上一次運用積極財政政策是10年前的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并一直延續至2002年,之后逐漸淡出,在2005年轉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同樣在10年前,在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同時,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為中國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拉動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2003年后,穩健的貨幣政策內涵開始發生變化,適當地回收流動性和緊縮銀根。至2007年年底,為抵御的通脹壓力,中央提出了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
10年之后,財政政策再次從“穩健”轉為“積極”,并首次提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中央決策層迫切地要營造一個寬松的經濟環境。
于是有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以及一個龐大的4萬億元投資方案。這4萬億元的龐大計劃囊括了包括保障住房、基礎設施的建設、災后重建、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環境保護等在內的十個目標領域,幾乎覆蓋了所有,像一份圣誕老人的禮物清單。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表示,中國最近推出的規模創紀錄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足以確保中國經濟實現8%至9%的較快增長。
這是一次較為全面的經濟刺激政策。雖然這4萬億的救市計劃相當一部分被用于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出口退稅,投資與出口仍占了相當的比例,但用于刺激內需改善民生的比例已經比1998年大大提高了。
1998年,中央發行國債9100億,基本用于基礎設施的建設。與1998年的調控相比,這一次顯然更注意對消費的實際拉動。
內需不振始終是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致命問題。在中國,人們因為自我提供保障目的的儲蓄約占國民總收入的40%,這就嚴重抑制了國內需求,迫使企業更加依賴出口。倘若民生依然得不到明顯的改善,社會保障水平依然低下,貧富差距以及社會分配得不到很好的調整,那么,老百姓依然緊緊地抓住鈔票。中國經濟增長過于依賴投資與出口的畸形模式將難以改變。
一份旨在擴大居民收入、刺激國內消費的方案正在由國家發改委緊張起草。據悉,方案涉及調高個稅起征點、建立對低收入階層補貼的長效保障機制、提高住房貨幣補貼的標準等數個領域。
不難看出中央試圖糾正畸形經濟增長方式以使中國經濟發展更加穩健所作出的努力。顯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僅需要時間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也需要時間來對這種社會保障體系產生信賴,從而改變的儲蓄習慣。
在4萬億救市計劃宣布之后,林毅夫說,這是中國在當前的特定時期對世界經濟作出的最大貢獻。
中國推出的刺激經濟計劃所展現的影響力顯然是不容忽視。人們開始關心一個充滿想象力的話題:當西方世界仍深陷于金融危機時,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將會作何轉變?這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但有一點是確定的,中國未來不再是一個提供廉價產品的國家,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發展方向。
一個社會頑強的復員力和成長力
“窮人家為了省錢度日想出的種種妙法,說來真了不起。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自己動手卷紙煙,要不就抽‘翅膀’牌(一角錢一包);為了省電,改用25瓦燈泡。孩子們撿汽水瓶到鋪子里退錢,一個兩分;上面包店排隊買隔宿的面包。婦女們把舊被單剪開再把兩邊縫接起來,這樣就把中間磨損的地方分移到兩邊去了;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給女兒穿,這樣在鄰居太太面前就不顯得寒磣了——其實鄰居手頭一樣緊,恐怕釆取的辦法也是一樣。許多人家把收到的祝賀圣誕的卡片保存起來,明年好改寄給別的朋友?!?/p>
這是威廉·曼徹斯特在《光榮與夢想》所描述的美國人大蕭條生活景象。1932年,這是大蕭條時期最慘的一年。之前的3年,美國經歷了1929年股票市場崩潰。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人們在談論當前這場金融危機的時候,自然地又與i929年爆發的大蕭條相提并論起來。
國際勞工組織(ILO)的評估,“到2009年年底,失業人口將從2007年的1.9億增加到2.1億”,這是“(全球失業人口)歷史上第一次突破2.1億關口”,也是10年來全球失業人數首次突破2億人。
“現在從全球的局勢來看,供求是一個非常大的矛盾。我們每年城鎮新成長的勞動力大約有2400萬,但是實際上能夠安排的大約也就在1200萬左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特別強調,中國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裁員和農民工返鄉的熱潮?!暗悄壳暗男蝿葸€在進一步的發展,農民工返鄉也在逐漸增加?!?/p>
隨之而來的是個人面臨失業而導致的生存問題。林毅夫提醒,防止金融危機演化為“人的生存發展危機”。金融危機令發展中國家面臨巨大挑戰,尤其是那些國家中的低收入人群,經濟增速下滑可能給他們帶來“生存發展危機”。
這真是一個現金為王的時代。跟企業一樣,個人和家庭也捂緊口袋過日子了。
實際上在更早的時候,人們已經未雨綢繆了起來。悲觀的情緒始于股市的暴跌,從6100點到1678點,超過70%的股票和基金資產已經蒸發。隨后是樓市下滑,一些在過去兩年內以高價買房的人開始擔心,房價如果持續下跌,銀行的房貸將會超過房屋的市價,自己有可能淪為負資產。如今,從中小企業蔓延到大公司的減薪甚至裁員,讓一些人開始為生計精打細算。
多坐公交、少打車,少下館子、多做飯,少逛街、多讀書,努力工作、不跳槽,早結婚、晚買房……每況愈下的經濟形勢,一點一點地改變著我們在近十年的經濟繁榮中形成的習慣。
改變不免帶來一些小小的痛苦和不愉快。但普遍的遭遇也讓人們獲得了些許心理上的平衡,普通人并不十分恐懼生產力和社會財富的破壞,相反,他們期待著危機之后的新一輪財富分配。
手中持有一些現金的人開始了財富規劃的戰略性考慮:等這輪大跌之后,在低位購買便宜資產,包括房子和股票。
一些原來已經變得遙遠的目標突然間清晰了起來,比如,房子。因為瘋狂上漲的房子幾乎放棄了購房夢想的人最近開始密切地關注房地產的行情。但在全國其他城市出臺救市政策后,依舊延續了全國性的市場觀望。
這個時候,住房城鄉建設部宣布,未來3年內,在全國投資9000億建保障性住房,照顧中低收入者的居住需求。盡管面臨很多現實困難,但多數地方政府仍表示,會大力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
消息出來,最興奮的是那些處于夾心階層的小白領們,這是距離購房夢想最近的一群人:有一定的支付能力,但過去的幾年,收入的增長始終無法跟上房價的上漲,已經追趕得筋皮力盡了,但夢想卻越來越遠?!巴蝗恢g,感覺夢想只有一步之遙了,人生充滿陽光。”這個隊伍里的一員這么說,最壞的可能是無法直接享受政府的保障性住房,但這也沒關系,他相信,保障性住房的推出會給商品房施加降價的壓力。
“在此期間,能守住財富,并且不失業,接下來的便是成功?!?/p>
中央不斷釋放出刺激內需的信號。當一個國家立下決心拉動內需的時候,一個社會的復活力和成長力才有可能真正被激發,因為這關乎民生的改善。處于社會中下層的大多數因為得到了實惠,也因此看到希望。
國家發改委稱,相關部門正在考慮適當降低成品油價格,并同步取消公路養路費等六項收費。出租車司機,這個當下為維護自身權益最激烈的群體已經靈敏地嗅到了降價的氣息。在他們看來,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下跌,國內成品油價格的下調幾乎水到渠成。他們希望,油價下降的幅度再大一些,最好在收入上能夠感覺到明顯的變化。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已經發出通知,從2009年1月1日起上調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這是自2005年來連續第5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退休人員最明顯地感覺到了實惠,“物價水平持續回落,吃的東西都便宜了,基本養老金即將上調,所以基本感覺不到這場危機的影響。這個暫時的困難,很快就能過去了。”老年人明顯樂觀。
“返鄉創業”也開始頻繁見諸各地政府新出臺的紅頭文件中。各地政府正在出臺系列優惠扶持政策,從資金、技術、稅費等方面鼓勵、幫助返鄉的農民工創業。
在經濟的大蕭條中,這是人們信心逐漸恢復的原動力。
越是困難越能奮發工作,這是來自底層的動力。大環境的改變有一些目標突然觸手可及了。
在經濟放緩的時候,一些人生的規劃被提上了日程,比如,結婚、生子和深造。這是機會成本最低的時候。等到經濟轉暖的時候,又站在更高的起點開始新一輪的起跑。
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世界,有我們的挑戰,也有我們的機遇。
當一場大蕭條幾乎無可避免的時候,人們又回憶起威廉·曼徹斯特在《光榮與夢想》中那個從“低谷”開始的美國。盡管時世艱難,但大多數的美國人卻依然心懷夢想,作者記錄了艱難歲月里,一個社會頑強的復員力和成長力。
歷史就像是一個輪回,不斷在繁榮與蕭條間更替。艱難時世不過是我們為下一輪經濟的崛起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幾乎每個人都相信,只要挺過去,就會有更多的機會。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能否順利地挺過去。這將考驗著我們應對以及處理危機的智慧與能力。
企業如是,個人如是,這個新興發展中的龐大國家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