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改方案一直爭議頗多,此次“意見稿”的公布又引發了新一輪的爭論,老百姓認為,新醫改“意見稿”重點不突出,只提出了原則性和方向性,是一個“看不懂”的方案。而專家對此的理解顯然更深入,更透徹。新醫改究竟改什么?
10月14日,幾經波折的新醫改“意見稿”開始公開征集意見,這份名為《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一經公布便備受指責,公眾的普遍看法是“看不懂”。“看不懂”有兩層含義,一是寫法過于“專業”,形同八股文。二是目的不明確,不具備可行性。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衛生部專家委員孫東東解釋說,這份文件的標題是“意見”,而不是“方案”,要認認真真的去研究還是可以理解的。在專家視野中,《意見稿》被概括為“四梁八柱”。“四梁”指的是公共衛生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體系;“八柱”指的是醫療管理機制、運行機制、投入機制、價格形成機制、監管機制、科技和人才保障、信息系統、法律制度。
醫改方案幾易其稿,各界褒貶不一,爭論不絕于耳。老百姓在“看病難、看病貴”的煎熬中盼來的《意見稿》又是如此晦澀難懂,醫改如何讓老百姓受益?醫改到底改什么,醫改的重點在哪?
基本醫療:十年未變的目標
從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到現在《意見稿》的公布,十年來醫改的目標都是為了實現全民基本醫療,只是提法盡相同。在1997的醫改方案中,其目標是“基本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國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而此次公布的《意見稿》的目標是“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基本適應人民群眾多層次的醫療衛生需求?!笨梢钥闯?,時隔十年,中國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醫療衛生改革的目標依然停留在原來的水平。
目標可以宏觀,解決方案必須具體可行。由于《意見稿》沒有破解醫療改革中遇到的難題,更沒有提供解決問題的工具,甚至存在相互矛盾之處,所以被公眾稱為是一個“看不懂”的醫改方案。
其實,在專家眼里,新醫改方案并非很難理解。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衛生部專家委員孫東東認為,《意見稿》的核心是“一個目標,四大體系和八個支撐。”一個目標是深化醫療、醫藥衛生改革的總體目標,這個目標的關鍵詞是“基本醫療”。但是這四個字雖然關鍵卻沒有新意,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曾在博客中說,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一直是我們在探索和追求的,而我們離總目標的距離并沒有明顯拉近。有些設想已經在過去的20年一直在實踐。新方案如何實施,還需要在試點之后給予總結和完善才能全面鋪開……“新方案沒有興奮點”。
“不管是意見還是方案,宏觀的原則太多,沒有給出明確的思路很難讓老百姓明白,更難讓地方政府執行?!北本┐髮W光華管理學院衛生經濟與管理學系主任劉國恩表示,醫改方案總是籠統地說“我們既政府也要市場,既要效率也要公平,既要‘補供方’也要‘補需方’,其實很多方面是不可能并存的?!?/p>
“看病難”要從社區破題
對于新醫改方案,老百姓不只是“看不懂”,還有更多的“不信任”。《北京議事廳》聯合搜狐網做的調查中,有63.75%的人認為《意見稿》不能真正解決“看病難”的問題。
毫無疑問,新醫改要從當前十分嚴峻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人手,遺憾的是,這些焦點問題在《意見稿》中沒有針對性的回應。以前不同版本的醫改方案中,都提到過發展社區醫療,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此次《意見稿》也提到“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逐步承擔起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職責?!笨墒菫槭裁瓷鐓^醫療衛生服務站門庭冷落呢?
衛生部專家委員孫東東在北京市范圍內做過調查:“說句良心話,看病難不難?難!難在三甲醫院。北京很多城區的二級醫院,上午十點以后就沒什么人了,更不要說社區醫院了。病人都往三甲醫院跑,看病能不難嗎?”
老百姓舍近求遠,越過社區醫院,跑到三甲醫院去,不是他們兜里錢多專挑貴的地方去,而是三甲醫院有好醫生、好設備、好技術。優質醫療資源沒有留在社區,《意見稿》也沒有提出可行的方案,光靠一個口號就想實現“小病不出社區”的分流作用怎么可能呢。老百姓習慣了看病最大化,先往“大廟”跑,“大廟的和尚會念經。”
由于資源配置等各方面原因,短時間內社區醫院很難完善起來。孫東東教授曾經提出一個方案,就是“三甲醫院‘帶’社區”,讓三甲醫院的醫生“沉”下去,實行三甲醫院和二級醫院相互轉診。比如,患者在北醫三院做了手術,做完手術后可以到中關村醫院休養,然后再回社區醫院定期檢查,讓三甲醫院的醫生定期查訪。這樣就能把病人留在社區了。
看病貴“病”不在醫院
“看病難,難在三甲醫院,看病貴,貴在買藥,醫生的勞動并不貴。一個藥品從出廠到病人手里,往往要漲十幾倍。這個利潤多被中間商拿走了,如果醫療體制改革把焦點放在如何壓低醫院的成本上,讓醫院賠錢運行是不可行的?!眲髡f。
此外,醫院的公益性需要承擔許多義務,比如在救災的時候,醫院必須毫無保留地救治患者,但如果政府撥款不能如實到賬,醫院就要承擔這筆費用。而且,現在幾乎每個醫院都會有一些拖欠費用的患者,惡意欠費行為也時有發生,尤其是急診。這些開銷都要由醫院來背負。如果新方案在補償醫院方面僅僅盯著藥品,試圖通過藥事費等“結構調整”來彌補醫藥分開的話,百姓可能就成了醫院補償的提供者。
目前,我國藥品80%是由醫院賣出去的,因此,醫療體制中的種種矛盾都集中爆發在醫院中,但它不是最關鍵的,它是醫療產業鏈中下游的表現形式,如果不改上游體制,只談醫藥分家,會把現在的醫療服務體制徹底毀掉。劉國恩認為,醫院的管理,醫療設備包括釆購運行是市場經濟,提供服務又要求按計劃經濟,這是違反價值規律的。
因此,解決“看病貴”難題不能從壓低醫院成本下手,要從體制上尋求突破。孫東東教授開出的“藥方”是“從產權制度解決醫療管理體制問題”,他主張“保小放大”,政府主導一些基本醫療保障的醫療機構,高端醫院要進入市場,把協和、北大、人民這樣的大醫院放出去,他們的生存和發展肯定會比現在還要好。
醫保是重中之重
《北京議事廳》聯合搜狐網的調查顯示,在“您對醫改方案哪部分比較滿意(可多選)”的問卷中,23%的人選擇了“加快建設醫療保險全覆蓋”,這在五個選項中比例是比較高的。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聽也認為,在《意見稿》的“四梁八柱”中,最能看懂、最具體的亮點是“醫療保障體系”一項。《意見稿》的具體表述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笨床≠F就是一次支付的費用很高,有了醫療保險就可以分攤這筆費用,至少能夠在短期內得到緩解。隨著籌資水平的提高、保障水平的提高,看病吃藥的大部分費用由醫保機構來付,看病就不再貴了。顧昕稱,全民醫保是非常重要的,是改革的突破口。
醫改涉及多方利益,醫院作為直接的參與主體,也不能在改革中被壓制。而且隨著醫療服務的技術成本越來越高、看病越來越貴是一個必然趨勢。解決“看病貴”的問題,不能從價格控制上著手。要擴大老百姓的購買能力,去醫院看病,既不需要強行降價讓醫院賠本,又讓患者出得起錢,這是國家應該承擔的責任。劉國恩教授表示,建立一個人人參與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不要把壓力全都放在醫療服務機構上,讓民眾的大部分醫療費用由第三方,也就是醫保機構來支付,才是破解“看病貴”的良方。有了全民醫保,也不會出現拖欠醫院費用的問題,醫患矛盾少了,醫生更能全身心地為患者服務。
(本欄目與北京電視臺第5頻道《北京議事廳》聯辦。《北京議事廳》每周六,日19:53-20:13播出,每期20分鐘。首播一次,重播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