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社會環境的改善導致了中學 教育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本文論述了在當前新的形勢下開展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的一些想法。
[關鍵詞]社會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 校園環境
我國現在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當今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構成了當代中學生成長的社會環境。國內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來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巨大進步。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的日益改善,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所有這些都對人們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給當代中學生思想的形成帶來了積極和消極的影響。目前,中國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前,學校是建立在一定社會關系基礎的社會組織體系,是專門從事培養人才的特殊單位。良好的學校環境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健康成長產生積極的影響。國內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關系、分配方式的多樣化也給中學生帶來了困惑和思想壓力。現實社會中的一些不良現象和不正之風也造成了較壞的影響。正在極大地改變著高校師生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交往方式、娛樂方式甚至是語言習慣,中學生在互聯網上獲取大量知識和有益信息的同時,暴力、金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頹廢的內容充斥其間,嚴重影響中學生的成長,造成了他們價值觀念的迷失和蛻變。我國古代有“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形象而深刻的描述。優化和開發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營造有利于中學生健康成長環境,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當今社會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是主要依靠知識創新、知識創造性應用和知識廣泛傳播而發展的經濟。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主要是學習知識、應用知識和創造知識的競爭,會學習將成為人們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在思想政治課中實施素質教育,必須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應減少應試教育的比重,把重點放在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人格的培養,正確人生觀的教育上。當代大學生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除了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學時代沒有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是我們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們要為國家培養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熱愛國家、熱愛生活、有正確人生追求的人才。
如何才能在新的環境下,完成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呢?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它一方面,為人的精神活動提供物質支持,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前提。另一方面,人們在經濟活動中形成的生產關系以及人們在生產關系中的不同地位又決定了人們不同的價值取向和思想境界,影響和規范人們的政治立場。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經濟環境歸根到底起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一方面,黨、政府與有關主管領導部門要加強組織管理,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完善社會政治環境;另一方面,要倡導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和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領導立法,整治貪污腐敗,嚴懲違法犯罪;整頓社會秩序、強化社會治安;加強環保意識的宣傳,普及環保知識,以確保社會宏觀環境積極因素的增長。
其次,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建設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觀環境。微觀環境主要是指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工作環境等。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是最先對人實施教育和影響的地方,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師。家庭環境的熏陶,不僅影響子女的個性發展,而且對子女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起著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和開發家庭環境的教育資源,使其更好地為子女的健康成長服務。學校環境作為社會環境的一部分,是中學生成長的大熔爐。良好的校園環境對學生思想政治品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校園環境包括校園物質環境、校園文化環境和校園人際環境。校園物質環境的內容很廣泛,學生宿舍、食堂、圖書館、操場、教室等硬件設施和環境布置都能對學生產生無形的影響,滲透著一定的審美文化意蘊。它們的直觀形象、獨特的裝飾、高雅的布置,給人以美感和藝術享受,一幅畫、一句名言、一個警句、一條標語,能給學生傳遞富有教育意義的思想信息,催人奮進,助人自律。校風是校園文化的本質表現,通過師生園工的精神面貌、治學態度、工作作風等反映出來。教風是基礎,學風是中心。良好的教風對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風氣的形成起促進和推動作用。優良的學風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品格,磨煉人的意志,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制度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能約束和規范人們的行為。制度文化環境對學生的思想行為有調節、約束、規范和導向作用。校園文化是指以學生為主體、以校風為靈魂的第二課堂、社團活動、課外文體活動與社會實踐教育。這種教育活動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自尊需要,歸屬需要和成才需要,對學生知識的拓展,能力的培養、情操的陶冶、思想品德修養起積極的促進作用。
增強教育引導,提高中學生自我選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意識。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論認為,人們接受環境的影響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一個積極的能動過程。人在一定條件下都會做出自己獨特的反映和選擇。人在環境面前具有主觀能動性。人可以通過實踐活動改變環境,改變思想道德狀況。教育環境的建設與受教育者的主體素質是相互依賴的,提高中學生自我選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意識有利于提高中學生面對復雜社會環境時的辨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抵制不良環境因素的誘惑。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發展,媒介環境和網絡環境提供的信息量大,性質復雜,如果中學生在信息選擇上沒有正確的態度,不主動選擇積極的有益信息,必然導致不良的影響。
目前,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的教育,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民族精神”,就是一個國家或民族靈魂的脊梁,它是團結自己國家、民族全體成員的長久不衰的凝聚力量,是使自己國家、民族具有無限追求進取精神的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的傳承教育也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不容推卸的歷史使命。
(作者單位:河北唐山市開灤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