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提出校辦產業的概念與特征,介紹中外校辦產業的形成與發展,提出高職院校校辦產業模式,探索與思考了本科高校校辦產業問題對高職高專校辦產業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高校校辦產業 校辦產業模式校辦產業問題
一、校辦產業的概念與特征
我國《高教法》第三十一條明確規定:大學具有教學、科研和為社會服務的功能。也就是習慣上講“產學研”相結合。西方通常將大學的功能分為三大項:第一是知識產生的功能;第二是知識傳播的功能;第三是知識的應用功能。高校校辦產業的形成和發展,不但在理論上為高等教育的改革探索出了一條新的研究途徑,而且在形式和內涵上完善了高等學校教育、科研、產業的三大功能,曾被國外理論界譽為中國的創舉。
狹義上的校辦產業概念,根據國家稅字(1994)001號文件精神,高校辦產業是指相當一級高校主管部門和稅務批準,由高校出資自辦的、由學校負責經營管理、經營收入歸學校所有的各類法人經濟實體的總稱。根據這一概念校辦產業應具三個條件:(1)必須是學校出資自辦;(2)由學校負責經營管理;(3)經營收入歸學校所有。廣義上的校辦產業概念,是根據我國高校校辦產業的實際情況,把高校校辦產業置于社會大系統加以界定和概括得出來的,高校校辦產業是指由學校獨資,由學校負責或主要參與負責經營管理的,具有獨立法人地位或隸屬學校法人的各類經濟實體的總稱。根據這一概念校辦產業應具四個條件:(1)經濟實體產權主要歸學校所有;(2)法人代表或主要負責人由學校任命或委派;(3)接受學校有關部門的指導和檢查;(4)相當比例的收益上繳學校。
高校校辦產業構成要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劃分:按產業類型劃分,高校校辦產業包括:(1)科技產業;(2)傳統產業;(3)服務產業。按主管層次劃分,高校校辦產業包括:(1)校有校管產業;(2)校有系管產業。按產權的界定劃分,高校校辦產業包括:(1)學校獨資;(2)股份制;(3)中外合資;(4)國內聯營。
二、中外高校校辦產業的形成與發展
國外高校校辦產業與本國的經濟、科技、教育的發展密切相關的,早與1810年德國政治家和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提出著名的“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辦學原則,將科學研究首次引入大學,給德國高等教育帶來極大生機和活力,并給歐洲大學體制帶來了極大震動。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生產對科技的高度依賴和科技對生產的導向作用日益加強。迎合這一變化,大學在教學、科研功能之外派生出新的功能——社會服務功能(或高校科技產業)。
我國高校校辦產業的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幾經沉浮。1958年,在黨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指引下高校普遍建立校辦工廠和校辦農場。文革期間校辦工廠數量增多,但由于當時是在違反教育規律建立的,隨著文化大革命結束而結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黨中央“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指引下,高校校辦產業的性質、功能、和規模都有了全新的變化
高等學校通過聯合、合資、合作或合同安排等真實的資本經營形式興辦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產業。以北大方正、清華紫光為代表的校辦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典型。高等學校通過出售自己擁有的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或者以無形資產作價入股等外部交易方式進行資本經營,使高等學校的無形資產價值化、資本化,甚至產業化,形成了一條中國特有的產、學、研結合模式。一些高等學校甚至直接到證券市場上進行資本運作,通過發行股票向社會募集資金發展我國高科技產業,如清華同方、天大天財、中國高科等,逐步形成了證券市場上一個特殊的板塊。目前,高校校辦產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5年7月12日,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網站公布了前20名全國高校校辦產業學校排名(截止2004年12月31日)名單,北京大學排名第1位;清華大學排名第2位;哈爾濱工業大學排名第8位,其中哈爾濱工業大學企業收入總額153,695.10萬元。
三、高職院校校辦產業模式選擇
高職院校的校辦產業模式,主要體現職業技術辦學特色,突出專業實踐和技術開發功能,重在立足區域經濟,以產業興專業,以貢獻求發展,實現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職業化、辦學模式多元化的特色發展目標,增強自主發展和參與經濟發展的綜合實力。其主要優勢是:提供教學實踐、雙師培訓、技術開發“三大保障”;強化專業資源、人才資源、產業資源“三源整合”;突出經營功能、服務功能、示范功能“三項功能”;實現教育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效并舉”。比較典型的有:湖南永州職院的科技示范園模式、遼寧農業職院的多層循環模式、黑龍江農業職院的專業實體模式等。其運作特征為:
1.按現代企業制度創辦校辦產業
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創辦校辦產業,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發展”。有相應實力的高職院校,可成立校辦產業董事會、監事會,以加強和完善校辦企業的財務制度、管理體制和生產組織體系建設。通過建立現代企業管理機制,來增強校辦產業應對市場的能力,正常發揮生產與教學、科研有機結合的綜合功能,為專業實踐教學提供場所、資金和質量保證,并在加強產學研結合力度和開展技術開發、技術創新活動中發揮基礎作用。
2.依托專業優勢興辦校辦產業。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托專業優勢興辦校辦產業,擴充原專業教研室職能,建立責權利相統一、產學研相結合的專業實體(公司);或發掘專業教室、實驗室、實訓基地資源優勢,建成教學、科研、經濟功能并舉的專業實體(公司),形成以校辦產業為主體、以專業實體為輔助、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實踐教學基地或產業實體。如有些農業職院依托畜牧獸醫專業創辦藥業集團;依托優良畜牧、優質水產品、果蔬、花卉苗木等實訓、研發中心,建起了具有生態環保高效模式的“一場四園”,即集約化養豬場、水產生態園、果蔬栽培園、花卉苗圃園和優良水果園。這一模式既為實踐教學與實習創造條件,又集結起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技術開發三大資源優勢,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技術的有力支撐。
3.辦好產業促專業,突出培養特色
高職院校的校辦產業,更加突出專業實踐功能。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和自身特點,有效安排多種技能、多種崗位的培訓,有效克服了校外實訓場所受生產制約大、輪崗機會少的缺陷,使實踐教學計劃和要求能夠真正得到落實,為專業教育提供了相對真實的職業環境,為培養和訓練學生的關鍵技能和特長技能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為提高“雙師型”教師素質提供了有效支撐。同時,通過技術開發和產品開發,傳遞市場信息,儲備技術能量,轉化科研成果,強化了專業實踐基地的建設,使經濟發展的大環境與學院辦學的小環境聯成一體,學院更易掌握經濟發展走勢、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變化情況等信息資源,更及時地調整、完善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更有針對性地提升師資專業水平,為突出專業培養特色提供了堅實的平臺。
四、本科高校校辦產業問題對高職高專院校的借鑒
在我國本科高校(特別是名校)校辦產業建立比較早,發展比較快,借助高校的名氣與雄厚的科技力量,校辦企業還是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了,有些也有相當規模,江中草珊瑚含片(江西中醫學院)、同方電腦(清華大學)、東大阿爾派(東北大學)、交大昂立(上海交通大學)……這些人盡皆知的名牌都是高校制造的。走到今天,本科高校校辦產業有輝煌也有曲折,有機遇也有挑戰,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成績也有教訓,對高職高專校辦產業是一面鏡子。
必須清醒地看到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高校校辦產業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改制的呼聲越來越高。某年7月底,在對媒體全面封鎖消息的情況下,全國高校校辦科技型企業會議在北京悄悄地召開。當天,占據整個股市1%市值的上市公司“高校板塊”,股價全面下跌。一位參加該會議的教育部直屬機構官員向記者轉述———當會上有人發言提到應該規范校企關系、逐步實現校企脫鉤時,一位大學校長興奮地一拍桌子站了起來:“可算不辦企業了!”有些高校大學校長直言:高校在無奈中走上經商之路,承擔起了本不應由它來承擔的責任,它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解決教育撥款的不足,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在當時的計劃經濟條件下,這條路走得極不規范。
高校校產業暴露問題,突出表現在校辦企業產權關系不順、學校直接承擔企業運營風險;管理體制不規范、學校對企業行政干預過多;經營性資本難以自由流動,缺乏投入撤出機制。相當一部分校辦企業普遍存在著科技含量低、產品單一、缺乏競爭力、資金周轉困難、經濟效益低下、虧損嚴重、資不抵債、停業或倒閉,國有資產流失、學校投入無法收回等一系列問題。
五、制約高校校辦企業發展的若干因素及對策
1.體制落后、機制不健全
高校企業大多是在《公司法》頒布之前成立的,高校校辦企業仍然沿用計劃經濟體制下傳統行政干預的辦法來管理企業,產權不清,責權不明,校企不分,管理不科學,學校直接承擔企業運營風險;管理體制不規范、學校對企業行政干預過多;缺乏“投入撤出機制”等。而事企不分的根本原因是產權關系不清,資產所有權與企業法人財產權不分,投資者和經營者權責不明,企業沒有真正的法人地位,因而削弱了企業的經營能力和發展潛力。產權不明晰一直是國有企業的通病,同樣也是校辦企業的通病。由于校企不分,產權不清,就不可能在企業中推行現代企業制度,就不可能對企業進行規范管理。
因此應加大對校辦企業的改造和改制力度,按現代企業制度創辦校辦產業。一個好的校辦企業,必須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進行規范運作。不能由于是校辦企業而有所“特殊”。規范校辦產業管理體制,關鍵就是在發展中大力推行現代企業制度。即建立以資本為紐帶,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校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使校辦企業成為承擔有限責任,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照章納稅的市場主體,并對國有資產承擔保值增值責任,依法保護學校合法權益,有效規避校辦企業經營風險。
社會各界對于校辦企業改制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關懷。國務院體改辦、財政、教育、國資等部門以此為基礎,九易其稿,起草了校企改制的若干意見,這個若干意見包含了以下幾個主要原則:一是建“防火墻”,把學校承擔的無限責任變為有限責任。學校成立經營性資產管理公司,形成國有資產所有——管理——營運——經營體系。二是新設立企業一般不應含校名。三是精減行政審批,適當擴大學校投資權限。四是建立校企的退出機制,人員分離,校企脫鉤。五是正確處理黨管干部原則與法人治理結構的關系,以及企業編制與事業編制的關系。六是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采取購買一點,贈予一點的辦法,試行股份期權制。允許和鼓勵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企業收益分配。七是發揮背靠大院大所“近水樓臺”的獨特優勢,集中財力和精力轉化科技成果,探索出一條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路子。
目前,重要的是要建立良性“投入機制和撤出機制”防范學校的風險。可通過規范的渠道轉讓持有的上市公司國有股權,以建立學校投入撤出機制。學校轉讓所持國有股權應符合國家有關政策規定,收回資金除按規定上繳社會保障基金外,應用于彌補學校教學和科研,特別是基礎性教學科研事業發展所需的經費。要正確認識“撤出”問題,改制過程中的所謂“撤出”問題,歸納起來有三層含義:第一,是要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第二,要保證學校的利益,不能光投入卻沒有回報;第三,建立“撤出”機制,是指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規范校辦企業,使學校資本能進能出。“撤出”不是“不辦”,而是要保證國家和學校的利益。是找出一種能夠保護國家和學校利益的“撤出”機制。并進一步擴大和完善科技成果產業化渠道,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使學校正常教學、科研和校辦企業經營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
2.選派管理和技術帶頭人難
搞好校辦產業需要一批優秀企業家、經營和工程技術人才。但是由于受認識和觀念方面的、心理和輿論方面的、校內和社會方面的多種因素的影響,在高校人才濟濟的地方,選派管理和技術帶頭人卻很難,特別是政治思想覺悟高、懂管理、懂技術、能團結有奉獻精神的產業負責人少;公關經營人才和較高水平工程技術人才缺乏。相當一部分虧損和倒閉的企業,除客觀因素(市場和環境)影響外,還有就是用人不當,企業領辦人的素質不高、能力不強、經營管理混亂造成的,這些人大多數事業心不強,經營管理乏術,個人利益膨脹,慷企業之慨,人心渙散,形不成合力,因此難以使企業正常運轉。因此應培養選拔一批高素質的產業管理人才、經營人才隊伍。針對校辦產業的特點和要求,選拔一批具有奉獻精神、懂經營、會管理、懂技術、清正廉潔、勇于開拓的人到企業擔當重任。要做到這一點,對高級管理人員實行行之有效的約束激勵機制,加強對這些人員的考核和監督,完善的人才機制、監督機制就顯得相當重要。
3.技術支撐乏力
高校校辦企業本身的發展從根本上依賴于可產業化科技成果的不斷涌現,由于一些高校科技管理體制的不合理,科研工作重基礎、輕應用,重學術、輕轉化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轉,對科研人員工作的科學評價體系和積極有效的利益導向體制尚未建立起來,高校向企業提供可產業化成果的數量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校企業的發展,使高校科技產業發展缺少后勁。
因此應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激勵引導政策,鼓勵和調動高校的資源向著高技術研究與開發靠攏,推動科技成果的涌現和轉化,為高校科技產業發展提供切實穩定和充分可靠的技術源,使其生命力得到持續旺盛發展。
4.政策的不完善
政策的不完善會制約企業發展,導致后勁不足。有的學校急于補充辦學經費,采取了“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辦法,將企業利潤全部或大部上繳,每年留給企業的滾動發展基金不定比例,甚至沒有這部比例。造成辦學經費急于補充和企業發展后勁不足的矛盾。致使企業的規劃發展無法從長計議。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實施,資產、產權、分配、管理模式等問題都應有相應的政策、措施作保障。中國礦業大學爆破技術開發公司總經理榮際凱教授分析指出,事實證明,那些關起門來發展的“校辦產業”長大的不多,而真正比較成功的高校企業,如“北大方正”、“清華同方”等,幾乎都是上市公司或股份公司。因此需要學校方面轉變辦學觀念,改進成果評價體系,以寬松的政策扶持高校企業的創立,以寬闊的胸懷面對高校企業的發展。另外,除了學校方面寬松的政策扶持外,國家對校辦產業給予母體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優惠政策幫助都很重要。
5.環境因素
執法環境、市場環境、支撐服務體系、社會信用體系等,對企業發展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對以上幾方面的問題,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和正確的態度,要從戰略高度入手,針對制約和影響高校校辦企業發展的諸多因素,采取相應的對策,通過改制和創新,以改革促發展。
高校校辦產業總的趨勢是校辦企業在改革中發展,在調整中前進,在創新中成長。高職院校由于在和本科高校對比中存在規模小,科技人才力量弱,資金缺乏,知名度低,品牌效應弱等劣勢,高職院校校辦產業應借鑒本科高校經驗教訓,取長補短,但既然都是企業,那不管是哪個層次的校辦企業都應嚴格按有關企業規范,法律規范去做;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去做。高職院校只有投身到市場的大海洋,向社會汲取營養,辦出自己特色,這樣才能有長久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葉澤芳.我國高等學校資本經營思想探索[J].教育發展研究,1999,(9).
[2]崔保璐、徐文海.發展高校校辦產業的理論與實踐 [M].北京:冶金出版社.1996.
[3] 劉欣.高職產學研結合特色定位與運作模式 [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2).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