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民社會價值觀是市場經濟的產物,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深入發展,中國的市民社會逐漸產生和壯大起來,提倡市民社會價值觀中的理性、法治和開放精神有助于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經濟市場化和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市民社會價值觀 市場經濟 社會發展 科學發展觀
當前,中國正進行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成為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目標,培養一個自治能力高的社會已成為學界和政界的共識。這種共識就是要發展成熟的市民社會。因而,研究市民社會價值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市民社會與市民社會價值觀
近代的市民社會理論把市民社會視為與國家相對的一個概念。早期的自由主義者把市民社會界定為個人權利和自由受到法律保護的領域。自私自利的、但又享有一定權利和自由的個人構成市民社會的主體。后來的自由主義市民社會理論家如托克維爾把市民社會看作是各種志愿性結社的集合體。亞當#8226;斯密等人認為,市民社會是商業社會獨有的一種文明,它是一種自我調節、自我管理內部事務的社會經濟秩序。馬克思認為,市民社會主要是一種經濟關系或生產關系,他通過解剖市民社會來分析資本主義國家的實質。他分析了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相分離的政治意義,指出:“政治制度本身只有在私人領域達到獨立存在的地方才能發展,在商業和地產還不自由、還沒有達到獨立存在的地方,也就不會有政治制度”。筆者認為,市民社會是一個國家或政治共同體內的一種介于“國家”和“個人”之間的廣闊領域。它由相對獨立而存在的各種組織和團體構成。它是國家權力體制外自發形成的一種自治社會,同時也是衡量一個社會組織化、制度化的基本標志,具有獨立性、制度性的特點。
(1)個體性。市民社會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個人是社會生活最終單位,社會是滿足個人利益的手段。個人擁有獨一無二的自主決定能力和擁有對美好生活的理解能力,國家和市民社會所要做的乃是為個人行使上述能力提供必要條件,使個人能夠自由行動和自主決定,為個人合法地追求自身利益提供了空間。
(2)多元性。多元性要求個人生活方式的多樣化,社團組織的多樣性,主張權力分散于個人及各社團之中,保持個人及各種社團的自主性。同時,多元性也是一種文化、信仰、思想、態度同時并存性,因此它也是一種思想的多元化。維系這種多元化的乃是寬容精神。
(3)公開性。公眾對公共權威及其政策的理性批判和討論政務活動以公開化為前提條件,因此,當代市民社會論者無不把公開性原則作為一項重要原則來加以強調。爭取公眾知情權,成為市民社會信奉者的一個奮斗目標。
(4)開放性。公共領域不僅需要公開性和開放原則,還要求參與其中人們相互尊重、平等對話和交流、自由討論和辯論,這是自由的公共領域的存在所必不可少的,因而受到市民社會論者的倡導。
二、中國市民社會的發展進程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成份多樣化、社會組織多樣化、就業方式多樣化、利益關系多樣化和分配方式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
首先,市場經濟的發展造就了大量的市民社會的主體,大量的個人和組織擺脫了束縛,成為非政治的生活主體,他們是市民社會發展的最基本的因素。1978年以后,中國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使得市場經濟有了相當的發展,為市民社會的培育累積了一定的條件。
市民社會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
其次,市場經濟的發展拓展了市民社會的活動空間,人們為了追求現實的幸福而去自主地交易和交往,非政治的生活空間越來越廣闊。
再次,市場經濟的發展塑造了市民社會的觀念形態,以世俗化和個體化為主導的意識越來越強烈,盡管支撐市民社會的精神根基還未形成,但可以為市民社會供給短期的生活意義。最后,市場經濟的發展催生了市民社會的自治機制,市場經濟那種自發的調節機制和交往習慣直接影響著市民社會的運作,市場規則啟發著市民社會的規則,對人們之間避免沖突和追求合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國自秦漢開始就是一個中央集權國家,極度缺乏民主和自治傳統,國家權力具有一種不受限制的特征,有一種人人在思考和行動時往往不自覺地以國家為最高價值和利益導向,將國家地位擺的很高的思想傳統。國家被看做是具有高度智能的實體,它可以處理好各項事務,不需要一套相應的制約系統的存在。因此,一直以來,中國社會結構是一元的、同質的,家國統一的,沒有社會與國家之分。所以,中國市民社會發育和成長雖然也有社會發展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國家政策有意扶持的產物。從實質上講,中國市民社會的產生過程就是國家分散與轉移對社會資源的控制、改革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體制,把原本屬于社會的權力逐步還給社會的過程,因此中國市民社會是自上而來的,是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推行社會現代化的結果,這為市民社會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創造了良好的前提條件。
三、市民社會價值觀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意義
社會發展不僅是社會結構的轉型,而且也是社會內在構成要素的質的轉變。總的說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構成要素有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人的現代化等。市民社會價值觀在推動這些現代化基本構成要素的發展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市民社會價值觀有助于建立民主政治。中國社會發展的標志之一是要實現政治現代化。從實踐角度看,政治改革一直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難點。根據歷史經驗,政治改革要獲得長久的動力和堅實的基礎,必須從經濟和社會中尋求支撐點。市民社會價值觀天然地排斥專制政治,要求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由于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市民社會比較而言總是脆弱的,所以只有對國家行動的范圍進行合理界定,才能真正保障市民社會的獨立自主。只有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分離才能明確國家權力的邊界和職責,以及確立規范權力運行的制度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法制就是對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邊界的權威界定。市民社會價值觀所要求的政治發展,從根本上講是要理順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把公共權力的產生、運行納入民主化、法制化軌道。
市民社會價值觀能促進大眾對政治的參與,真正實現民主政治。市民社會論者強調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分離,促進了政治結構的分化和調整,國家權力從廣泛的社會領域中撤出,把社會的權力還給社會,政府不再控制那些管不到、管不了和管不好的事情,傳統的高度集中的權力中心逐漸分散為大量相對獨立自主的權力中心,使得民眾參與經濟及社會事務的管理成為可能。這樣,那些該由國家來管的事情才能管出效率和水平。在當代中國的政治結構調整中,政府職能轉換和政府機構改革所帶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就是極好證明。再者,民主的實質就是人民的統治,而人民的統治是通過政府代替人民行使權力表現出來的,因而從現實性和操作性而言,民主的意義就是人民對政府行使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因此,只有市民社會與國家分離,市民社會不斷發展和壯大,才能防止國家權力濫用,也才能對國家權力的非法干預和法外要求進行抵制和拒絕,由此提高政治體系的功能并有效防止權力運行的失控。
其次,在促進經濟市場化方面,市民社會價值觀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影響。我們知道,市場經濟要想順利、健康發展,必需有一個自由、平等、競爭、開放的社會秩序。社會及個人形成了一系列的行為規范和價值觀,使人們在進行生產、交換以及一切社會活動中既能享受到必要的自由、平等權利,又都承擔一定的義務,服從各種社會制約。這些行為規范和價值觀確立了市民社會成員經濟地位的獨立性和經濟行為的自主性,規定了市民社會是一個高度自治的組織社會,它能夠為市場經濟提供最富有活力的制度安排,創造良好的市場契約環境,并培育市民社會成員的自治能力,使經濟主體能自覺地按契約性法規進行自我管理,履行自己應盡的經濟義務。這樣,市民社會成員在經濟交往和參與社團活動的過程中就培養了寬容、合作、誠信、權利、義務和公平競爭等品質,彌補了市場活動中的倫理缺陷,對于推動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發揮重要作用。所以,市民社會就成為市場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再次,市民社會價值觀可以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人的現代化是中國整個社會發展的核心。從現實性上說,人的現代化是人自身發展多個方面的總稱,它包括人的日常生活、道德倫理、人格發展、社會生活狀況和思想觀念等多方面的總體進步,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前提條件。
中國傳統的社區生活實際上是家族生活,個人在家族之內可以大體學會傳統社會所需要的一切生活禮節和技能,并獲得生活的信念和價值觀。改革前三十年的中國家族生活被基層政治生活所取代,個人的利益及發展、行為與價值的選擇受到極大的制約。改革后,在個體化的經濟生活沖擊下,人們已經對政治生活很陌生,又不能回歸過去的家族生活。現在中國的社區(包括村落和居委會)功能主要是行政功能的某種延伸,自發的公共生活幾乎絕跡。這種狀況極不利于價值觀的培育。市民社會價值觀可以培養公共參與的能力,培養公共理性的精神,從而為民主地參與政治生活打好堅實的基礎。
四、結論
綜上所述,市民社會價值觀在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提倡市民社會價值觀中的理性、法治和開放精神有助于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經濟市場化和人的全面發展。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屬于發展中國家,面對發達國家的示范效應以及外部資本和市場的巨大壓力,國家的歷史使命遠未結束,保持國家的權威仍是社會發展的前提性條件之一。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市民社會價值觀發揮作用有賴于一套特定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國家的引導和保護,中國市民社會價值觀難以形成和發展。市民社會價值觀在中國社會發展的征程中任重而道遠,真正把它的作用全部發揮出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鄧正來.建構中國的市民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3.
[2]戚珩.關于市民社會若干問題的思考.天津社會科學,1993,(5).
[3]儲建國.市場經濟、市民社會和民主政治.武漢大學學報,1999,(1).
[4]俞可平.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社會科學,1993,(4).
[5]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283.
[6][荷]奧古斯塔斯#8226;理查德#8226;諾頓.中東的市民社會(第1卷).萊頓布里爾(Brill)公司,1995.11.
[7][美]邁克爾#8226;伯恩哈德.共產主義和后共產主義研究.1996,(3):309.
[8]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83頁
[9] [荷]奧古斯塔斯#8226;理查德#8226;諾頓.《中東的市民社會》(第1卷).萊頓布里爾(Brill)公司,1995.11.
(作者單位:湖南長沙民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