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教育部在今年3月份推行了部分省市“京劇進課堂”的政策,筆者認為國家關注中小學民族文化教育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具體做法還有待調研和完善。并借鑒了匈牙利中小學民間音樂教育的成功經驗,提出我國中小學民間音樂教育的不足和改變現狀的一些措施。
[關鍵詞]京劇 中小學 民間音樂教育
這學期開學后,一些中小學課堂里傳出孩子們咿咿呀呀學唱京劇的聲音,一招一式毫不含糊……這便是教育部推行的在中小學試點開設京劇教學的措施。此舉措一出,即引發社會各界熱議,支持與反對聲并存,并被帶上了全國兩會。
在支持與反對的兩大PK中,我作為一名高校民族民間音樂教師,也深有一些感觸……
首先,很高興看到教育部提升民間音樂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地位,這起碼是一個信號,體現了國家對發揚傳統文化重視。所以,支持是肯定的。
在平日教學過程中,我深深感到現在的高校生,甚至音樂專業的高校生,竟然在民間音樂方面是一片空白,更有甚者稱之為“過時音樂”、“老土音樂”……我想試問這些學生,在國外享有中國“第二國歌”美譽的《茉莉花》過時了嗎?沒有。為香港主權回歸而作的交響曲《1997天#8226;地#8226;人》中童聲合唱便是《茉莉花》。2002年,張藝謀執導的2010年上海申博短片也是以《茉莉花》為線索將無數精彩鏡頭串聯,人們稱贊它“美的令人窒息”。還有,周杰倫、王力宏等流行最前沿的歌手作品頻繁的用以昆曲、京劇等古老戲曲為素材,這難道過時了嗎?也沒有。再有,2000年,中國農歷除夕夜,著名古琴演奏家龔一攜著一架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宋琴,帶著一曲《流水》走進了西方藝術之都維也納金色大廳;《流水》還被錄入美國“航天者”號太空船上攜帶的一張鍍金唱片上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外的高級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難道《流水》過時了嗎?更沒有。那為什么這么美的音樂,我們的學生卻感覺不到呢?原因來自方方面面,但我覺得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過去我國中小學民間音樂教育長期以來得不到重視。
偉大的音樂家巴托克#8226;貝拉和柯達伊#8226;佐爾坦在采風中認識到民歌“不僅是原始的殘余,而且也是在成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得以成熟、得以精練的一種藝術,一種富有價值的、完美的藝術”“如果我們以嚴肅的態度去追求一種有機的音樂文化,就必須使它們盡快地為全民占有。”而“通過音樂教育是通向民歌最短的一條道路”。匈牙利人民認識到了這一點,不但將民間音樂從被淹沒中搶救出來,而且得到發揚光大。所以,國家通過教育的途徑在“提高中小學生民間音樂鑒賞能力”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上是可行的,但是如何教育,本人覺得不是靠推行“京劇進課堂”就能解決的問題,況且“京劇進課堂”這一舉措在具體做法上有多處有失偏頗,值得商榷。
首先,發揚傳統戲劇不應京劇一枝獨秀,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陶思炎說:“中國文化本來就是多元的,推廣傳統文化就不能單一化。”如果讓廣東學生學粵劇,蘇州學生學昆曲,我們安徽學生學黃梅戲……豈不也是一件好事。我覺得推廣傳統戲曲要結合當地特色,這樣才能傳統戲曲百花齊放,而不是京劇“一枝獨秀”,其它地方戲“百花凋零”。
其次,從教育部規定的曲目來看,大多數是樣板戲,所表現的都是成人內容。我覺得藝術工作者與教育工作者應為孩子創作既有傳統韻味又適合兒童心理的新曲目,演唱時應與表演、內容相結合,使孩子獲得藝術情境體驗。等孩子產生興趣后,才真正能使孩子們得到享受,從而既陶冶性情,達到美育效果,又傳承了民族文化。
然而,“京劇進課堂”決非是民族音樂文化的救命稻草。
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長期以來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現在情況雖有好轉,但是民間音樂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仍然無足輕重。如我國全日制小學試用課本第九冊(五年級用)中共有八首歌曲,其中沒有一首是中國民歌,兩首補充歌曲中有一首民歌,卻是奧地利民歌,只在五首“欣賞歌曲”中,有兩首中國民歌。用這樣的教材對孩子們進行音樂教育,民族音樂遺產如何能傳承下去?我們的民族音樂又如何能為“全民占有”?反之,如果在我國中小學音樂教材中民歌的比重能占到全部內容的50%以上,相信廣大青少年不會對民族音樂遺產像今天這樣陌生吧!因而,我們可以有選擇的借鑒匈牙利的中小學民間音樂教育經驗。
在匈牙利有一千多所中小學每周上四節音樂課,內容以唱歌為主,此外還有樂理、音樂常識和欣賞。教材中匈牙利民歌占有很大比重,如小學五年級課本中共有110首歌曲,其中民歌有30首,占總數27%。中學三年級課本中共有32首歌曲,其中民歌17首,占53%。正因為教材中以民歌為主,從小培養了孩子們對民歌的感情,每個人對民歌都十分熟悉。有位中學外語教師曾說她會唱五、六百首民歌,大半是上小學和中學時學的。所以,我們的教材首先要加大民間音樂的比重。
此外,匈牙利許多中小學還特聘了民間歌手做校外輔導員。
由于編入教材的民歌畢竟有限,更不能囊括全國各地區各民族所有的優秀民歌。所以除了課堂教學外,有的學校還特聘民間藝人任校外輔導員,用師傅帶徒弟的方法,采取口傳心授的方式給一些愛好民間音樂而又有才能的孩子教民族樂器和民歌。這一點我們也可以效仿。如果每個民歌手能帶兩三個徒弟,許多優秀的民歌就不至于失傳。但是這種校外輔導課,我個人認為在教學中最好不要使用樂譜,而是要求學生先把歌詞背下來,然后由民歌手一句句地教唱。因為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迅速改變著的今天,只有用這種辦法,民歌才能原原本本地代代傳承下去,從而得到“本源的保存”。此外,我們也可以適當的請一些專家到學校講座,介紹民間音樂及他們本人研究成果。也可以和當地民歌手合作,講唱結合,氣氛一定生動活潑,受學生歡迎。
柯達伊說過:“民間傳統的使命不在于為人民的音樂生活提供一個內容……它含有一個偉大的民族音樂文化的精髓和形態。”必須“使這一文化得以開展并日益完善,……這樣我們方才可能成為一個民族。”為了使民間音樂作為具有民族意義的一項財富世代傳承下去,匈牙利音樂學家積極干預中小學音樂教育和實踐。他們認為,如果廣大青少年對民間音樂沒有正確概念,如果孩子們不能按其真正的實質去接受它,新一代人“將會像飄蓬斷梗一樣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者不可挽救地消失在國際的半文化中。
這一點對中國來說不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嗎?我國中小學民間音樂教育是一件大事,只要我們每個人為其普及和發展真正付出努力,民族音樂何愁不能振興,民族神韻何愁不能長存!
參考文獻:
[1]廖乃雄,興萬生譯.論匈牙利民間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4.
[2]杜亞雄.中國民族音樂學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4.
(作者單位:安徽蚌埠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