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中,合理地滲透情感因素,將尊重、信任、關心與理解溶入班級管理中,努力從多方面、多視角、多種方式去培養學生,挖掘學生的價值,發揮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讓每個學生能在成長中彰顯人性的完美和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
[關鍵詞]尊重 信任 關心 理解
情感是人的需要在是否得到滿足時產生的內心體驗。它直接關系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轉變學生的思想和塑造學生的靈魂。作為一個班主任,對學生的思想了解和研究是永無止境的,只要對被教育者抱有極大興趣,不斷深入到學生復雜的內心世界中去,用真情去感化學生,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才會理想,師生關系才能融洽。
一、尊重學生,啟示引導
有效地抓住學生對“尊重”的需求,予以及時有效的激勵,不僅可以密切師生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可以激發學生心理上奮發向上的原動力,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這種求知欲,可以煥發學生巨大的學習熱情和鉆研精神,成為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重要條件。那么,情感激勵中的“尊重”,其真諦何在?心理學認為,當人們在勞動中,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潛力得到充分挖掘,價值得到充分尊重,勞動就會使人們感到是愉快的、滿足的。這就是說,對學生的進取意識、創造意識進行正確評價。是班主任對學生工作表示尊重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但尊重絕不是百依百順,百依百順的尊重,只會導致錯誤思想的蔓延,而不是真正的尊重。
曾有一位性格偏執的學生因為與人發生磨擦,而與其他同學關系很僵。大家厭煩他,他仇視所有人。經過了解和分析,我對他說:“你在我印象中還是相當不錯的,雖然你成績不很出色,但你頑強的精神常常令老師為之感動。這一次也許你有很多理由,很多委屈,但你應該學一學歌德,歌德的仇人在路上遇到他,惡狠狠地說:“我從來不給瘋子讓路!”出乎意料,歌德退到路邊說:“我正相反”。一番話說得這位學生流下了眼淚,因為他從老師的語言里讀出了真誠和尊重,看出了信任和期望。后來這位同學很主動地處理好了與同學的關系。這種情況如果班主任處理不當,很可能會封閉一個學生的心靈,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信任學生,精心培養
信任,是體現情感力量的重要紐帶。情感因素中的信任,實質上包含兩種含義:一種是對師生誠摯相處的要求,另一種是對學生勝任工作的認可。在班主任工作實踐中,通過對學生予以充分的信任,就可以使他們保持愉快的、進取的精神狀態,產生高度負責的責任心理。這正是我們做好學生思想工作的心理基礎。尤其是對那些抱負比較遠大,追求比較強烈的學生,更要善于通過信任這一情感因素的激勵,激發他們確立勇于進取,有所作為的精神。從而使他們保持蓬勃向上的學習激情。這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對學生的信任,必須建立在培養幫助的基礎上,如果只是簡單一味地厚愛,也會出現“愛煞”、“捧煞”。另外,這個時期的青年學生,思維特點正由形式思維向辨證思維過渡,獨立性、批判性和創造性有了顯著發展,但還易產生片面性、表面性,所以樹立一份持久穩定的信賴是非常重要的。這份持久的信任會時刻的提醒他、激勵他,從而幫助他重新找到自信,取得成功。只有教師堅定不移地信任他們,他們才會堅定不移地改正錯誤,不斷進步。
三、關心學生,嚴格要求
關心,是情感激勵的首要因素。作為班主任在把愛的雨露灑向學生心靈的同時,要嚴格要求,一絲不茍,不遷就,不放松。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并不是指教師提出要求時要有硬面孔,而是指要求應嚴格,并做到切實可行,堅定不渝的堅持到底,而且要嚴在理中,嚴中有愛。這是因為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他們心理生理等都存在個性差異,即使是同一個學生,由于環境與自身條件的變化,也不會“不變速”前進。所以班主任在工作方法上要靈活變通,做到寬嚴結合。讓學生感受到班級這個大家庭處處充滿溫情,從而產生強烈的親近感、依賴感,形成渴望進步的內驅力。曾有一位平時表現不錯的學生,有段時間經常遲到,學習成績也有所下降,有次在班會上我點名批評了他出操遲到,結果第二天早上他就鬧情緒不起床,故意不去上操,我去喊他起床后還和我發火起來,我當時真是氣憤極了,真恨不得揍他一頓。但我還是忍住了,心想這個表現不錯的學生為什么會這樣?想到這兒,我只是輕輕地對他說了句:“發脾氣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你如果有什么困難可以告訴老師,我們一起來解決好不好?”后來他主動向我承認錯誤,并向我訴說生活中的一些困擾,在我的幫助下,許多問題迎刃而解,從此這個學生對我無話不談。關心蘊涵著教師對學生的無限期望,它跟嚴格要求是相輔相成的,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四、理解學生,疏導教育
理解學生不僅是決定教育成敗的一個要素,而且也是對班主任的理性要求,是會產生長期效應。然而,理解學生并不是誰都能做到的事情,誤解現象時有發生。理解學生需要教師具有愛心、適當迎合學生的需要、信任學生、尊重學生、換位思考、寬容、自我理解與自我反思等,同時需要消除理解道路上的各種障礙。特別是現今的青少年學生,思想非常活躍,甚至有點“異類”。這就需要我們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疏導原則進行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的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不少老師把學生的“早戀”視為異端,一旦發現一點蛛絲馬跡,便橫加訓斥或圍追堵截,結果常常會事與愿違、弄巧成拙;有的甚至會因為大張旗鼓、擴大事態,使得當事人顏面盡失,覺得沒臉做人而釀成不該發生的悲劇。其實,所謂的“早戀”,只不過是初涉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對異性所產生的朦朧的向往、愛慕和依戀,這種因生理變化而產生的心理現象是很正常的。如果采用理解與疏導的方法,通過定期開設青春期常識課,消除學生對異性的神秘感;通過開展健康有益的課外活動,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情趣轉移;通過召開主題班會,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力爭防患于未然。而對不慎跌入“情網”的學生,則以平等的朋友身份與其進行推心置腹的談心,并用哲人康德的名言“偉大的人物不是沒有欲望,而是能夠控制欲望”來勉勵、鞭策他們,使其懂得了在學生階段,應該以學文化知識、明做人道理為根本點,建立和發展同學間的健康而純真的友誼。這樣就非常有效地防治了學生中的“早戀”現象。
總之,班主任所面對的是朝氣蓬勃、有思想、有感情、自我表現欲較強的學生群體,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努力從多方面、多視角、多種方式去培養學生,挖掘學生的價值,發揮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讓每個學生能在成長中彰顯人性的完美和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用我們敏銳而友善的目光,獨到而縝密的思考,真誠而無私的愛心,去尊重、信任、關心、理解每一位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鋼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