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進生是教育教學工作中一個弱勢群體,如果教育不得當,近則會影響到個人學習及品德養成,影響班集體整體推進,遠則會危及社會,對社會安定團結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因而,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在教學中正確看待后進生,使他們消除自卑,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的學習熱情。
[關鍵詞]后進生 教學方法 能力差異
所謂“后進生”,是指思想、學習相對落后的學生。根據我們的估計,職業學校的“后進生”約占50%左右,這是一個不小的比例,因此,做好這部分學生的教育工作,對提高整個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具有其重要的意義。
一、后進生的心理特點
1.恨。恨自己“笨”,“不成器”,“不成鋼”。這種心理主要是那些學習態度尚端正,但學習成績總是無大起色的學生。
2.混。不正視。這種學生雖是“后進生”,往往因家庭境況較好,而無緊迫感,熱衷于穿名牌,交朋友,追明星、玩電腦,看到別人學習艱苦認為是不值得的,且尋得“歡樂”、“開心”就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混到個畢業文憑就行。
3.誨。這部分“后進生”,他們對以往由于自身的所作所為而造成的某方面“差”的狀況后悔,為找不到正確的方向而彷徨,為沒有正確的“向導”而發愁。這部分人在“后進生”中絕不占少數。
4.灰。自暴自棄。這也是“后進生”中一種較普遍的心理。他們認為,自己在思想品德或學習方面的“差”,甚或“雙差”,如今已是積重難返,他們看自己的前途,一片黑暗,于是也就缺乏前進的動力,缺乏前進的目標,而采取自暴自棄。
5.毀。這種心理的“后進生”是極少數。他們往往是因為經常受到教師的批評而惱怒,或受到誤解而形成的一種扭曲的變態心理,于是就產生一種想毀掉自己或毀掉別人的念頭,這種人數甚少,但危害極大,若不注意防范,妥善處理,往往容易釀成極大的苦果,造成極大的損失,所以一定要特別注意。
二、教學中的體會
1.教學中真心的尊重,使其擺脫自卑感,增加成功的信念
尊重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尊重的自然延伸。只有尊重,才能理解后進生與其他同齡的學生一樣,要求人們尊重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教師的態度,對學習差的學生影響至關重要。因為學習差,在學校他們常常受到同學的歧視、教師的嫌棄;在家里常常遭到父母的訓斥甚至懲罰。他們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愛,感情上常常和周圍環境格格不入,自我感覺是班級中的“二等公民”。要消除這種隔閡和對立,重要的秘訣就在于尊重差生。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尊重他們,尊重他們完整的個性和人格尊嚴。這種尊重要發自內心的,使后進生從教師的目光、表情、語言、舉止中真正體會到尊重和關心。
2.構建和諧環境,培養學習熱情
環境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后進生”這所以“后進”,是與他們所處的環境,特別是學習、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為此,對“后進生”進行教育教學工作時,要特別注意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他們有了學習上的興趣就會樂于學習、勤于學習,把學習當作生活中的大事。學習一上來,其它所謂的“差”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在學習的過程中給學生“戴高帽子”
這是一種很形象的說法,也就是要求老師在學生獲取某種進步,即使是一點小小的提高或在某個方面有了新起色,也要適時給學生以嘉獎和贊許,使學生產生自信和要求繼續學習爭取更大進步的意識。但是,給學生“戴高帽子”也不能太過隨便,應該講究一定的方法。一般說來,老師對學生“戴高帽子”都選取抓住適當時機,給學生一個表示贊許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友好的動作等簡單又適用的方式,或給學生以書面或電話方式獎勵的。但所有的這一切措施都必須講究適時和適度。適時,即老師的“戴高帽子”應在學生獲得進步的那一刻,如果時間拖得過長,則失去了給學生“戴高帽子”的意義;適度,即要求老師在給學生“戴高帽子”的時候,切記不要超高贊揚。
四、在教學中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指導
一般來說,后進生注意力不持久,學習技能不很熟練,因此,對后進生的指導要具體、生動、形象,多舉典型事例,側重于具體學習技能的培養,使后進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的類型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松散型。學習能力相對低劣型比較強,但不會主動發揮,學習不夠踏實,雙基不夠扎實。第二種,比較認真型。學習刻苦認真,但方法較死,能力較差,基礎不夠扎實,成績上不去。第三種,低劣型。學無興趣,不下功夫,底子差,方法死,能力弱,學習成績差,處于“學習脫軌”和“惡性循環”狀態。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指導方法和重點要不同。對第一種主要解決學習態度問題;對第二種主要解決方法問題;對第三種主要解決興趣、自信心和具體方法問題。
五、教學中針對后進生能力差異進行因材施教
首先,要針對在想象能力的差異,提倡要“不求甚解”地多讀一些書,以開拓視野,增強知識的廣度,豐富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在講《經濟常識》中,有許多問題是先讓他們想象,如貨幣的產生、商品交換等;然后讓學生按照自己想象的去表演,來理解教材的內容。
其次,針對在思維能力的差異,經常把學生作業中的各種做法:簡潔明白的、繁瑣累贅的、井井有條的、雜亂無章的或一題多解的選出來讓他們板演到黑板上,進行對比、評講,讓他們選擇最佳做法。為了避免作業照葫蘆畫瓢地死抄,讓他們把前邊做過的作業在課堂上講解,促其去理解,做對的,給予表揚和鼓勵,這樣,一方面,強迫他們去思考,另一方面,也“避實就虛”地給他們創造了成功的機會,使他們體驗到只要上課專心學,做作業肯動腦思考問題,不會就多問,是可以學會的。逐漸使他們戰勝自卑,培養“我也行”的意識。
再次,針對在記憶能力的差異,遵循“先快后慢”的遺忘規律,用對教課書中做過的作業,隔些天到黑板上“再現”,或讓他們講解的辦法來督促多復習,從“熟”中生出“巧”來,同時也是利用他們機械記憶好的特點,來彌補其不足,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逐漸從中培養意義記憶。
最后,針對他們觀察能力的差異,采取兩種措施,其一,讓觀察的問題盡量明朗化,層次降低梯度;其二,給學困生創造較多的動口動手的機會,有時事先指明閱讀后某問題要哪部分學生回答,并指出由哪些學生來判定對錯,逐漸引導他們觀察時集中注意力,督促其多動手動口,并且對他們做到優先提問、優先講解,甚至在排座位上也要他們坐在老師易注意到的地方,以便及時地提醒、了解和指導。
總之,對于后進生,我們不能只片面地埋怨他們不努力學習,也要承認他們客觀上的能力素質方面存在的不足,對癥下藥,尋求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范才生,鐘志賢.素質教育:中國基礎教育使命.福建教育出版社.
[2]李如密.教學藝術論.山東教育出版社.
[3]譚項良.學習風格論.江蘇教育出版社.
[4]趙菊春.教學實用口才.中國戲劇出版社.
[5]教育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新疆額敏農九師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