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探究性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能力。教師應當充分重視探究與個性化的關系,高度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和探究體驗,讓學生在探究求知中實現學習能力的個性化。
[關鍵詞]探究性教學 個性化學習 學習能力
一、發現學生的個性興趣
興趣是一把萬能鑰匙,任何問題的解決都有賴于它的存在。我們所倡導的探究性教學,從根本上說,是一種以學生興趣為內驅力的教學。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喚醒時,必將表現出極大的求知渴望和學習熱情。然而,學生的興趣是有個性的,并非千人一面。教師的責任就在于發現學生的獨特興趣并及時將之喚醒,使之成為探究求知的不竭動力。
首先,在學習和生活中,教師要做個有心人,要善于發現學生的興趣。學生課外愛做些什么活動,愛看些什么書,愛與哪些人交往等都是教師應當細心了解的,教師可以從中發現學生的興趣傾向,適時引導,使其向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方向發展。例如,有位教師發現有的學生愛讀課外書,他就引導他們寫讀書筆記和讀后感;有的學生打球,他就讓他們寫“我的打球體驗日記”。學生個性化的興趣轉化成了探究行動中的積極因素,因此學生寫出的日記細致而有情趣,個性情感得到了升華,個性體驗也得到了展示。
其次,要讓學生的個性興趣轉化為自豪的成就感。教師對學生個性興趣的尊重與關注尤為重要,只有學生的興趣被認同,被肯定,他才會將興趣內化為更深層次的任務驅動,原始的興趣才會轉化為探究學習的動力。上例中,教師對學生個性興趣(讀書、打球)和由其引起的探究結果(體驗日記)的認同和肯定,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展現了求知的熱情和欲望。
二、關注學生的行動和經驗
行動是探究性教學的實踐和基礎。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處在行動中,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大量有重要意義的學習都是從行動中獲得的?!笨梢娦袆拥闹匾浴W生的行動同樣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教師作為學生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同時也是學生行動的觀察者和研究者,就一定要關注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行動特點——他們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遇到了什么問題,想到什么辦法解決。關注不等于包辦和代替,而是適時向學生提供建議和參考,同時,要讓學生擁有自己的行動主權,給他們行動的自由。讓學生多在探究中學習,多積累他們自己的獨特體驗,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形成個性化的學習能力。
學生只有處在行動中才會獲得直接經驗,這比教師給他的間接經驗更為重要。以閱讀教學為例,教師的經驗是間接的,只能供學生參照,無法替代學生從文本中獲取的獨特的、個性化的直接經驗;在同樣的文本背景下,甲學生和乙學生獲取的直接經驗也存在個性差異。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就在于要讓學生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不斷融匯、契合,達到互相補充和互相修正的目的。從這一意義上說,學生的閱讀與作文都是間接經驗與其個性化的直接經驗互相修正與契合的過程。這就決定了語文學習是一種個性化的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早期經驗。一切教學都必須從學習者早期的經驗開始。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早期經驗與后期經驗累積的過程,當經驗通過累積構成一個連續的整體經驗時,它便成為了能力。
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學校的,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早期經驗并及時肯定其價值。比如,在低段識字教學中,一位教師發現了一些學生在課前對許多生字已經認識,對有些生字卻不感興趣,她及時的肯定了學生經驗的價值,贊揚了他們識字的主動性,同時,告訴學生光認識這些字是不夠的,動員學生去找一找其他的字在什么地方出現過,想想有什么用,比賽一下,看誰的發現多。學生識字的早期經驗被調動了起來,進入了行動,他們通過原先識字的不同的經驗途徑(教材、畫報、故事書、宣傳標語、廣告等)對本來不感興趣的生字進行了有目的的探究性學習,由于有了具有個性化的早期經驗的支撐,從而增加了探究學習成功的砝碼。
三、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思維
思維是探究性教學的核心因素,也是個性化的核心因素。學習的個性化其實質就在于思維的個性化。在探究性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每一個行動都應該有獨立思維的積極參與。由于學生個人的知識背景、早期經驗、閱讀體驗等都因生活環境和個人稟賦的差異而呈現不同的個性,所以其思維便有著強烈的個性化色彩,有的學生思維敏捷而善于求異,有的學生思維沉穩而追求周密。以作文教學為例,正是因為學生思維方式的不同,才造就了學生表達方式的不同。寫同一個人,不同的學生由于觀察角度和體驗角度的不同,寫作的角度也就不同,表達的感情也呈現出明顯的個性差異,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闭Z文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思維方式的個性化,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勇敢地寫出自己的心里話,表達出真情實感。語文教室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努力創設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環境,學生才會真正形成具有個性化的學習能力。
(作者單位:山東微山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