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實現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課程改革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利于學生發展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體驗中自主發展。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于實際情況,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
[關鍵詞]課堂教學 學習環境 體驗發展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體會數學與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于實際情況,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為了實現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課程改革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利于學生發展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體驗中自主發展。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數學。
那么,我們怎樣指導和引導學生從事體驗性學習呢?下面我們看一個實際的案例:
案例:有趣的拼搭(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
本課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幾何形體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學生的合作和操作活動,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特征的認識。學生由于缺乏實際生活經驗,很難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為有效地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教學內容,教學時,教者設計了一些環節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學生通過“滾一滾”、“堆一堆”體會平面和曲面的區別,突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些不同形體的一些本質屬性;“摸一摸”是具有挑戰性的游戲,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應戰精神,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判斷能力;“搭一搭”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想象力,也可以體會不同形體特征在實際中的應用,并聯系生活中的事物進行再創造;最后安排了“數一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各種圖形的特征,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促進了語言與思維的融合。
一、創設情境,激發體驗的興趣
師:昨天我們認識了一些物體,今天你們愿意和它們玩一玩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玩物體。
分析: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教者用“玩物體”這個課題代替了原有的“有趣的拼搭”,既通俗易懂,又符合了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使他們的興趣一下子激發起來。
二、在情境中活動,實現自主體驗
1.摸一摸、猜一猜。(在不透明的布袋中放入各種幾何形體,學生動手摸一摸,并用語言來描述,其他同學根據描述來猜一猜幾何形體的名稱。)
分析:游戲是孩子們最樂于做的,游戲的設置既調動了孩子的興趣,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各種感官。通過動手摸一摸,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有效地復習了對各種物體的感性認識。同時教師的積極參與也調動了學生的激情,小組活動與交流更加深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2.滾一滾。(教師提供給每組學生各種形狀的物體以及高矮不同的小滑梯。學生們也都不亦樂乎地忙起來,教師適時地參與到每組活動中,問:你們組有什么發現?)
3.堆一堆。(小組合作試一試各種形狀物體堆放的難易度。)
4.搭一搭、數一數、說一說。(合作創造作品。)
分析:以上的活動,都是放手讓學生自主地從事探究活動,多種感官的參與,增強了感知的效果。不僅可以深化提高已學的新知識,而且通過學生的體驗活動,使學習興趣盎然,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豐富的想象力。
體驗中學習,師生間、生生間的關系是民主的、和諧的。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與學生一起去探索、發現。在操作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方法從事各種學習活動。通過交流討論,每個學生在不同的學習層次上得到自我實現,體驗成功的快感,迸發出創造的火花。這樣的體驗活動使教學過程動態化、活動化、民主化、情感化,有利于學生感受數學的價值和意義,又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單位:江蘇泗陽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