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理念帶給了市場營銷專業(yè)課堂教學的深刻思考。如何走出傳統(tǒng)教育的陰影,實現(xiàn)新課改開放、生成、個性化課堂教學的構想,從而切實實現(xiàn)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的專業(yè)教學?本文從課堂引領的角度對此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并主要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的關系入手進行探討。
[關鍵詞]中職學校 市場營銷教學 教學反思
課堂并非只屬于學生,也并非只屬于教師。如果學生學到的僅是教師的學識構成,那么歸根結底,所謂的知識能力還是教師所有的,而學生真正自我所建構的呢?這是新課程理念帶給我們的深刻思考。學生自主習得,就勢必要超乎老師的框架和思維定勢;教師以生為本,就必須要導向學生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因而,在中職學校市場營銷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引領者。所謂引領即引導和帶領,引導幫助學生自主建構,帶領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從而實現(xiàn)新課改開放、生成、個性化課堂教學的構想。對此,筆者將主要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的關系入手,試著探討之。
一、反思傳統(tǒng)教學,用新課程理念引導現(xiàn)代市場營銷課堂教學
陶行知先生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先生教的法子還需根據學生學的法子”。所以,學習實質是一個由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教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學習。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是有潛力的,要更多地關注學生原有的基礎,注重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進行教學,并要盡量給予每一位學生同等參與課堂討論的機會,營造開放性的學習時空,幫助學生能動自主地建構。在學生自主建構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同時又始終是平等中的首席代表,是學生的學習伙伴乃至學習資源,是促進學生主動探究的帶領者。這是師生共同探究的過程。
為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們有許多問題需要反思:教師的引導是否真正有效,它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嗎?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能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嗎?我們的教育是否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素養(yǎng)?學生是否能夠在沒有教師的任何幫助下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并以一種濃厚的興趣去進行探究?當學生進行獨立探究時,教師是否已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足夠的實踐和體驗,使他具備了探究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并能夠獨立進行研究?在學生獲得研究的結果時,教師是否又給了學生與他人進行交流論證的勇氣和意識,并在交流中獲得新的知識和見解,學生是否具備反思與超越的意識與能力?教師的引領是否真正帶給了學生能動自主地建構,學生的發(fā)展有沒有真正成為一種主動的發(fā)展?
1.引領學生帶著興趣走進課堂
當前,市場營銷課學科教學理論尚不成熟,許多老師受傳統(tǒng)學科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影響較大,教學方法以講解式、灌輸式為主,只重知識灌輸的共性,而輕學生能力的個性培養(yǎng),把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建立在教師的單向授課上,忽視了市場營銷學科實踐性很強的特點,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在新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教師的作用與地位發(fā)生了“質”的變化。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組織者、促進者、評價者,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乃至學習資源。教師不僅要備知識、備教材,更要“備學生”,要把課程目標、學情、教學方式與教育技術、課程資源等統(tǒng)籌考慮,合理配置;教師要依據學生的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從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思維特點、興趣愛好等方面給予學生個性化的幫助。比如,針對剛接觸市場營銷專業(yè)的高一新生,為提高其學習興趣,每節(jié)課前準備一個與課堂知識相關的活動,如講述一個營銷典故或財經新聞或營銷著名人物的成功過程;再者如設計一個現(xiàn)場的企業(yè)招聘會或銷售現(xiàn)場等。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和信心,這不僅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也是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前提。
2.引領學生帶著問題走向生活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市場營銷”和“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用的營銷知識”,已經成為當代專業(yè)教育的重要理念。新課程注重將市場營銷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過程與目標上要求學生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fā)現(xiàn)市場營銷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來并養(yǎng)成求真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由于傳統(tǒng)教學過多地強調學科的知識體系而忽略了學生的真實體驗,因而新課程要求教師構建開放式的營銷課堂,將教學內容與學生身邊的營銷知識、學生的身心特點及認知水平結合起來。
學生運用營銷原理來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營銷問題,成為探究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和帶領學生運用已有知識或經驗來對營銷現(xiàn)象進行解釋,甚至提出新的見解。教師在這種學習中的作用則是幫助學生注意獲取與加工信息的質量,幫助學生提高篩選、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引領學生進入生活是對課堂教學元素的拓展,通過引領學生自主地解決身邊的營銷問題,使學生體驗實踐探究的過程并嘗試成功的快樂,從而進一步激發(fā)營銷學習興趣,提高營銷能力。
二、在新課程背景下,市場營銷教學引領應關注的幾個問題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過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學習能力也不是老師教的,它是學生在主動建構知識、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的。換句話說,教師在課堂上不是“教”學生,而是與學生一起學習,并且有意識、有目的而又非常自然地對課堂活動進行調控。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積極鼓勵學生個別化質疑,引領學生共同探討,課堂上的問題要由學生自主達成共識,自主解決;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能且只能搭建“腳手架”,發(fā)揮提示、啟發(fā)、點撥的作用,從而把學生導入“最近發(fā)展區(qū)”。
1.引領學生關注全球問題,拓展學生的市場視野
現(xiàn)代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對新事物和新潮流非常敏感;當今資訊時代,人們獲得的信息之多、獲取速度之快,已成了時代的顯著特點。當學生運用所理解的市場營銷知識來理解和解釋全球問題時,學生才能體會到所學知識是有用的。所以基于市場學科價值和學生特點,教師應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關注全球、放眼世界,拓展其市場視野,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比如,高二學生具有一定的營銷知識理論基礎,可安排學生“課前五分鐘演講”,并界定演講范圍——全球問題,學生在尋找資料時,不僅自身獲得了相關信息與知識,并且把自己所獲得的信息傳播給其他同學,形成了資源與信息共享,達到了“生生、師生”的互動。
2.引領學生關注問題研究,發(fā)展學生的營銷實踐能力
引領學生既不是教師的問題一個接一個地“滿堂問”,也不是學生任意地向教師提出問題,滿堂都是“課堂討論”。教師最好的方法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和談論自己提出來的問題,通過并在思考、合作探討、比較篩選中,帶領他們找到問題的最佳答案。教師重要的是設計一種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積極的思維,激起學生學習的探究欲;讓學生經過困惑、矛盾和冥思苦想之后有怦然心動、茅塞頓開和豁然開朗的感受;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主建構,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遷移。比如,學生在學習“消費者細分標準的具體變量”時,提出了“我身上穿的衣服是按照哪一種標準來細分的呢?”的問題;對此,可讓學生先進行個體思考,教師再根據班級具體情況進行分組,以競賽方式找到問題的最佳答案。
3.引領學生關注自身素質,發(fā)掘學生的市場活動潛力引領學生自疑、自悟、自省、自得,通過教學意圖和教學策略等影響學生使之成為學習的行動者,讓學生作為師生之間交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使之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通過同學生的交互活動展開指導,實現(xiàn)主導與主體互動的最佳契合。例如,每周設計一個營銷實踐題,如學生在校園內進行義賣活動、產品現(xiàn)場展銷會、對學生月消費額的調查等等,通過實踐活動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市場營銷實踐能力。然后每月以一個班級的一小組為小單位,依次進行匯報課即由學生來體驗課堂上當小老師的感覺,通過一小組統(tǒng)一備課討論并推薦一位同學來上課,這樣,學生在備課及上課過程中自疑、自悟、自省、自得,提高了自身素質。
三、在新型課堂中,市場營銷教學引領可借鑒的模式
1.構建問題研究、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新模式
美國著名學者施瓦布指出,“學生應該像‘小科學家’一樣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探究的過程中去獲得知識、發(fā)展技能和培養(yǎng)能力,同時受到價值觀的教育,發(fā)展自己的個性,這就是探究性學習”。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是新課程的核心內容之一。
2.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營銷教學新課堂
信息技術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而且在支持學生進行研討和探究學習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拓展視野、提高思維深度和開展高水平的認知活動,而且可以提高學生搜集、分析市場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因此,新課程強調信息技術在營銷學習中的應用。
至于新型市場營銷課堂具體模式及其教學建構,將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tǒng)性問題,有待后續(xù)進一步探究。總之,要讓課堂回歸開放、生成、個性化,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實踐中的主體。這當中,“弱化甚至取消師生的對話,把教學過程變?yōu)榧兇獾膶W生自學”和“以尊重學習的獨特體驗為理由,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模糊、不當之處也不予糾正”的兩種錯誤要避免。我們還要澄清許多模糊的認識,以便能夠依據教材的重點和學生探究的現(xiàn)實學情,及時調整教學的軌跡。
參考文獻:
[1]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14-15.
[2]顧明遠: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維果斯基.余震球,譯.維果斯基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朱昌元.名師課堂教學實錄[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浙江瑞安市農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