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實地調查,對流行于甘肅省榆中縣的地方小曲——青城小調的歷史、演出形式、樂隊組織、演出內容以及現狀作了初步的介紹。
[關鍵詞]青城小調 發展歷史 演出形式
2006年5月3日,筆者對流行于甘肅省榆中縣青城鎮地方小曲“西廂調”進行了實地調查。調查歷時三天,主要考察了西廂調的歷史、演出形式、樂隊組織、演出內容以及現狀。
榆中縣青城鎮位于榆中縣最北端,黃河南岸,距蘭州90公里、白銀25公里;總面積137平方公里,所轄14個村7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6萬,總耕地面積1.44萬畝,人均耕地0.64畝。青城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呈狹長地帶,屬典型的黃河谷地;這里平均海拔1450米,年平均氣溫10.2℃,年降雨量300毫米,無霜期190天。是古絲綢路上的重鎮。
青城在明清時稱“條城”,曾有人口10萬余人,為一大商貿重鎮,山陜商賈云集,是西北商貿集散地。青城是黃河河灣中的一塊綠洲,先民主要是明肅王時隨部隊移居的山東、陜西、山西和江南軍士和商旅。文化教育發達,考取過10名進士、1名翰林。至今保留較好的達官和富商豪宅有54處,有200-340年的歷史。青城古民居一條街保留有古典式四合院、三合院、條型院落等多種類型的古民居,風格各異,多有四垂花大門、門當、戶對(石鼓)、磚雕裝飾和影壁。它是蘭州市唯一的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全國民間藝術之鄉。
西廂調,又稱青城小調,是青城鎮流傳最早的表演藝術之一。在北宋仁宗年間,由于漕運發達,外地的一些傳統曲目不斷傳人青城。清光緒年間張小霞等地方藝人又編創了“西廂調”小曲,逐漸流傳開來,并完善發展,成為本土特色的地方小曲而久唱不衰。該小調共創作唱腔24個,劇本27折,當時用該調排演了八折《西廂記》,故將該劇定名為《西廂調》。西廂曲調有越調、洛江岸、風箏調、三朵花、漸漸高、甘涼調等,《西廂調》小曲只有在青城地區流傳,該調音樂唱腔優美動聽、曲折委婉,情真韻雅,劇情簡單,出場人物少,容易排練,老幼皆愛聽。
我們正為如何能快速的找到我們此行的終極目標“西廂小調”而尋覓時,忽然聽到斷斷續續的音樂聲,憑著直覺和對音樂的敏感度,我們預感到:這種音樂很可能就是我們要尋找的西廂小調。循聲而去,在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前,由八人組成的文武樂隊分成兩排,面對面一字排開。中間的空地上,留給歌手演唱和表演的空間。于是趕緊停車,就在他們演唱的過程中,我們支起攝像機,拿出照相機、錄音筆,抓緊記錄這難得而又珍貴的演唱資料。為了不影響演出的完整性,我們沒有去打斷他們,而是任由他們盡情地去發揮。可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攝像機、閃光燈,藝人們還是不免露出了緊張的神態,在我們對每樣樂器進行分別拍攝的過程中,有一位吹笛子的老藝人,本來坐在椅子上神情自若的演奏,看到我們要拍,硬是躲到了別人的身后,那一剎,我忽然想到,是不是我們突然的到來,打攪了這里原生態的表演、擾亂了本來寧靜的小鎮。
演出間隙,找到剛才演唱的大姐,原本覺得會很難介入的話題,卻被大姐那燦爛的笑容化解了。大姐名叫張秀林,現年42歲,是青城鎮瓦窯村人,13歲就開始學唱西廂調,從她口中得知:剛才我們所聽到的正是流傳于此地的西廂小調。剛才她一共演唱了五個唱段,分別是《落江岸》《三朵花》《風箏調》《甘涼調》和《神仙調》,是即興演唱。
在采訪中,據藝人周新蓮介紹說,西廂小調最初為傳統的民間演出,在每年的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六,這時候演員會身著戲裝,演出傳統劇目《西廂調》等折子戲。重要的節假日,戲班子也會自發的組織演出。青城鎮戲班共有八個,主要分布在瓦窯村、城河村等村。演員全部是由喜愛青城小調的村民自發組織而成。今年71歲高齡的高啟康是當時演出中年齡最大的一位藝人,他告訴我們:西廂調是一種先有調、后填詞的戲曲形式,曲調不作變動,唱詞可根據現場情況創編,或演唱社會新風貌,但是詞句有嚴格的句式要求,不得隨意刪除或增添。演唱西廂調,最講究真、巧、實、妙四個字以及字韻和拖音的演唱。只有把握這些要領,才能接觸到西廂調的真正境界。
現在的樂隊組成,主要是由三弦、二胡、揚琴、竹笛、干鼓、鑼、梆子和碰鈴組成,據鎮文化站王天恩站長介紹,西廂小調最初形成階段,只有二胡和三弦兩樣樂器,后來的藝人將樂隊逐漸改良,才形成了今天文武樂隊的簡單陣容。平時在自娛自樂的演出中,一般對于曲目沒有過多的規定,主要依照演唱者的興趣,演唱者先開口唱,樂隊隨之,由于二十四調有固定的調名和唱詞,所以演唱者一開口,樂隊就聽得出她要演唱的曲目,隨即加入伴奏。
傳統曲目《西廂記》一共八折,平時由村民組成的業余戲班進行排練,在大型的節日期間,就著戲裝在村上和鎮上的大舞臺進行演出。《西廂記》的八折唱段是他們經常演唱,也是流傳最廣的唱段。這八折分別是:
一:游寺。二:接廂。三:酬韻。四:請宴。
五:傳簡。六:送簡。七:越墻。八:拷紅。
演唱所用唱腔“二十四調”為:
1.神仙調 2.閃斷橋 3.銀鈕絲 4.南方調
5.么曰調 6.撐船調 7.桃玉蓮調 8.三杯酒
9.河南調 10.慢河南 11.階州調 12.打拉調
13.梨花調 14.越調 15.太平調 16.降香調
17.風箏調 18.三朵花 19.洛江岸 20.甘涼調
21.漸漸高 22.緊南方 23.橫云 24.慢署川
《西廂調》這種民間藝術形式,據當地藝人和王站長稱是由張曉霞先生首創,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些曲調多多少少存在其他戲曲種類的影子,從曲調的調名我們就會發現,這中間有許多就與我國北方其他劇種中的調名相一致,據資料介紹,西廂調融合了秦腔、眉戶戲、隴劇、江南采茶調、隴東道情、花兒等多種戲曲的特點,獨具風格,反映出首創者雄厚的藝術功底和本地移民雜居的文化特色。通過本人實地采訪的音響資料中來看,并未表現出如此多種曲調的元素,我想通過進一步深入的考察研究,或許可以探尋到一點西廂調與這些劇種之間的關系。
據王站長介紹,西廂小調在青城鎮的發展經歷了三段起落,最早在張曉霞先生創編之初,西廂調在此地廣為流傳,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并且男女老幼皆能哼唱西廂小調,充分說明當時此種藝術形式在當地的受歡迎程度及普及率之高。后由于戰亂、時局動蕩,這種藝術形式也被淹沒在滾滾的戰爭硝煙和歷史的塵埃之下,所幸,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另一位藝術家劉自重先生的大力倡導和發揚下,西廂小調又一次抖掉了歷史的塵封,展現在世人面前。可是一場文化的浩劫隨之而來,人們只好把傳唱了幾十年的曲調強壓在心中,任歲月去沖刷它留給人們深刻的記憶。當我們再次看到西廂小調活躍在榆中縣青城鎮的舞臺上時,已經是它經歷過兩次浩劫后的情形,具體現在的西廂小調究竟還是否完全反映了一百年前張先生創編初期的藝術形態,我們不得而知,同時也為它在這短短的一百年中所經歷的種種厄運而扼腕嘆息。
在2005年由鎮政府組織的青城藝術節上,文化站組織排演了八場西廂記,進行演出,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同年他們還參加了由蘭州市文化館主辦的蘭州水車節活動,為蘭州市民演繹了非常精彩的節目。在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后,他們的“農民藝術團”還受到了第二屆蘭州市農民運動會的邀請,作為開幕式節目一展風采。這一步步地走向市場,充分說明了從2004年起,榆中縣青城鎮政府和文化站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西廂小調的活動中,在農民中間大力宣傳和扶持西廂小調的發展,使得這一種瀕臨滅絕的傳統地方曲種,再一次在人民中間傳播開來。
參考文獻:
[1]榆中縣志[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6.
[2]喬建中.中國音樂年鑒[Z].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3.
[3]中國民間曲藝集成甘肅卷[Z].北京:中國ISBN出版中心,1997.
(作者系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05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