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態度”并非虛妄命題
“地球村”時代,在各種文化的碰撞日趨頻繁的今天,中國所面對的現實是:新的文化概念每天都在傳入,舊的每天都有人提起,其間的競爭對抗、交融磨合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并衍生出無數前所未有的嶄新文化命題和概念體系;而且這些新命題、新概念正在越來越深刻地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如此背景下,對待新舊各類文化現象的態度理性與否以及理解深淺問題,每個人都無從回避。
文化問題往往“沒有標準答案”是真,承認價值的多元化符合文化發展的規律,允許百家爭鳴也無可挑剔,但這并不代表對待文化現象就不存在相對理性、正確的態度。特別是在群體的意義上,“普遍的文化態度”確實存在而且很重要。應該看到,一個社會成員的普遍文化態度,往往決定了該社會凝聚力、向心力、發展能力甚至發展方向,一個文化態度普遍落后的社會難以成為競爭中的勝利者;而如果在文化理解方面普遍較為偏激,更有可能給社會帶來諸多禍患。
中國人的“文化態度”出現了嚴重分裂
這兩年,在電視上講《論語》的于丹火了,不過爭議也如影隨形。尤其值得玩味的是,備受爭議的不僅僅是于丹本人,更有《論語》本身的價值。有人強調,以《論語》為發端的主要內容的儒學——進一步則是以儒學為重要代表的國學和以國學為核心價值的中國文化,是“一項更適合人類進化的文化選擇”,被種種矛盾所困擾的現代社會,應該重新接受儒家文化的啟蒙,重新發現孔子的價值。但另外一些人則認為,要承接和發展現代文明,“孔子的思想枷鎖必須被打破”,并稱儒家只是麻痹精神的“可卡因和搖頭丸”。如此背景下,小到對儒學、對讀經,大到對國學熱、對傳統文化價值的發掘,有人拼命添柴加火,有人則不遺余力地大潑冷水。
諸多事件表明,與一些文化大國國民對自身文化普遍較為自信的心態不同,中國人對自身的傳統文化充滿了困惑、疑慮和爭執。這種矛盾心態還表現在很多方面:
一部分人對傳統敝帚自珍,連風水術甚至女媧補天的傳說都要“申遺”;另一部分人卻似乎對傳統有著切齒之恨,連中醫都想“取消”。一方面,隨著商業開發,某些城市內的老地名不斷被湮沒,許多企業、小區、樓盤特別偏愛讓人不知所云的洋名;另一方面,改回古時名稱又成為一種城市時尚。
如此種種,可以說中國人既懷疑中國文化的現實功用,又擔心其被侵襲、被西化;既抱著對傳統的自信和優越感不放,又缺乏對自身文化的理解和闡釋能力。這或許可以稱之為“文化態度的分裂”。
中國人正在“香蕉化”嗎
由于對中國文化的懷疑主義盛行,很多人不知不覺間形成了對中國文化的抵觸心態,進而將親近感只給予了外來文化。
對此有一種形象的說法是“中國人的香蕉化”——即在西方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之下,除了皮膚是黃色的之外,內心和本質上都已經成為“白色”了。如果一個華人生在西方長在西方,“香蕉化”并不令人意外;而如果在中國本土也出現這樣的現象,顯然很令人難堪。然而,觀察周圍,中國本土上某些人出現“香蕉化”的苗頭,的確已是不爭的事實。
“文化認同是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身份認同之一,如果我們喪失了自己的文化,我們將成為生活在自己土地上的文化難民,這比由于戰爭等原因而被迫離開自己的故土,成為政治難民更可怕。從文化上被除根很可能是人類命運最悲慘的事情。”這是印度一位國會議員對本土文化式微的反思。在一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經濟國界”日漸被抹去,“文化國界”愈發顯得重要。文化不僅是民族自立和存續的靈魂,同時也是決定一個社會能否有序運行的“軟件”,決定著一個社會的基本狀態,引領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方向。在對本土文化反思的同時,一定不能讓太多人失去歸屬感,淪為中國本土的“香蕉人”。
文化困窘,源自一種深遠的歷史焦慮
中國人本土的“香蕉化”傾向,顯現出中國文化的深度困窘。不過,這種深度困窘并不是一種新的文化病癥。恰如梁思成先生曾經總結的那樣:“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屢戰屢敗,使中國的知識分子和統治階級對于一切國粹都失去了信心。他們的審美標準全被攪亂了,古老的被拋棄了,對于新的即西方的,卻茫然無所知。”
可以說,圍繞中國文化的“拔河”從那時起便已全面展開,而隨著這30年來中國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加入WTO以后,這一現象表現得更加突出。從根源上說,這是一種深遠的歷史憂慮。其實,導致彼時的中國落后而被列強肆意凌辱的罪魁禍首是誰,很難清晰指出——雖然中國傳統文化的劣根性應該承擔一定責任,然而將責任全部歸咎于此也是不妥當的。
除歷史焦慮之外,也有現實困惑。中國文化被懷疑達百年之久,也與西方文化挾經濟實力而形成的強大傳播能力有關。在資本、技術、軍事力量、科學知識和商業邏輯的助推下,西方一些媒體的文化促銷手段愈發高明,“軟實力”不斷膨脹,其語言、信仰、價值觀、思維模式和生活習慣也得以廣泛傳播,形成了不可忽視的文化霸權。
通過改良中國文化樹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中國文化當前似乎需要一次全面的改造、包裝和推銷。要通過這樣的過程,使更多的中國人真正愛上自己的文化,以自己的文化為驕傲,并主動保護自己的文化;同時也要努力讓中國文化真正走出國門,吸引更多的“粉絲”。唯有如此,中國文化的“軟實力”才能真正建立起來。
在這方面,還需要做很多努力。作家曹文軒寫道:“我們不必洋洋得意地稱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它有無窮的可被解釋之處。假如說西方人有什么長處值得我們學習的話,其中一點就是他們對自己的一切都做出了高得不能再高的解釋……解釋意識和解釋能力的雙重缺乏,使我們根本無法繼承我們的遺產,也根本無法正視當下的實踐。”
期待更多的國人確立客觀理性的文化心態,對中國文化思之、辯之、知之、好之并終而樂之,進而主動傳播并加以保護,不要輕易成為舶來文化的俘虜。(摘自《讀者》原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