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歲末,電影《集結號》火爆全國影院。一時間,各種各樣的影評觀感四起。作為一部出色的戰爭片,《集結號》從軍人與戰場的角度該如何解讀?這篇文章或許會帶給您一些別樣的思考。
團長劉澤水雖然沒有違背職責,卻違背了“指揮道義”。
劇中,139團團長劉澤水犧牲了九連,他這一決定的出發點是,以九連的“拼光”為大部隊撤離贏得時間。這在一位團長指揮權范圍內,無可厚非。但是,他因此違背了一個承諾。他下達的正式命令是,九連務必堅守到明天正午12時,沒有聽到集結號不得后撤。作為這一正式命令的“補充文本”(完全是建立在他與九連長谷子地的私人關系,在情感層面掌握的)是:12時以后我將酌情下令吹集結號。他讓谷子地把這個命令重復了多次。但是,當他得知形勢變化(團突然奉命撤離,而九連正好可以牽制敵人大規模兵力)后,從大局考慮斷然決定不吹這個號就走了。這導致九連幾乎全體陣亡,僅存谷子地一人。
因此,團長劉澤水雖然沒有違背職責,但卻違背了“指揮道義”(亦即“將德”中的“信”)——這是指揮員與上級、部屬之間關系的“戰場道德律”。多年以后,僥幸活下來的谷子地終于探尋到真相,他比較容易地原諒了劉團長未吹集結號,因為這是一位優秀指揮員的基本覺悟。但是,他難以承受的是,因為九連的慘烈戰斗缺乏旁證,他的47位弟兄全部被當成了“失蹤者”,而不是陣亡烈士!他們的犧牲沒有“名分”(榮譽)。這一結果,將谷子地本人也推到了違背“指揮道義”的位置,因為是他下令弟兄們堅決執行了命令,甚至當全連僅剩十余人有人主張“靈活掌握”(對命令進行變通式解讀)時,他不惜與大家翻臉,采取了強制態度。
團長劉澤水后來在其他戰事中犧牲了,但這對他來說也許是一種解脫,因為他不必經受戰場道德律的心靈拷問。慘痛的是谷子地,因為他僥幸活了下來,因此一生陷入無法解脫的自責,良心無法安寧。全劇的思想和情感高潮點正在這里,谷子地在劉澤水的墓碑前悲憤交加地舉起了酒瓶子,但在司號員聲淚俱下(甚至下跪)替團長所作的剖白下,他最終難以擲下(可以想象,劉澤水如果活著,是絕難躲過此一劫的)。正是在此處,整個影院的觀眾都陷入了淚水之河。生命在戰火中的付出并不傷情,最沉重的犧牲是委屈。或者說,軍人犧牲之重,永遠不在物質層面(流血與肉體付出),而在精神層面遭受的價值虛無感——這才是軍人犧牲的真諦。
有關“指揮道義”和戰場道德律的表達,這是迄今為止國內軍事影視作品中從無涉及的“價值暗角”。可以將其理解為,它是指揮員在決定人的生死命運的戰場上,被夾在兩個正當要求之間,陷入“義務上的矛盾”時的痛苦,因為取舍權在自己,無人能替他分擔。在所有的職業中,沒有哪一種職業比得上軍人那樣容易受“義務上的矛盾”的苦惱。僅在這里,指揮員才不再是戰爭機器,而是有血肉情感的人,作為軍人最沉重的痛苦均由此產生。這正是《集結號》所抵達的深度,僅此一點,就值得為主創者致以軍禮!
不妨多說幾句,關于戰場道德律,其普遍原則是“榮譽共享”;最高境界是“自我犧牲”。在攻克重要城池時,指揮員一般會命令各部隊抽兵力擔任主攻,這樣勝利后每個單位均可以分享戰史榮譽。而在陣地防御輪戰中,后接防部隊以慰問品饋贈原防御部隊,由此得到陣地上敵火力配系、雷區、狙擊點等情報,也是基于“榮譽共享”原則的一種“戰場情理”,因為他們曾以流血傷亡獲得了這些情報。而反面的例證是,老電影《南征北戰》中的:“張軍長,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蔣軍“王牌”整編74師張靈甫的全軍覆滅,固然與83軍李天霞救援不力有關,但苦果也是74師平日對“雜牌”部隊的傲慢所致。而在抗戰史上,奉命救援死守衡陽長達47天、已奄奄一息的第10軍時,整編74師前身74軍的一位軍長就坦白了問題癥結:“衡陽解了圍,方先覺不就成了抗戰英雄!”國民黨軍毀于內耗,日軍毀于陸海軍內斗,這都是其各自從“內因”角度的深刻分析。
而“戰場道德律”的最高境界,則幾乎全由我軍所書寫。它體現在“狼牙山五壯士”為掩護大部隊撤離戰斗到最后一刻的縱深一躍,體現在上甘嶺戰役中正欲撤離休整的志愿軍12軍對15軍義無反顧的有力增援。后來15軍獲得改編空降軍這一殊榮,而12軍雖有羨慕絕無嫉妒。關于我軍“戰場道德律”最經典的一句話,出自12軍所在的二野首長鄧小平,在淮海戰役中他曾如此表達:“就是中原野戰軍打光了,其他野戰軍照樣解放全中國!”擲地有聲,感人淚下。在這一命令下,他本人所承擔的“指揮道義”之重負,將永遠壓在一位偉大將領的心靈深處,無人能夠分擔!(摘自《世界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