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元制教學模式起源于德國,被譽為戰后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近年來,隨著全球科技和經濟的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性突顯,不斷地借鑒和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模式,彌補我國在教學理論研究方面的不足,力圖對現行教學理論有所創新。研究德國雙元制的實施細則、保障體系以及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啟示,期望對我國成功引進雙元制模式有所幫助。
關鍵詞:雙元制;職業教育;德國
中圖分類號:G531.5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11-0220-02
雙元制教育模式起源于德國。近年來,隨著全球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我國越來越認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不斷地借鑒和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模式,并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狀況、人才供需情況、社會發展現狀進行調整,使其“擬補”我國理論研究的落后,為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服務。
一、雙元制教學模式
所謂“雙元制”(Dual system)一般認為,是一種青少年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和部分時間在職業學校接受專業理論和普通文化知識的教育形式。它將企業與學校、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緊密結合起來,是一種主要以專業技術工人為培養目標的職業教育制度[1]。在德國的職業院校中,主要以雙元制為主。接受雙元制的學生,首先必須具備主體中學或實驗中學的畢業證書,然后自己或通過勞動局的職業介紹中心選擇一家企業,按照有關的法律規定同企業簽訂培訓合同,得到一個培訓位置,同時到相關的職業學校登記取得理論學習資格。在學習過程中,學制一般為三年。第一學年主要進行職業基礎教育,集中學習文化課和職業基礎課,學生要從職業類別中(經濟、技術、社會工作或服務三個領域為主)選擇并確定學習內容。第二學年轉入所選定的職業領域進行專業實踐訓練。第三學年則向特定職業(專業)深化。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具有雙層身份:在學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學徒工。同時,也有兩個學習受訓地點:為其提供培訓的企業和學習專業理論、文化知識的職業學校。其在企業接受培訓和在學校進行學習的時間比一般為4∶1,目的是要通過加大培訓時間的比例,培養合格的實用人才。另外,“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雙元”特性還體現在兩種不同的法律依據和兩個不同的主管單位上:企業的職業培訓作為經濟方面的事務由聯邦政府主管,主要遵守聯邦政府頒布的《聯邦職業教育法》。而職業學校的教學則由各州來管理,受到州頒布的學校法的約束[2] 。這種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行會及用人單位的積極性,促使社會各界都來關注職業教育,拓寬了辦學渠道,增加了職業院校的辦學教育經費,保證了學生的就業而且能夠學以致用,提高了職業院校的就業率,使職業院校備受重視,促進了職業院校的良性發展。但是,這種模式對企業過分依賴,專業化程度高,使其培養的人才極易受到經濟發展起伏的制約,缺乏普適性。
二、實施“雙元制”的保障條件
“雙元制”教學模式在德國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引入我國以后,在高等職業院校中廣為借鑒,迅速成為我國進行高等職業教育普遍選用的課程模式。雙元制在德國成功的實施,除了不斷改進適應了德國經濟發展需求之外,還離不開一些有效保障措施的建立,為雙元制的實行保駕護航。因此,我們在借鑒“雙元制”教學模式時,也應該對其保障措施有全面的了解。
(一)完備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
完備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是德國職業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德國聯邦政府頒布了十多項有關職業教育的法令,如1969年9月出臺的《職業教育法》、1981年的《職業教育促進法》、《實訓教師資格條例》、《高等學校總綱法》、《企業基本法》、《培訓員資格條例》、《青年勞動保護法》等,都為德國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另外,有法必依和執法必嚴也是德國職業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例如:《職業教育法》規定,18歲以下的青年必須接受高中或職業教育,各州據此制定具體法律法規,而且執法嚴格,力度大,原則是未參加職業培訓就不允許就業,這樣就保證了勞動力水平的提高。由于執法嚴格,德國企業中未受過職業教育的工作者僅為3%,受過職業培訓的占42%,而在兩個數字在法國和英國分別為19%、11%和42%、21%[3]。
(二)企業的廣泛參與
德國的職業教育舉世矚目,許多國家都紛紛效仿。在德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中,高等職業院校致力于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其課程設計、教學內容以職業崗位能力為本,辦學體制以企業為主,同時企業參與高職院校的課程開發、制定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向、培養模式等。除此之外,企業還承擔著高等職業院校的培訓工作。具統計,職業院校的學生有60%~70%的課程是在企業的生產崗位、培訓中心、跨企業培訓中心進行的。同時,企業的投資還是高等職業院校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在德國,除了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對職業教育進行撥款,來自于企業的教學、科研合作的經費即為公立高職院校第三渠道經費來源。從某種意義上說,當公立高職院校的學生和企業簽訂實習合同、以企業“準員工”的身份接受企業培訓(實習)后,企業就要支付學生每月約300歐元~500歐元的培訓津貼。甚至有些州的公立高職院校要收取學費,但其費用的90%也由企業承擔。由此可見,企業是重要的參與者。
(三)嚴格的教育評價系統,使教育質量有所保證
德國歷來以其嚴格的職業教育著稱。早在1794 年, 普魯士就明確規定學徒結業時必須接受行會或國家工作人員進行的知識水平測驗。如今,在“雙元制”模式下,學生畢業也須通過兩類考試:一類是企業的技能考試, 主要考核學生對企業培訓所傳授的技能和知識的掌握程度,由行業協會實施。另一類是職業學校的理論考試。主要考核學生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程度, 包括筆試和口試,有職業院校實施。學生通過考試后, 獲得的證書也是兩類: 一類是由行業協會頒發的通過相應職業培訓和結業的技能證書。另一類就是由職業學校頒發的畢業證書。除此之外,學生還須參加中期考試,主要目的是通過考查學徒工的培訓成績來檢查企業培訓計劃的落實程度。沒有中期考試成績者不得參加結業考試。中間考試和結業考試都是按全國統一要求在統一時間內進行。經考試委員會審核同意后發給結業證書。考試一般安排4~6個小時。如考試通不過, 學生就不能從事所學行業的工作, 須來年再參加一次考試。這種教考分離的考核辦法和嚴格統一的管理機制, 使德國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保障。
三、德國職業教育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
(一)因材施教,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在我國, 由于封建思想的存留,各級各類的學校主要以精英教育為培養目標,致使一些技術天賦較高的學生成為學歷教育的犧牲者。因此,各級各類院校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學生的潛力、個性、素質,適當的對學生進行分流、引導,在因材施教的同時,也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優缺點,自主地選擇有力于自身發展的高等院校。高等職業院校也應該認識到自身的特性,擺脫普通高等教育“壓縮餅干”的陰影,以市場為導向,以培養滿足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為目標,吸納社會各界人士加入到職業教育中來,辦出具有區域特色的、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高等職業院校。
(二)改變我國傳統的職業教育觀念
德國的職業教育不論是專業設置,還是各個層次職業院校的學習內容,都是以市場的發展、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為導向,注重與企業的相互協調,充分調動各種有利因素,從經濟文化和社會穩定的發展出發,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同時德國的職業教育 實行聯邦制。各個聯邦州的文化教育部門擁有對本州各級各類學校包括職業學校的管理權,而聯邦則只擁有管轄權。州政府通過教育經費的供給、及時制定保障職業教育正常運行的法律政策、促進各州之間因地制宜,發揮各自的優點等對職業教育進行宏觀調控。 而我國目前的職業教育主要以政府的規劃為導向,忽視職業教育的區域化的特性,實行一刀切;不注重企業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忽略了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職業教育相對孤立,阻礙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三)多元化職業教育體系
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是相當完備的。學生一般情況下在小學后進行第一次分流,學生可以選擇進入主體中學或實科中學。多數學生在一開始升入中學時,就初步確定了今后就業升學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較明確。初中畢業后根據不同職業的要求及學生和家長的意愿,進行第二次分流,進入全時制或者部分時間制的職業院校就讀。另外,德國還設有更高等級的職業院校,以滿足企業及個人對技術的需求。此外,德國非常重視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相互溝通,例如1973年,北威州德職業教育改革委員會明確提出:“結合文科中學高年級的改革——把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融為一體。”[4]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各種職業學校都開設普通教育課程,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核心能力。
除此之外,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離不開及時的、有效的、健全的法律保證和企業的積極參與。另外,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模式、嚴格的教育評價系統和較高的就業率也是更新國民觀念、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提倡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就應在繼承傳統經驗的同時、吸取國外的成功的辦學方法,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前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240-241.
[2] 高育奇.德國職業教育的特色及其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7,(21).
[3] 石偉平,匡瑛.比較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變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30.
[4] 約阿西姆·H.克諾爾.西德的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74.
[責任編輯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