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歐美經濟暫時蕭條,但很多家庭可能更難離開“madeinchina”,中國企業不應放棄對發達國家市場的爭奪
美次貸危機超乎想象地愈演愈烈,金融危機導致的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
最近,廣東何俊集團旗下的兩家玩具工廠宣布破產。作為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廠的代表,合俊集團可謂大名鼎鼎。由于合俊的產品主要銷往美國,其倒閉原因難脫金融風暴的干系,被定性為“美國金融危機波及中國實體經濟企業倒閉的第一案”。
合俊的倒下,是中國制造業中代工類企業受此輪金融危機沖擊的極端表現,但這也似乎靠近了經濟專家對形勢的判斷。盡管很難預計美國金融危機會延續到什么時候,但沖擊波對中國的影響才剛剛開始。如果美國金融危機繼續惡化,蔓延到實體經濟,肯定會影響消費國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及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從而波及中國出口制造業。比如,出口訂單的減少,貿易摩擦的升溫等。
針對目前的狀況,作為“保經濟增長”政策的一部分,出口稅率及時作了調整。此次出口退稅率上調是自2004年以來調整出口退稅政策涉及稅則號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這或許反映了政府對未來出口形勢嚴峻的擔憂。此外,紡織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藥物、工藝品等高附加值產業成為此次出口退稅調高的重點領域,也體現了管理層在就業和出口產業升級方面的考慮。
在過去世界經濟比較好的時候,國內企業生產的產品基本不怎么愁賣,很多企業無心提高產品附加值及進行產業升級,國家一直在倡導轉變貿易增長方式也很難有實質上的變化。在這次危機顯示出,低端的出口制造業企業在經濟環境波動的時候會非常脆弱,現在的經濟形勢對這些企業有了一股“逼”的力量,只有破局才能求生。
提高出口退稅率只能緩和外向型企業面臨的出口需求下降、利潤空間變小的壓力,但并不能扭轉全球經濟下滑導致的出口下行的趨勢。最近歐洲、日本經濟局勢惡化,我國對兩地的出口增速下滑明顯;就連過去一直增長強勁的俄羅斯、巴西、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我國對其出口增幅也開始放慢。
我們如果留意就會發現,政府近期緊鑼密鼓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似乎也在為開啟內需市場做著鋪墊。中國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和內需潛力,這是全世界都羨慕的。國內市場若有較大擴展,那為外需服務的制造業轉向對內,也會大有發展前景。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內部消費配合,減少對出口的過分依賴,可以成為出口企業渡過難關的應時舉措之一。
同時,雖然歐美經濟暫時蕭條,但很多家庭可能更難離開“made in China”,中國企業不應放棄對發達國家市場的爭奪。本期封面報道“高端德國”,通過對新形勢下德國市場的再認識,來幫助企業恢復信心。德國市場是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必須跨越的一道高技術門檻,需要我們付出巨大的代價和不懈的努力。唯有如此,中國制造才能自立于全球市場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