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2007年春季的次貸危機引發了美國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在剛過去的“黑色9月”,華爾街全面“洗牌”:五大投行格局土崩瓦解,房利美、房地美、AIG等眾多金融巨頭成為危機的犧牲品,美國信貸市場已處于停滯狀態。從目前的發展態勢看,美國次貸危機正向金融經濟危機演變,經濟的’收縮正在對美國消費市場帶來影響。
美國消費市場總體情況
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消費文化成為了“美國夢”的一個經濟表現,伴隨著美國經濟在戰后“黃金時代”的高速增長,人們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由過去清教思想強調的克制、勤儉變為現代主義強調的欲望、張揚和享樂。最近10年,美國消費文化進一步轉向透支消費、超前消費和炫耀性消費,這使得美國消費增長的趨勢穩定,表現為絕對數字不斷上升,在GDP中的相對比重逐漸加大。次貸危機臨近時的2007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美國實際消費上升至82157億美元和82443億美元,較20世紀末累計增長25.3%和25.7%,消費在美國GDP中所占比重上升至72.0%和71.6%,較21世紀初累計上漲3.3個百分點和2.9個百分點。此外,從消費結構看,耐用品消費、非耐用品消費和服務消費三大部分在整體消費中所占的比例長期保持在15%、30%和55%左右。
在美消費品進口中,中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公布的數據顯示,2006年美國進口消費品的40%來自中國。自中國進口消費品中,有代表性的產品如玩具(71.0%)、鞋(64.9%)、皮革制品(59.0%),音像設備(31.8%)和計算機(30.0%)等,其進口占有率均超過30%。
次貸危機對美國消費市場的影響
對消費的影響途徑
美國經濟是典型的消費導向型經濟,消費不僅在GDP,總量中占據著首屈一指的比重,還對GDP增長做出了不容忽視的貢獻。按照美國消費的決定要素,次貸危機影響美國消費的路徑分為三條:
一是次貸危機對美國消費者現金流產生了負面影響。次貸危機給美國諸多企業造成了巨額虧損,而通脹水平的上升和房息支出的增加擴大了美國消費者支出,受此影響美國個人可支配收入增幅放緩。與此同時,次貸危機導致了金融市場的信貸緊縮,面臨流動性約束的消費者更難獲得消費融資支持,這進一步潛在加大了消費者的現金流問題。ABC美國個人財務指數在次貸爆發的2007年不斷下降,現金流不足打亂了美國消費者的消費計劃,抑制了消費的增長。
二是次貸危機對美國消費者財富水平產生了負面影響。根據消費決定的永久收入假說和生命周期理論,消費能力取決于消費者一生中的永久收入和財富水平。次貸危機造成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深度調整,房價下跌使得美國消費者的財產價值縮水,消費能力減弱。美國房屋凈價值和個人可持續收入之比在1980~2000年的20年間快速上漲,反映出美國消費者同期財富水平的不斷上升,由于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危機和“911”恐怖主義襲擊,該指標在21世紀前三年有所下降,而2003~2007年上半年該指標反轉上升,次貸危機發生后,房價下跌降低美國財富水平,該指標再度下滑。美國房市未來的深度調整將在一定時期內延續,消費者財富水平也會進一步下降,進一步削弱美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
三是次貸危機對美國消費者預期產生了負面影響。根據消費決定的理性預期理論,消費者對未來經濟狀況、收入水平、市場風險等因素的預期水平將影響消費和儲蓄的跨期選擇。次貸危機給美國GDP增長、就業、物價、企業盈利等宏微觀各層次造成了易于察覺的沖擊,這給消費者信心帶來了負面影響。據統計,美國2008年8月份失業率達到6.1%,9月份的失業率仍然保持在這一水平,創2003年9月以來的新高。密執安消費者信心指數從2007年1月的96,9點降為2008年8月的63點,降幅高達34.98%。次貸危機發生后美國消費者對消費現狀和消費環境滿意度下降,對未來經濟走勢和個人收入充滿擔憂。預期下降將增強儲蓄傾向,減弱消費者消費意愿,給現期消費帶來負面影響。
對消費的影響逐步顯現
隨著次貸危機的持續演進,危機已由金融資本向實業資本擴展,其作用鏈條之一,即美國消費市場表現低迷。美國個人消費支出自2007年第三季度以來出現顯著放緩,2008年第一季度僅微增0.9%,第二季度在退稅帶動下略有回升至1.7%;其中,以汽車為代表的耐用品消費支出顯著下滑,2008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別出現4.3%和2.5%的負增長;日用品為主的非耐用品消費也出現萎縮。
據美國商務部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9月份美國商品零售額大幅下降了1.2%,為3年來最高跌幅;即使扣除波動較大的汽車消費因素,零售額依然下降了0.6%。從2008年7~9月,美商品零售額已連續3個月出現負增長。受失業率高企、財富效應大幅縮水、信貸緊縮等因素影響,導致美消費者信心不足,美國第三季度實際消費開支很可能將出現自1991年以來的首次下降。
美國消費市場走勢預測
次貸危機為美國整體經濟帶來顯著的下行風險。據統計數據表明,美國制造業活動指數9月只有43.5,創下2001年10月以來最低紀錄,汽車銷量也以兩位數的比例下滑,一直被視為美國經濟晴雨表的通用電氣的股價今年以來已經下挫了1/3,第三財政季度凈利潤劇減22%。次貸危機病毒正在侵入以制造業和礦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心臟。受歐洲、日本等海外經濟增長減退的影響,支撐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出口增速也將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認為,美國經濟增長勢頭正明顯放緩。經濟可能已經陷入衰退,很可能在第四季度出現負增長,而且消極趨勢將持續到2009年。該報告預測2008年美國經濟增長率為1.6%,2009年僅為0.1%。
專家指出,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今的20多年間,美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是投資,特別是IT技術方面的投資,第三產業發展快于一、二產業。股市、房市帶來的財富效應,通脹和失業長期處于低水平,促進了消費增長,進口也長期、大幅度增加。而這次經濟衰退與金融危機并發,美國經濟發展可能改觀,前20多年的局面難以為繼。較之前幾次衰退,這次衰退的特點可能是:衰退時間長、程度深,恢復比較難。
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對美國消費市場將帶來長期影響,使消費增長速度放慢,消費習慣逐步發生改變。據統計,2008年7月和8月,美國消費者信貸同比增長率分別為4.9%和3.8%,這是次貸危機爆發以來該數字首次跌破5%,遠遠低于1943年至今9.98%的平均月季增長水平。隨著經濟形勢的惡化,美消費者信貸還將進一步減少。這次金融危機會使美國“信貸驅動消費”的經濟模式帶來實質性的收斂,美國家庭的消費支出增長、企業業務拓展都將受到打擊。
受此影響,中國對美出口將出現增長放慢的情況。一方面是因美市場蕭條,而我國勞動力成本提高和人民幣升值;另一方面,美貿易保護主義發展,對我國商品限制加強,特別是反傾銷和技術壁壘提高。逼使我國加快出口商品結構優化,這是我國出口繼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必須付出痛苦的代價。發展高附加值、有自主知識產權、符合環保和安全要求的產品出口,實現市場多元化才是長期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