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羊絨產業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實力,近千家規模不一的羊絨深加工企業的羊絨生產能力已經超過4000萬件。2007年我國出口羊絨及制品15.7億美元,其中羊絨制品占83%。但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羊絨出口價格不但沒有提高,反而由于愈演愈烈的市場低端競爭,導致國內羊絨制品出口價格持續走低。
據調查,國外羊絨制品深加工企業的產品可以獲得超過成本10倍以上的利潤,而我國羊絨品牌的銷售價格只是國際品牌的30%~50%。對此,中土畜雪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濤認為,如此巨大的差別,歸根結底就是品牌價值的差異。
羊絨貿易的主增長點
這些年,隨著中國制造業的日益壯大,我國大多數行業,包括羊絨在內,開始進入一個價格不斷下跌的市場趨勢。國內企業必須尋求在價值曲線中如何得以升值,不僅要提供低價產品,還要具備核心競爭要素,即實行品牌和價值增值戰略。
中土畜雪蓮深刻地意識到品牌價值對于貿易增長的重要性。因此,在國內企業紛紛熱衷于開辟國際市場的時候,中土畜雪蓮并沒有盲從,他們認為在國內羊絨制品品牌普遍價值不高的時候,盲目進軍國際市場并非上上之選。在保持原有國際市場份額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國內市場,積累品牌塑造經驗,在實現品牌增值之后再走向國際市場,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2008年,面對國際、國內嚴峻的貿易形勢,國內企業普遍感到了壓力,而中土畜雪蓮卻顯得有點與眾不同。“我們今年的壓力并不大,從目前來看,相比去年,我們在前8個月仍然實現了13%的出口增長,25%的國內銷售增長,預計2008年全年的增長幅度會達到30%。”陳濤自信地說。這一結果顯然得益于中土畜雪蓮的品牌價值增值戰略。在國際市場上,在“雪蓮”品牌的國際價值不是很高的情況下,中土畜雪蓮仍然以OEM貿易形式為主;但在國內市場,由于“雪蓮”品牌的悠久歷史,中土畜雪蓮加大了對雪蓮品牌的塑造力度,在產品研發上投入了更大精力,重新梳理了雪蓮品牌的國內銷售渠道,賦予了雪蓮品牌新的定義和生命力。這才有了中土畜雪蓮整體貿易額的持續增長。
中土畜雪蓮的品牌之路
中土畜雪蓮的品牌之路也反映了中國紡織品牌的發展之路。陳濤說:“目前,中土畜雪蓮主要從事羊絨、裘皮的生產、加工和銷售,歷史上,我們先是從事這方面的銷售,然后是生產,那時我們叫中土畜三利發展股份公司。”
2006年底,中土畜雪蓮的前身——中土畜三利發展股份公司與北京雪蓮羊絨股份有限公司進行資產重組,成立了中土畜雪蓮股份有限公司。陳濤認為,這是中土畜雪蓮由單純的OEM向自由品牌過渡的開始。‘雪蓮品牌已有40多年的歷史,而中土畜是最早從事國際貿易的國內企業之一,這一聯合實現了雪蓮品牌在生產和銷售上的強強聯合,“我們所追求的已不僅是一種簡單的增長方式,實現品牌的歷史積淀更重要。”而這也完成了中土畜雪蓮商業模式的轉變,淡化生產環節,強化品牌這個核心,加大對產品營銷和研發的投入,從單純制造產品向打造品牌轉變。
“內銷和外銷只是營銷的一種渠道和方式,目前國內企業最主要的是要實現內涵式的增長而不是外延式增長。”陳濤說。“有朝一日,我希望雪蓮品牌可以出現在全球各大商場,當然這個過程也許不是我這一代人可以完成的。但只要方向正確,我們的目標就不會變,通過品牌價值的最大化實現貿易額的高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