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08年新年伊始,美國教授對全球30家企業發起的LED337調查案件,帶來了中國LED企業的不小轟動,對于中國自身技術還不盡完善的LED企業來說,這一起訴無疑將其擋在美國、歐洲甚至南美等地市場的門外。對于一個八旬的老教授,為何要在專利即將到期時發起起訴?這起案件又將帶給中國企業什么啟示?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走訪了相關律師及企業。
案情簡介
2008年2月,中國傳統農歷新年剛過,從美國傳來的一紙訴訟讓國內幾家LED企業的老總再也無法安心享受難得的春節假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退休教授Gertrude Neumark Rothschild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簡稱ITC)提起申請,指控全球50家企業在美生產和對美銷售的LED(發光二級管)和激光產品侵犯其1項專利(專利號:5252499,業內普遍稱為499號專利),要求ITC對被申請人啟動“337調查”。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這項專利將于2010年10月12日到期,被業內人士稱為“祖母”專利。
隨即,ITC對被申請人啟動了337調查,訴訟對象主要是LED封裝和應用企業,共有54家,其中日本11家,中國臺灣地區8家,中國大陸6家,韓國5家,美國2家,芬蘭、新加坡、馬來西亞和瑞典各1家,包括摩托羅拉、諾基亞、索尼、東芝、億光、今臺等全球知名企業。其中中國6家企業分別是深圳市洲明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市鴻利光電子有限公司、佳光電子有限公司、深圳超毅光電子有限公司、深圳市雅佳譽電子有限公司(后未列入調查名單)、深圳凱信光電有限公司(后未列入調查名單)。廣州市鴻利光電子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洲明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大陸地區被告的4家企業中積極參與應訴的企業。
2008年5月20日,美國ITC正式對LED337案開展立案調查。該案也成為首起中國LED企業遭遇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案件。該案涉及的核心要件49g號專利全稱“具有低雙極電阻率的寬帶隙半導體及制造方法”(主要針對Ⅱ—Ⅵ族化合半導體),共包括22項權力要求,其權屬范圍是半導體材料外延生長領域。Rothschild教授于1988年8月15日申請499號專利,1993年10月12日被授權,2010年10月12日到期。通過訴訟獲得許可費可能不是原告最重要的初衷,這次訴訟很可能是在投石問路,通過訴訟了解中國的市場信息
這項技術的專利所有權在上游芯片制造企業,但美國方面并沒有起訴這些真正使用該項技術的上游企業,卻起訴了購買芯片后進行加工出口的下游企業。一旦ITC經調查認定進口產品侵犯了美國的知識產權,就有權采取有限或普遍排除令、停止令和救濟令等救濟措施。如果ITC最終對我國產品發布普遍排除令,則原告專利有效期內,我國任何企業生產的發光二極管產品及含發光二極管的下游產品將被全面禁止向美國出口。正是因為“普遍排除令”的威力,美國起訴方往往是在我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出口產品的行業中,針對規模較小的企業提出調查申請,此次被立案的4家企業中產值都只有1~2億元左右,一旦有一家企業敗訴,就可以進一步利用排除令限制行業內的所有企業對美出口。
據商務部統計,2007年,我國發光二極管產品的產值為168億元,相關應用產品接近300億元。2007年,我國對美出口二極管約3.5億美元,同比增長53.9%,涉及出口企業近百家。337調查案對發光二極管產業及下游產業的影響十分劇烈,引起了行業內外的高度重視。2008年4月,我國企業已經正式向ITC提交了應訴理由,5月初,ITC舉行了一次聽證會,同時確定整個案件審理時間,2009年1月將開庭宣布第一次處裁,最終的宣判在2009年3月。
據金杜律師事務所丁亮律師介紹,從以往美國337調查的案件來看,應訴費用一般在600萬美元左右。從應訴到終審,時間至少一年,這期間的財力成本和時間成本對于小企業來說是不容易負擔的。有很多小企業遇到此類問題不去應訴,最后導致整個行業僅有去應訴的企業才有可能允許出口,像打火機案件、墨盒案件、木地板案件比比皆是。更嚴重的問題是,如果我國企業在此次LED337調查中敗訴,除了喪失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外,可能還會影響對歐洲、南美等地區的產品出口,這意味著將會失去數百億美元的國際半導體照明產品市場。
到目前為止,該案調查中涉及的30家企業中已有15家以上進行了和解,還有十幾家的官司還在繼續。代表中國企業應訴LED337調查案的主辦律師、北京立方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王加斌律師預測,案子很可能在35個月后就會結束,盡管沒有最終確定,但和解的結局已是大勢所趨。
據悉,廣州鴻利和深圳洲明目前都在配合律師積極地收集、提供證據,在應訴策略上做了多方面的準備。“在原告專利被推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的情況下,和解也是一種勝利,當然我們要盡最大努力為企業和行業爭取應有的尊嚴和利益。”當初,一馬當先舉起應訴大旗的廣州市鴻利光電有限公司的CTO裴小明說。
案例分析
449號專利所產生的經濟威懾之于被告企業已經失去了根本性的破壞力,加之從立案到終裁再到海關執行禁止進口令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那么作為一個祖母級的專利擁有者,Rothschild教授為什么不惜高昂的起訴成本,狀告相關企業呢?王加斌律師分析說,通過訴訟獲得許可費可能不是原告最重要的初衷,這次訴訟很可能是在投石問路,通過訴訟了解中國的市場信息。技術信息,像以往在這個領域發生的專利糾紛案一樣,其深層用意是以此來達到市場份額分配的優化組合。
但從經濟角度看,337案對LED企業的打擊不算是最致命的,但這個案件所釋放出的信號,不能不讓業內人士警醒和審視:中國企業已經進入到LED全球專利大戰中了。337案僅是一個開始,而在這起案件面前,業內企業所表現出的淡漠和松散,在之后越來越密集的專利訴訟中,很可能會成為其致命弱點。
在這起案件中,最大的利益攸關者是外延、芯片企業,一旦ITC的排除令發出,下游企業可以完全選擇已經授權的企業作為材料供應商,但上游企業則會被徹底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遺憾的是,國內上下游企業態度并不明朗,這讓兩家應訴企業在情感上感到孤立無援“官司打到現在,我們最需要的是理解。”裴小明的話多少有些無奈。他說在案件審理階段,由于很多企業、下游客戶對337案件不了解,很多人對應訴企業產生了誤解,甚至有些競爭企業還幸災樂禍。王加斌律師提醒企業,LED行業是一個專利地盤荊棘叢生的行業,企業要么躲開它,使技術路線和已有專利路線不一樣,要么留下買路錢,拿到授權。LED企業針對任何一個國家在布局產品市場時候都要考慮這個問題,即使這次沒有成為被告,也一定要看看行業在發生什么。中國LED行業是站在巨人的肩頭上發展起來的,毫無疑問,在LED專利版圖上肯定處于弱勢,未來中國LED產業要發展、壯大不可避免要遇到專利糾紛問題。“中國企業手中并非沒有自己的王牌,而如何利用中國的王牌彌補專利上的弱勢,應是業內人士深入思考的問題。”裴小明說。
337調查對剛剛起步的中國LED產業來說是個新鮮事物,不但企業第一次接觸,對于政府相關部門、行業協會來說也沒有前車之鑒,整個行業在337面前表現出的困惑和迷茫無可厚非,而一些先行者的堅持和亮劍精神更應該讓業內人士拍手稱贊。但更為重要的是,一個事實不容業內企業小覷:337調查僅僅是一個序幕,真正的專利游戲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