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風暴,現已經波及到了歐洲,雖然德國政府有關發言人已經站出來表明德國是金融體系最完善的國家,但仍不能獨善其身。2008年8月,IFO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和經濟部門負責人Kai Carstensen稱,將有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逐步減少開工量并進行裁員,而缺乏新訂單是主要原因。Carstensen表示,一些德國企業對經濟預期已感到極度失望。就在不久前,德國的大企業如戴姆勒汽車、寶馬汽車和慕尼黑再保險等數家公司已經發出2008年的盈利預警。DekaBank的首席經濟學家UlrichKater也警告,“近來德國企業訂單量的下滑,特別是來自海外和歐洲訂單量的減少讓我們深感不安,而且勞工市場也開始萎縮,因此應對下半年的經濟預期保持清醒頭腦。”
而與經濟學家悲觀的論調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德國政府卻對今明兩年的經濟預期仍感到樂觀。2008年8月10日,德國政府副發言人Thomassteg表示,沒有必要削減2008年和2009年度的經濟增長預期,但政府會密切關注經濟情勢。目前,德國政府預計2008年和2009年的GDP增長分別為1.7%和1.2%。同時Steg還強調,目前政府沒有理由考慮推出經濟刺激方案。
從上面兩方的不同觀點可以看出,雖然德國政府矢口否認本國的經濟有下滑的可能,但面對這樣的全球金融風暴的洗禮,德國還是不能幸免。在最近發布的德國國內通貨膨脹指數中可以看出,德國通貨膨脹已經到達頂點。自6月以來,通脹率都維持在3.3%,這是近15年來的最高值。德國央行公布的月度報告中認為,德國國內的通貨膨脹率將在未來的幾個月內“輕微”回落。許多農產品的價格會由于供應量上升而有所下降。然而,通貨膨脹率仍然會高于2%。德國央行估算,全年通貨膨脹率平均值約為3%,到2009年預計將回落到約2.2%。這些數字表明德國正在承受著金融風暴帶來的沖擊,德國國內經濟面臨很大的考驗。
通貨膨脹率的持續高漲,失業人數的不斷增加,造成德國國內購買力下降,這對國際貿易來說是相當不利的。在這種形勢中,中國的外向型企業首當其沖地遭受打擊,特別是集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一帶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如何抵抗德國市場的波動,如何平穩“過冬”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這種經濟形勢下,企業要想盡量自保就不要擴大再生產。有些中小企業想在這種形勢下升級轉型已經來不及了,這些企業所能做到的,一是盡量不讓資金鏈條斷裂,另外就是要調整結構,并向國內市場轉移。
當然,如果企業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不但可以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使企業出口的產品更加具有優勢。這可以幫助企業平安度過困境,使企業在逆境中得以發展。
對于缺乏核心技術的企業,如果希望繼續保有德國市場的占有率,使企業能夠提升利潤空間,首先要做的就是優先對待能夠減少成本的項目,根據減少成本獲得利益的大小,減慢或者加快一些戰略項目;其次,整合一切可利用資源,使自身發展更具有伸縮性,能夠應對不同采購商對產品數量的需求,同時整合資源也可幫助企業節約成本,增加利潤;關注項目整體服務也不容忽視。很多企業經常只關注產品成交過程,而忽視了對產品的開發,以及銷售后的服務問題,可這點恰恰是嚴謹的德國采購商最看重的;除此之外,可以考慮引進新的項目,減少OPEx(虛擬化,整合等),考慮采取管理服務或出租的形式重新規劃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