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日晚,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首相官邸召開記者會,宣布辭職。首相辭職使國會休會期間相對平靜的日本政壇立刻喧囂起來,自民黨內部傾其全力投入總裁選舉,聯合政府隨之停止了9月既定的政治日程,在野黨方面更是躁動不已,紛紛為即將來臨的大選秣馬厲兵。
首相辭職的主觀原因與制度機理
福田關于辭職的理由說明是:“由于在野黨在國會的不配合,許多應該決定的事情定不下來,或者要花很長時間。考慮到日本目前的經濟形勢,在以后的國會上決不應發生這種情況。……為了能在新的領導體制下謀求政策的實現,因此決定辭職。”福田還解釋說:“選擇這一時間辭職,是因為距臨時國會尚有一些時間,不會造成政治空白。”顯然他期待在下任自民黨總裁的領導下形成更為有力的領導體制,為實現有利于國家和人民的政策而努力。不過,日本國民對自民黨領導人在一年之中兩次發生首相突然放棄國政權柄并不理解。在野黨及社會輿論批評福田“不負責任,背棄國民,置國家利益于不顧”的聲音沸沸揚揚,種種推測、猜測福田辭職原因的說法成了分析自民黨未來的出發點。
福田為何在執政11個月后,尤其是剛剛改組內閣并提出大型經濟綜合對策計劃后改變了繼續執政的初衷?顯然,是巨大的內外壓力使然。這樣的做法或許有欠妥之處,但在福田本人波瀾不驚的平靜表情背后,一定有常人難以理解和想象的原因。
自2007年9月接替安倍晉三以來。由于在野黨在參議院占多數,福田政權的運作受到許多阻礙,同時由于在民生上的諸多問題,福田內閣支持率2008年一直處于低迷狀態。加之2008年以來日益嚴峻的經濟問題和難以解決的政治課題,福田曾試圖通過改組內閣和出臺綜合經濟對策扭轉不利局面,希望在秋季臨時國會上,以通過補充預算刺激經濟恢復景氣,再度延長《反恐特別措施法》鞏固日美關系,設置法案成立消費者廳緩解國民對政府的不滿。不料,新內閣成員中發生了農林水產大臣的金錢丑聞,抵消了福田啟用麻生太郎作干事長所產生的效果,國民對政府的支持率很快跌落到20%左右。8月26日,民主黨干事長鳩山由紀夫宣布“我們要在臨時國會中不斷追擊,將福田內閣逼到絕路”。民主黨黨首小澤一郎更是信心十足地表示:“與其說是臨時國會開幕了,不如說是解散眾院、舉行選舉的銅鑼敲響了”。
面對原定于9月12日召開的秋季臨時國會,民主黨掌控參議院使政治日程表上的課題進展舉步維艱。如果說福田對政治對手的進攻還具有足夠的心理和政治斗爭準備,那么,來自聯合政府內部的不利因素則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本來在在野黨占優的參議院拒絕審議《反恐特別措施法》延長議案的情況下,自民黨可以和公明黨一同利用眾院三分之二多數進行再次表決。根據日本憲法規定,在參議院拒絕審議時,眾議院可在議案遞交至參議院60天之后進行再次表決。但臨時國會總共只有70天,因此如果會期不延長,再次表決就沒有足夠的時間。而如果法案得不到通過,日本自衛隊的輸油船就只能中斷供油。可是,公明黨基于福田政府人氣不足的考慮,希望自民黨里產生出能夠取得較好大選戰績的領導人作為自己的合作伙伴,在國會日程、對《新反恐特別措施法》審議上與福田發生分歧。在野黨還使出一個殺手锏,準備在國會期間將原公明黨委員長矢野絢也作為證人傳喚,以質詢公明黨及其母體創價學會對矢野言論自由進行侵犯的問題。結果迫使公明黨要求盡量縮短臨時國會,留給福田政府有限的70天國會日程事實上已經無法完成既定的政治任務。年事已高且被各方面進攻搞得心力交瘁的福田感到難以闖過多事之秋的道道難關,才做出了無奈和痛苦的抉擇。
時下人們大多在指責福田辭職的“草率”和“不負責任”。而實際上,制度原因和政治生態原因也是首相辭職上不容忽視的因素。首先,從政治結構上講,議會內閣制的穩定性原本就低于議會總統制結構。首相在政治困局無法破解時選擇解散國會或選擇辭職均符合法律程序,無須等待任期屆滿。這就好比交通規則容許或不容許在兩個車站之間停車的區別一樣,在大多數總統制下的政治領導人除直接違法,可以經常在失掉議會多數支持的情況下慘淡經營,不到“下一站”就不能更換“司機”。而日本的情況實際上容許“中途換司機”。這就為內心并不留戀權勢的福田康夫提供了辭職的法理依據。在政治文化意義上,日本政治家光榮上臺與體面下臺同樣重要。如果不能保全體面則需要選擇某種引咎自責的方式,例如古代武士會選擇“切腹自殺”的殘酷方式以謝主君和眾人。現代社會中的日本政治家當然不會“切腹”,但過度貪戀權力,甚至茍延殘喘地盤踞在權力寶座上絕不會留下好的名聲,而成為后人的笑柄。
為福田身后的自民黨領袖進一言
目前,自民黨已經拉開總裁選舉大幕,各種勢力都在為此奔走。現任干事長麻生太郎已經表明競選總裁的意向,躊躇滿志的麻生因個人資歷、聲望、家族政治背景,以及在政治家、企業家中掌握的人脈,高居競爭者之首。而小泉時代的自民黨干事長中川秀直卻因在經濟政策上與麻生向左,擁立前防衛大臣小池百合子,并與森喜朗等政治元老達成兩點共識:擁立多位總裁選舉候選人;不以派系作為選舉的基本單位。有消息說,在9月10日報名截止前,其他政治大佬或有過大臣經歷的石原伸晃、鹽崎恭久等少壯派也有可能出馬競選自民黨總裁。
愛因斯坦曾在批評戰前的資本主義政治說過:“政治是一個鐘擺,它在無政府主義和專制主義之間擺動,源自持續不斷、循環往復的幻想。”了解戰后日本政治局勢變化規律的人都知道,“鐘擺現象”至今仍是日本國民政治選擇中的規律性變化。與穩健溫和的福田相比較,麻生太郎是日本現任內閣的著名鷹派人物。而其他準備出馬的候選人也大多具有相近的政治立場與屬性。在日本政治評論家描繪的內政與外交“十字線分類圖表”中,麻生等人在內政上處于“單純強調社會生活安全網絡”(這是與全面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相對立的主張)與“全球化趨勢下的市場主義”的夾角中,可以說與小泉、安倍等前任強勢首相的主張有明顯相似之處;在外交上,幾位候選人大多處在“硬實力外交路線”與“重視美國的現實主義”夾角中,至于麻生太郎本人的國家形象設計,早在他的許多言論與著述中講明:日本應當作“先驅國家”,即爭取和保持亞洲盟主的地位。
當然,自民黨總裁的產生要依靠黨內選舉。9月22日,除開擔任兩院議長和副議長的河野洋平與山東昭子外,387名國會議員和來自都道府縣支部的141名代表將就新總裁人選表決。與自民黨內麻生呼聲高漲相一致,2008年8月4日民調顯示,日本民眾認為最適合擔任下屆首相的政治人物是剛接下自民黨干事長職務的麻生太郎。統計結果表明,有20%的民眾選擇支持麻生太郎,他高居第一。第二名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獲得13%的民眾支持。第三名是最大在野黨民主黨的黨魁小澤一郎,獲得10%的民眾支持。前防衛大臣小池百合子獲得4%的民眾支持。但同時,國民對“下一個首相”也提出了兩項老百姓自己的要求:第一,應當對國民有包容力,改掉政治上敵我分明的爭斗毛病;第二,應當把目光轉向社會上的弱勢群體。
所以,盡管政治鐘擺復又擺向右端已經是明顯的趨勢,但今后的日本首相也不可以違逆民意,尤其在中日關系問題上,繼續重視兩國關系健康穩定發展,嚴格恪守“第四個政治文件”的各項原則精神,才是日本政治家為日本國民的長遠利益做出的正確選擇。目前,中國網民非常懷念福田為促進中日友好做出的艱苦努力,也有部分民眾不同程度地擔心“福田是福音,麻生是不是麻煩”的問題。筆者以為,下一位日本首相是否是麻生,以及麻生先生會不會給來之不易的中日戰略互惠關系增添麻煩,都需要假以時日去觀察。在這里,還是用愛因斯坦老人充滿睿智的話語為日本強勢政治家提個醒:“國家主義是一種幼稚病,它是人類的麻疹!”
(責任編輯 文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