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7日,正當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北京即將舉行的第二十九屆奧運會開幕式之時,格魯吉亞政府軍違背奧運會休戰原則,從空中和地面向南奧塞梯發起進攻,占領了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市。隨即,俄羅斯軍隊介入,爆發了俄格之間自蘇聯解體以來規模最大的軍事沖突,兩國關系驟然緊張。那么俄格軍事沖突緣由何在,外高加索地區的形勢又將如何發展?
民族矛盾激化,引發俄格兩軍兵戎相見
俄格此次沖突最直接的導火索是8月1日格魯吉亞和南奧塞梯武裝人員之間發生了交火事件。這次交火后,格魯吉亞政府于7日晚宣布開始在南奧塞梯進行“恢復憲法秩序”的工作。格軍出動了MB-21火箭炮、大炮、迫擊炮等重型武器及裝甲部隊,經過一夜激戰于8日清晨完全控制了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8日11時,俄羅斯以保護南奧塞梯境內的俄公民為由,出動了第58軍同格魯吉亞政府軍展開激戰。由此,格魯吉亞政府軍同南奧塞梯自治州武裝人員之間的沖突轉為俄羅斯同格魯吉亞之間的軍事沖突。隨后俄羅斯又出動第76、98空降師、第45獨立偵察團的特種部隊參戰。9日,阿布哈茲宣布開辟“第二戰場”,出動空軍和炮兵向駐扎在阿境內科多爾峽谷的格軍發起進攻。10日,俄軍基本控制了南奧塞梯,格方宣布停火和進行談判,但戰事未停。11日,格軍撤出南奧塞梯,轉入防御。12日,俄方決定結束“迫使格魯吉亞當局實現和平”的軍事行動。
俄格兩軍在這場沖突中都出動了坦克、火炮、戰斗機、轟炸機、艦艇等重型武器,且雙方態度都很強硬。從發生沖突到8月10日,聯合國安理會在3天之內舉行了4次緊急會議進行調停均無成效。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稱,格魯吉亞發動“針對南奧塞梯居民和俄羅斯維和人員的侵略”,是對國際法的嚴重踐踏,俄羅斯不容許俄羅斯維和力量和本國公民在南奧塞梯出現傷亡,必須保護俄羅斯公民的生命和尊嚴。8月10日,俄羅斯外交部發表聲明稱,格魯吉亞軍隊從南奧塞梯“無條件撤退”,“才能促使沖突地區恢復和平”。8月12日,梅德韋杰夫宣布結束這次軍事行動時說,俄羅斯的目的已達到,“維和部隊和公民的安全重新得到保障”,“侵略者已被懲罰并遭受重創”,“侵略者的武裝力量已被瓦解”,但如果在南奧塞梯出現新的“侵略行動”,俄羅斯“一定加以制止”。俄羅斯武裝力量副總參謀長諾戈維岑也強調說,如果格魯吉亞軍隊采取新的行動,俄軍將堅決予以同擊。格魯吉亞也不示弱,指責俄羅斯出兵是“有目的地支持格魯吉亞境內的分離主義”。格國防部稱:“非法向沖突區調入俄聯邦武裝力量各種正規部隊和所謂的武裝人員沒有任何法律基礎。俄羅斯多次侵犯格魯吉亞領空并擊落格魯吉亞內務部無人駕駛飛行器。”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8月9日宣布,俄羅斯侵略了格魯吉亞,國家實行“戰時狀態”。8月11日薩卡什維利在美國《華爾街日報》上發表文章,指責俄羅斯企圖吞并阿布哈茲,稱這次沖突是“一場事關獨立和格魯吉亞未來的戰爭”,呼吁西方國家政府在化解沖突方面發揮重大作用。8月12日,薩卡什維利宣布格魯吉亞決定退出獨聯體,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為被占領土,并呼吁烏克蘭和其他獨聯體成員國退出獨聯體。
俄格交鋒,實為俄美戰略利益爭斗加劇
從表面看,俄羅斯向格魯吉亞開戰是兩國歷史與現實矛盾糾葛的總爆發,而實質上是俄羅斯同美國在高加索地區戰略利益爭斗加劇的結果,是俄羅斯對美國在外高加索地區加緊滲透,不斷侵蝕俄傳統地緣戰略利益所做出的激烈反應。
(一)美插手阿布哈茲與南奧塞梯問題使俄格矛盾激化。格魯吉亞在蘇聯解體后獨立,其國內的民族矛盾一直很尖銳。格境內的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和南奧塞梯自治州與俄羅斯接壤,都較親俄,一直謀求從格魯吉亞獨立出去。南奧塞梯自治州曾于1992年1月通過全民公決,要求成立獨立共和國,提出要與俄羅斯的北奧塞梯共和國合并,加入俄羅斯聯邦。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也于同年7月宣布獨立。此后,這兩個地區多次同格魯吉亞當局發生武裝沖突,格魯吉亞政府對其實行經濟封鎖和禁運,使矛盾愈演愈烈。俄羅斯則通過重新開通至阿布哈茲首府的鐵路,簡化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居民加入俄羅斯國籍的手續等方式,加強了與該地區的聯系。格政府對俄羅斯的做法強烈不滿,認為兩個地區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是由于俄羅斯暗中支持民族分裂主義分子造成的。而美國則一直打著維護格領土主權完整的旗號,在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問題上支持格魯吉亞,打擊俄羅斯,引起了俄羅斯的強烈不滿。2008年,美變本加厲地插手阿布哈茲與南奧塞梯問題,加快支持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的步伐,俄羅斯為阻止美國的這些行為,便緊緊抓住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問題同美斗法。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受科索沃宣布獨立的鼓舞再次掀起獨立熱潮。為了回擊美國承認科索沃獨立的立場,3月6日,俄外交部照會獨聯體執委會,宣布取消與阿布哈茲開展官方經貿、金融、運輸和其他往來的禁令;3月21日,俄國家杜馬通過一項聲明,建議總統和政府考慮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獨立的問題;4月16日,普京責令俄政府加強同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在貿易、經濟、社會服務、文化和教育等問題上的合作,并向當地居民和旅居那里的俄羅斯公民提供物質援助,在當地建立全方位保護俄羅斯公民權利和自由的機制。格魯吉亞政府對俄的做法強烈不滿,認為這是俄“公開干涉一個主權國家的內政”,企圖吞并格魯吉亞領土。美國國務卿賴斯即發表講話稱,美國對于俄羅斯的上述做法“非常擔憂”,表示“美國堅決主張格魯吉亞的領土完整。”北約秘書長夏侯雅伯發表聲明,指責俄羅斯的做法侵害了格魯吉亞的主權。隨著這兩個地區同格當局武裝沖突的升級,格魯吉亞政府開始向臨近阿布哈茲地區大量屯兵。俄羅斯也增加了在阿布哈茲的維和兵力,聲稱要嚴厲回擊格魯吉亞可能發動的侵略,俄格矛盾進一步激化。當格魯吉亞政府軍攻打南奧塞梯時,俄羅斯即以保護那里的公民為由向格軍開火。
(二)美國通過鋪設輸油管道和潘基西峽谷問題把觸角伸進了高加索地區。2005年,美國在格魯吉亞等國的支持下,主導鋪設了巴庫——第比利斯——杰伊漢輸油管道,突破了俄羅斯長期以來通過俄境內的油氣輸送管道控制里海地區油氣出口,抵御美國向高加索地區滲透的防線。這條管道的開通為美國向該地區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滲透創造了條件,極大地損害了俄羅斯的戰略利益,加深了俄羅斯對美國的不滿。
潘基西峽谷位于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東北部,與俄羅斯車臣共和國南部地區相連。1999年第二次車臣戰爭爆發之后,大量車臣“難民”逃到了潘基西峽谷。俄方認為,這些“難民”中的絕大多數是車臣的非法武裝分子,潘基西峽谷成了車臣非法武裝分子的根據地,多次要求與格魯吉亞聯合清剿藏匿那里的恐怖分子,遭到了格方拒絕。“9·11”事件后,車臣的非法武裝分子活動猖獗,襲擊俄軍哨所、轟炸俄軍車輛、擊落俄軍飛機。俄方認為潘基西峽谷隱藏著本·拉登“基地”組織的成員,這些人與車臣的非法武裝分子有牽連,再度要求與格方合作清剿該峽谷的恐怖分子,仍遭到格方拒絕。格魯吉亞為了削弱俄在高加索地區的影響,同美國聯合反恐。美國一方面反對俄在潘基西峽谷采取針對格魯吉亞的“單邊軍事行動”,另一方面又以對付該峽谷的恐怖分子為由,于2002年3月開始派教官到格魯吉亞幫助格軍培訓特種部隊。2003年,美國又同格魯吉亞簽訂了軍事領域合作協議,據該協議,美國可以在格魯吉亞領土上自由部署任何武器。美國軍事力量由此進入了格魯吉亞,嚴重破壞了高加索地區的實力平衡,極大地傷害了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地緣戰略利益,使俄羅斯十分惱火。
(三)美國積極吸納格魯吉亞加入北約激起了俄羅斯的憤怒。格魯吉亞在薩卡什維利上臺后一直謀求加入北約。美國對此大力支持。布什總統稱:“我相信格魯吉亞的加入將會使北約受益”,并表示美國會同北約伙伴合作,以“使格魯吉亞的加入程序更加順利。”為把格魯吉亞拉入北約,布什對北約各成員國領導人做了大量游說工作,美還向格魯吉亞提供了大量經濟和軍事援助。為使格軍隊接近北約軍隊水平,美軍派人到格進行軍官培訓,在2002—2004年間耗資6400萬美元,為格軍培訓并裝備了4個營(各560人)和一個機械化連(180人)。從2005年起,美又對格實施了一項總值為6000萬美元的《維持穩定行動》計劃。美國還根據《外國購買武器撥款計劃》和《外國專家培訓計劃》,在2005——2007年間每年向格魯吉亞提供了1330萬美元的無償援助。布什政府在過去的8年里,向格魯吉亞提供了裝甲運輸車、導彈發射器、戰斗直升飛機等高達10億美元的軍事裝備。
在美國的推動下,北約完成1997年和2002年兩輪東擴后,將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列為第三輪東擴對象。如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加入北約,北約將在俄羅斯的西南邊界對俄羅斯形成合圍之勢,這是俄羅斯絕不允許的。俄羅斯在格魯吉亞加入北約問題上一直同美國針鋒相對。2006年9月,北約成員國外長理事會做出決定,將與格魯吉亞“加緊對話”,使得格魯吉亞與北約的關系“提前進入了新階段”。俄羅斯外交部立即發表聲明堅決反對北約該決定,指出格魯吉亞加入北約將嚴重威脅俄政治、軍事和經濟利益,對本來就緊張的高加索局勢造成更為惡劣的影響。俄副總理兼國防部長伊萬諾夫表示,俄羅斯正在北高加索地區組建的兩支現代化山地步兵旅將直接部署到俄格邊境高山地區。俄羅斯有足夠力量消除北約可能出現在俄傳統勢力范圍高加索地區后可能造成的消極后果。此后,俄美就格加入北約問題的爭斗愈演愈烈,2008年,美國支持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的步伐加快。3月11日,北約同意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的空情信息交換系統,由此得到了對格魯吉亞領空的監控權,直接危害到俄羅斯的安全利益。4月2日,北約成員國布加勒斯特峰會討論烏克蘭和格魯吉亞申請加入北約“成員國行動計劃”問題,盡管該會沒有通過格烏兩國的申請,但在今年12月的北約峰會上還將討論這個問題。俄羅斯對此反應極為強烈。俄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指責布加勒斯特北約峰會“是對別國內政的干涉”,強調“俄羅斯將竭盡全力阻止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加入北約。”俄武裝力量總參謀長巴盧耶夫斯基稱,如格魯吉亞加入北約,俄羅斯將采取軍事措施,保障俄羅斯邊境地區的利益。俄總統梅德韋杰夫警告稱,如果格魯吉亞加入北約,將導致格魯吉亞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和南奧塞梯自治州發生更多的流血沖突。7月底至8月初,俄羅斯投入兵力8000人,出動約700輛裝甲車和30架飛機,在高加索南側的俄克拉斯諾達爾邊區舉行了“高加索——2008”演習。7月,就在俄羅斯同格魯吉亞就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問題劍拔弩張之際,美國國務卿賴斯飛抵格魯吉亞訪問,強調“美國堅決支持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的方針”,表示美國正積極努力盡快使格魯吉亞加入北約“成員國行動計劃”,聲稱“美國支持格魯吉亞的領土完整”,“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沖突應當在格魯吉亞領土完整的原則基礎上解決”,并指責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做法。7月15日—8月初,美國同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亞美尼亞、烏克蘭5國在距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25公里的格魯吉亞國防部基地舉行代號為“迅速回應——2008”的聯合軍事演習。這次軍演是在北約“和平伙伴關系計劃”框架內舉行的,參演兵力共1630人(格軍600人、美軍1000人),耗資800萬美元,全部由美方承擔。美國的做法大長了薩卡什維利政權的氣焰,加強了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的軍事鎮壓。在格魯吉亞向南奧塞梯開火時,終于上演了北極熊殺雞做猴的一場戲。
俄美利益難以調和,高加索地區的形勢將更加嚴峻
在這次軍事沖突中,南奧塞梯的損失最為慘重,約1600人在戰火中喪生,近4萬居民被迫逃離家同。格魯吉亞的一些軍事基地、軍用和民用機場、黑海波季港口被炸,許多重型武器,包括一艘導彈快艇被毀。俄羅斯雖為勝利者,但其維和部隊陣亡18人、傷150人,4架戰斗機被擊落;俄羅斯在政治上的損失也非常大,不僅格魯吉亞將同俄羅斯進一步對立,而且導致獨聯體國家對俄羅斯的戒心增強。美國和北約是這場軍事沖突的最大贏家。其軍艦以對格魯吉亞進行人道主義援助為由順利駛入了黑海,其在格魯吉亞電兵的理由更加充分,將格拉入北約的步伐將更加迅速。高加索地區的形勢也由此變得更加復雜,各種勢力在該地區的爭斗將更加激烈。
美俄都謀求在高加索地區的戰略利益是該地區各種矛盾的焦點。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仍是一個軍事大國。美國一直把俄羅斯作為美推行世界霸權主義政策的首要對手,盡管在解決一些國際問題上需要同其聯手,但弱俄、排俄、擠俄、防俄是美對俄的基本政策。高加索地區位于歐亞大陸的連接處,有“歐亞大陸的心臟”之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而格魯吉亞又處于高加索的中心地帶,向東可以控制里海、中亞,向西直通黑海,向北可直達俄羅斯腹地,南接阿塞拜疆、亞美尼亞。美國如果控制了格魯吉亞,將格魯吉亞和烏克蘭拉入北約,就意味著美國從西、南兩翼直接包圍了俄羅斯。同時,格魯吉亞是巴庫一第比利斯一杰伊漢輸油管道上的重要環節,是從里海地區向西方輸送石油和天然氣的必經之路。盡早將格魯吉亞拉入北約,是美國控制格魯吉、在高加索地區立足的既定方針。今后,美國必將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繼續支持格魯吉亞對抗俄羅斯,并進一步捅手格的內部事務,以鞏固和擴大其在高加索地區的戰略利益。格魯吉亞在遭受俄羅斯這次嚴重打擊后,為擺脫其國內的政治、經濟和民族危機,必將繼續執行向西方一邊倒的政策,以謀求盡快加入北約,尋求美國和西方國家的保護。這有利于美國同俄羅斯對抗。
高加索地區是俄羅斯的傳統戰略地域,格魯吉亞是俄羅斯的南大門。俄必竭力捍衛自身的安全利益和戰略利益,極力阻止美國的滲透,極力阻止格魯吉亞加入北約。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軍事沖突這是自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首次顯示自己的軍事實力。俄軍部隊調動規模之大、作戰速度之快令五角大樓感到“驚詫”,這標志著俄軍的“戰場投射能力已經獲得突破性進展。”俄羅斯以此向美國和世界顯示了其捍衛自己傳統地區戰略利益的決心。隨著俄羅斯經濟實力的恢復,軍事力量也在不斷提升。尤其是俄羅斯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加大了其同美國和北約抗衡的信心和力量,俄羅斯在高加索的利益爭奪中不會對美讓步,對美國、對格魯吉亞的態度可能趨向強硬。梅德韋杰夫8月25日說,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因格魯吉亞南奧塞梯沖突而關系緊張不應歸咎俄方,他還發出警告:如果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不惜冒險,俄方將準備與北約“完全中斷關系”。而當日美國白宮發言人弗拉托說,鑒于俄羅斯違反它同格魯吉亞達成的停火協議,至今仍然占據著不該占據的地方,美國已在重新審視同俄羅斯的整體關系。俄格之間爆發軍事沖突后,美俄關系顯然已經受到了巨大沖擊。
如今,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已分別宣布獨立并要加入俄羅斯,格俄之間再次爆發沖突的可能依然存在,俄美在高加索地區的戰略利益爭斗還將長期存在并會以多種形式表現出來,但俄美之間直接爆發軍事沖突的可能性不太大。這是因為美國在解決伊拉克、伊朗等問題上需要俄羅斯的合作,北約國家的能源供應將近一半要依賴俄羅斯;俄羅斯需要進一步發展經濟和融入國際社會,也離不開美國和歐洲國家的支持。
(責任編輯 王 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