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在拉美實施戰略收縮,與拉美國家的關系幾乎陷入停滯狀態。隨著國力逐漸恢復,俄羅斯積極謀求重返拉美,并得到了拉美國家的響應。近年來,俄羅斯高層領導頻繁出訪拉美,不斷加強與拉美國家的政治、經貿及軍事合作。特別是俄格沖突后,拉美與俄羅斯的外交互動更為緊密,引起了世界的高度關注。俄羅斯重現拉美以及拉美的外交回應,毋庸置疑,必將催生西半球國際關系的新棋局。
拉美與俄羅斯外交互動的利益訴求
俄格沖突后,俄美關系趨于緊張,恰逢拉美左派政府與美國關系也出現惡化。在此情勢下,拉美與俄羅斯的外交呼應,意在聯合制美。對拉美國家而言,俄羅斯不僅是其對外關系多元化的戰略選擇,而且也是拉美左派政府反美所借重的戰略力量。俄羅斯此番重返拉美,一方面,努力恢復在西半球的傳統影響,保持其戰略利益;另一方面,不斷擴大在拉美的經濟利益,重點發展武器貿易及能源合作。在中短期內,拉美與俄羅斯的利益交匯點增多。
第一,互相視為抗衡美國的戰略籌碼。為應對北約東擴、美國在捷克和波蘭部署反導系統以及美國對格魯吉亞的支持,俄羅斯極力重返拉美,以緩解戰略空間壓力。而拉美掀起反美浪潮后,俄羅斯也無疑成為拉美左派政府平衡美國所依靠的外部力量。對俄羅斯在拉美的外交活動,古巴、委內瑞拉、尼加拉瓜等國的左派政府均積極做出回應。2008年7月和9月,俄羅斯副總理伊戈爾·謝欽率代表團兩次出訪拉美,訪問了古巴、委內瑞拉和尼加拉瓜;同期,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也兩次訪問俄羅斯。俄羅斯視委內瑞拉為“可靠的伙伴”,并堅決支持與委內瑞拉在軍事領域的合作,查韋斯總統也一直宣稱與俄建立了“真正的戰略聯盟關系”。冷戰時期,古巴和尼加拉瓜即為蘇聯在拉美的盟友,目前俄羅斯努力鞏固與兩國的傳統關系。2007年1月,尼加拉瓜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領導人奧爾特加重新上臺執政后,恢復了與俄羅斯的外交關系。2008年8月,尼加拉瓜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獨立后,尼俄關系急劇升溫。此外,2008年9月,玻利維亞和美國相繼驅逐大使后,美國中止了對玻利維亞的禁毒援助。為抗議美國,玻利維亞希望能夠與俄羅斯開展禁毒合作。拉美與俄羅斯的外交互動,其聯合制美的戰略意圖顯而易見。
第二,發展武器貿易,擴大軍事合作。俄羅斯與拉美的軍事合作,在合作對象上,主要限于拉美左派政府,在合作內容上,已從重視武器貿易向聯合生產武器和組織聯合軍演發展。2006年5月,美國對委內瑞拉實施武器禁運,查韋斯政府便轉向俄羅斯尋求軍事合作。目前,委內瑞拉是與俄羅斯達成軍購協議最多的拉美國家,兩國軍購額逾40億美元,并簽署了聯合生產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的合同。俄羅斯的戰略轟炸機于2008年9月10日飛抵委內瑞拉,完成了在南美巡航,同時俄將于11月派遣艦艇編隊和遠程反潛機,赴委內瑞拉參加兩國海軍聯合演習。2008年9月,查韋斯總統訪問俄羅斯時,探討了兩國核合作的可能性。為回擊美國在東歐部署導彈防御系統,俄羅斯還正努力恢復與古巴和尼加拉瓜的軍事合作。俄羅斯計劃協助古巴建立太空中心,以加強太空領域合作??梢姡砹_斯積極發展與拉美的武器貿易和軍事合作,不僅受經濟利益驅動,而且也是以期在美國后院對其構成軍事威懾。
第三,積極推動能源合作,增強能源領域的話語權。拉美國家油氣資源豐富,俄羅斯積極謀求與拉美國家開展能源合作。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爾等左派執政國家,都是盛產石油和天然氣的能源大國。這些國家實施的能源國有化具有經濟政策和外交政策調整的雙重性質,為擺脫對美國石油公司的依賴,希望能夠吸引俄羅斯的資本和技術。普京多次接見查韋斯總統時表示,能源合作是俄委兩國最有發展前途的合作領域,并支持俄羅斯的能源企業加大對委內瑞拉的投資。目前,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盧克石油公司等已進入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和巴西等國,并尋求與古巴、尼加拉瓜的能源合作潛力。俄羅斯與拉美能源大國合作所形成的潛在戰略利益不可低估,毫無疑問,必將會擴大彼此在能源問題上的話語權。
外交頻繁互動對各自的利弊
在聯合制衡美國方面,拉美與俄羅斯有著共同的戰略目標。從經貿關系和地區影響力來看,美國依然是西半球體系的主導者。由于美國國內忙于大選,并深陷金融危機泥潭,拉美與俄羅斯頻繁外交互動,對美國在西半球的霸權造成了一定沖擊。
一、對拉美國家而言,拉美對俄羅斯外交的積極響應,是對美國的強烈不滿和抗議。20世紀90年代,美國向拉美推廣的新自由主義改革“藥方”沒有給拉美經濟帶來奇跡,反而是拉美經濟接連受挫的罪魁禍首。2001年,布什上臺時曾提出把21世紀建成“美洲的世紀”,然而,“9·11”之后,布什政府一直忙于國際反恐,為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所困擾,拉美再次被“遺忘”。2006年,拉美政治氣候左轉的“紅色風暴”,被美國視為拉美民眾主義和左翼政治運動的崛起。拉美左派政府的反美立場,實質上是對美國進行干涉和反干涉、控制和反控制的較量。2008年3月,哥倫比亞軍隊因進入厄瓜多爾境內打擊反政府武裝,引發了“南美外交危機”,美國則是背后的關鍵。此次危機可謂拉美“反美”和“親美”陣營的博弈。盡管拉美國家“脫美”、“去美國化”情緒高漲,但是,真正“離美”卻很難。因為美國是拉美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是拉美引進外資和技術的主要來源地。例如,即使委美關系惡化,委內瑞拉的石油出口仍依賴美國市場。如今拉美與俄羅斯的外交互動,實為在俄美大國博弈間取利。但基于美國的地緣影響以及拉美對美國經濟的依賴,美國仍將是大多數拉美國家對外關系的重點。
二、在俄美關系緊張的情勢下,俄羅斯重返拉美,希冀以貿易、能源合作為基礎,以軍事合作為手段,恢復在拉美的戰略利益。為回擊美國擠壓戰略空間,俄羅斯在拉美的戰略意圖是把一些反美左派政府視為制衡美國的地緣戰略支點。無論是通過能源合作,還是借助共同的反美政治立場,俄羅斯返回美國后院,都得到了拉美左派政府的積極回應。
俄羅斯加強與古巴的關系意在牽制美國,俄委關系迅速升溫則顯示俄羅斯在能源、軍事及戰略平衡方面的三重考慮。值得一提的是,巴西與俄羅斯同屬“金磚四國”,兩國致力于發展戰略伙伴關系。目前,俄羅斯盡力保持蘇聯時期在古巴和尼加拉瓜遺留下的歷史影響,以表明其大國地位以及在西半球的影響力。雖然俄古關系所有恢復,但兩國軍事合作僅停留在構想層面。俄羅斯能否恢復與古巴的軍事合作,還取決于古巴的政治意愿以及美國對古巴的政策變化。實際上,俄古兩國還存在一些摩擦因素。例如,兩國債務糾紛還尚未以解決,古巴一直對俄羅斯關閉洛爾德斯無線電監測站耿耿于懷。同時,俄委關系持續發展也面臨挑戰,毋庸置疑,國際油價下挫將動搖兩國關系的經濟基礎。俄羅斯若要深化與拉美國家的關系,一方面,需要提供較多的經濟援助,另一方面,則需要擴大經貿關系。但是,俄羅斯不是拉美的主要貿易伙伴,而俄拉貿易額也僅占俄對外貿易額的4%左右。因國際油價下跌以及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困擾,俄羅斯加大對拉美援助的可能性不大。
俄重返拉美對西半球國際關系的影響
美國一直將拉美看做自己的后院,對外部力量進入極其敏感。雖然美國在拉美有著重要戰略利益,但拉美始終沒有出現類似日本或德國那樣的地區中介國家,以擔當美國與拉美的橋梁。近年來,美國與委內瑞拉關系緊張,巴西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擴大,拉美左派崛起后反美情緒高漲。在此背景下,俄羅斯重返拉美,特別是加強與拉美的軍事合作,令美國感到不安和警惕。對此,甚至有西方媒體驚呼將會引發一場“新冷戰”。
美國高度關切俄羅斯與拉美的軍事合作進展,尤其擔心俄羅斯與委內瑞拉形成軍事聯盟關系。針對俄轟炸機可能飛往古巴的消息,2008年7月,美國空軍參謀長施瓦茨發出警告,美國決不允許俄羅斯將古巴作為有投放核武器能力的轟炸機的加油基地,否則,美國應采取強硬措施。對俄委軍事合作,美國深感憂慮,并多次要求俄方重新考慮俄委兩國的軍貿協議,同時,美國不斷向俄羅斯施加壓力,試圖阻撓兩國合作。2008年9月10日,俄戰略轟炸機飛抵委內瑞拉后,美國對其在委內瑞拉及拉美地區的活動進行了密切監視。從地緣政治來看,美國之所以對俄委兩國軍事合作顧慮重重,一方面,擔心俄羅斯利用委內瑞拉對美國在西半球的安全構成威脅,另一方面,還擔心委內瑞拉向哥倫比亞游擊隊提供武器,從而不利于其在拉美打擊毒品走私和恐怖主義活動。
實際上,面對俄羅斯、伊朗及中國與拉美關系的快速發展,美國早已做出了軍事上的戰略部署和防范。為彰顯對巴拿馬運河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從2003年以來,美國吸納了多個拉美國家,組織了數次軍事演習,宣稱軍演是“加強在巴拿馬運河受到威脅時對運河的控制、封鎖和保護能力”。2008年4月,美國海軍重建第四艦隊,負責在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區的行動。美國軍方稱,建立這支艦隊表明美國“認識到西半球南部海上安全的極大重要性”,美國需要在這一地區“發揮海軍力量,樹立信心并建立各國間的信任,以應對共同的威脅,保護共同的利益”。美國海軍大張旗鼓重返拉美,其目的不僅是震懾拉美地區的反美勢力,而且也是鞏固和加強美國在拉美地區事務的話語權和控制力。事實上,美國重建第四艦隊則是對外部力量進入拉美的戰略防范。
俄羅斯如今重返拉美,尤其與拉美的軍事合作,并非引發一場“新冷戰”,而是美國堅守冷戰思維的余波效應。對俄羅斯而言,不論是政治利益,還是經濟利益,俄羅斯都在努力重返拉美。在政治利益上,俄羅斯試圖恢復在拉美的傳統影響,加強與拉美左派政府的軍事合作,以緩解戰略空間壓力,而在經濟利益上,俄羅斯重點與油氣資源豐富的國家加強在能源領域的合作,并積極擴大武器出口。對拉美國家而言,俄羅斯此舉,有利于其對外關系的多元化,對美國也有一定的制衡作用。毋庸置疑,美國因素是俄羅斯制定拉美政策的核心參考變量,俄美關系緊張使俄羅斯在拉美的戰略利益得以彰顯。在俄羅斯、美國及拉美左派政府的三角關系中,俄羅斯與拉美左派政府發展軍事合作,是在政治和外交上對抗美國的一種姿態和宣示。雖然俄羅斯在拉美的政治、經濟影響開始回升,但卻難以恢復到冷戰時期蘇聯與拉美國家的水平。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國際關系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博士)
(責任編輯:肖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