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中油勘探可以為中石油帶來儲量和產量的提升,不過卻要支付不菲價格,同時也將自身推到直面海外風險的第一線
中石油內部亦承認,現在資本市場的情況不好,增發A股收購并不是最佳選擇
在遲疑了八年之后,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集團)終于下定決心,將其海外油氣資產全部注入旗下上市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碼:601857,香港交易所代碼:00857,下稱中石油)。
8月26日,中石油集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士告訴《財經》記者,該公司計劃將所持有的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下稱中油勘探)50%股份轉讓給中石油,實現中石油對中油勘探百分之百控股。
中油勘探系中石油集團旗下負責海外油氣業務的子公司,由中石油集團和中石油分別持有50%股份。
“在目前油價高企的情況下,能夠收購上游資產總歸是有利于中石油,可以增加上游業務的比重和產出。”工商東亞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調研部分析員花開玲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石油最早上市之時,迫于條件不成熟,未將海外業務裝入上市公司。此后,又在2005年將海外業務完全讓給中油勘探。如今,中油勘探的規模和價值已經今非昔比,其每年油氣產量近乎中石油國內產量一半。中石油此刻收購中油勘探,固然可以帶來儲量和產量的提升,不過卻也要支付不菲的價格,同時將自身推到直面海外風險的第一線。
中油勘探分合
2000年4月,中石油在香港和紐約兩地掛牌上市。曾參與中石油上市的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財經》記者,集團公司最初曾有計劃將海外資產裝入上市公司。當時,中石油集團為上市分離核心和非核心資產,原則上所有的核心資產都注入上市公司,海外資產屬于核心資產,理應裝入中石油。
不過,由于海外業務涉及到蘇丹、委內瑞拉等遭受美國限制投資的地區,而且當時國際油價較低,部分海外業務利潤率不夠理想,中石油集團最終決定海外資產暫不打包上市。同時,為保證上市公司業績,中石油和集團公司就海外業務簽訂協議,未來開發新的海外項目優先考慮上市公司,其次才考慮中油勘探。
中石油上市后,成立中國石油國際事業有限公司(下稱中油國際)發展海外業務,開始海外項目的收購,并逐漸與中油勘探在海外業務上出現分歧和爭議。
2005年,為解決中油勘探與中油國際之間的沖突,中石油作出讓步,以201.62億元收購中油勘探50%的股權,同時將中油國際并入中油勘探,作價5.79億元。不過,中油勘探的管理權仍留在中石油集團。雖然這次收購解決了中油勘探和中油國際的沖突,但是,仍未解決“集團公司在上市公司的主業之外再經營主業”這一問題。
此后,中石油集團的海外業務均交由中油勘探負責,2005年,中油勘探以4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哈薩克斯坦最大的綜合性石油生產商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并中標阿爾及利亞阿德拉爾(Adrer)上下游一體化項目,形成了非洲、中亞-俄羅斯、中東、南美和亞太五大油氣合作區。
融資難題:發股還是借貸
中石油集團內部人士稱,此后中石油一直有將中油勘探全部收購的打算,只是由于估值評價、資本利得稅及關聯交易等財務問題一直懸而未決。
今年年5月,中石油集團總經理兼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透露,中石油已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進行中油勘探的收購工作。
不過,比起2005年時,國際油價已經由約70美元飆升至100美元以上,收購中油勘探剩余股份的價格亦水漲船高。據路透社報道,中石油集團為此擬出資118億美元。中石油集團內部人士向《財經》記者證實,交易的金額將超過100億美元。
這一價格高于市場預期價格。花開玲認為,中油勘探探明儲量約為15億桶油當量,2005年中石油收購中油勘探50%股份時,價格約為每桶油當量7美元左右,這次中石油收購剩余股權的價格上漲到了13美元以上,“至少比市場預期價高出10%左右”。
招商證券石油化工行業分析師裘孝峰也表示,中石油此次花費大約800億元收購中油勘探剩余股權“價格略高”。但是裘孝峰認為,“問題不大,畢竟油價水平不同了”。
根據中石油2007年年報,中油勘探注冊資本1億元,當年凈利潤123.96億元。中石油集團內部人士認為,中油勘探目前儲量已界定完畢,進入生產期,是一家“標準的油公司”,而且海外業務不征收特別收益金,收購中油勘探會為中石油帶來一定產量、儲量和利潤的利好。
不過,國際油價在今年年初“破百”,到7月11日創下每桶147.27美元盤中新高,石油業內收購交易明顯減少。裘孝峰認為,中石油受國內成品油價格管制的影響,現金流比較緊張,現在收購并不是最佳時機,他預計該交易最早也要到年底才會進行。而交易的關鍵之處,一方面看業績,另一方面則是融資方式。
“中油勘探屬于上游資產,可以增加儲量,注入上市公司肯定是利好消息,但如果通過增發A股的方式來收購,肯定是利空消息。”裘孝峰說。
裘孝峰認為,中石油今年7月發行600億元公司債,目前可能的選擇是發行股票融資,但在目前情況下,在A股市場融資非常困難。
即使是定向增發,以800億元價格計算,至少要發行60多億股A股股票,而目前A股流通股只有40億股,“一下子增加60億股供給,會有負面影響。”
不過,亦有分析師認為發股融資優于借貸。花開玲認為,考慮到中石油的負債比率和向銀行借貸的成本,發行股票收購應該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中石油A股流通股只有40多億股,發股票的成本會比較低。她并建議,國內A股股票的價格高于港股,因此在國內發股比較好。
收購大前提待定
中石油內部亦承認,現在資本市場的情況不好,增發A股收購并不是最佳選擇。因此,中石油寄望于政府適當給予一些實質性的利好政策,比如享受補貼、提高特別收益金門檻等。
除卻融資問題,中石油集團內部人透露,該項收購目前遇到最大障礙,是“對評估增值部分上交所得稅”。據其介紹,中油勘探股權由母公司轉讓至上市公司,需要對出讓股權增值部分進行評估,并以25%的稅率繳納所得稅。此次交易之后,中油勘探其實仍在中石油集團內部,為此交易交稅“太冤枉”,而且數額不菲,因此,中石油集團向財政部提出申請豁免此項稅收。
上述人士強調,中石油這樁大交易完成與否,要視財政部是否豁免此項稅收而定。
收購海外資產可為中石油帶來利好。不過,這也為中石油未來的股價變動帶來了新的風險。海外作業有許多不穩定的地緣政治和國家風險,一旦他國政治經濟局勢不穩,會給海外投資帶來風險,就會波及股價。
此外,中油勘探海外資產相當龐大,進入上市公司以后如何進行管理也是挑戰。截至2007年底,中油勘探海外原油生產能力為6200萬噸/年,加工能力達1160萬噸,年輸送能力達5200萬噸,天然氣生產能力60億立方米/年。而中石油的海外業務明顯少于母公司。截至2006年底,中石油境外原油和天然氣探明儲量僅占總量的5.5%和1.5%。
對于目前在資本市場上表現不佳的中石油,海外資產也是其能從集團公司獲得的最后一塊重要資產。2008年1月,蔣潔敏在中石油集團工作會議上作報告時表示,要擴大海外勘探開發規模,積極參與資源國上下游一體化項目建設,完善海外油氣合作業務鏈。他表示要采取區塊收購,項目并購等多種方式,實現新的發展。一旦收購中油勘探完成,中石油需要更加依賴在市場上的競爭來獲得發展,未來的不確定性也將加大。
截至2007年底,中油勘探在海外26個國家運作71個油氣投資項目,其中在敘利亞、乍得、利比亞、蘇丹等國都擁有勘探開發項目,這些地區均是受美國等西方國家限制投資的地區。
上述中石油內部人士明確告訴《財經》記者,尼日利亞、蘇丹等地有爭議的油氣資產不會裝進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