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增長方式應由依靠外需轉向內需拉動
《財經》首席經濟學家 沈明高
經濟學家稱應慎提“經濟刺激方案”
2008年8月28日
目前,宏觀經濟運行的確受諸多不確定因素影響,但中國經濟遠未到需出臺大規?!敖洕碳び媱潯敝畷r。根據美國等其他國家的經驗,當大規模的刺激經濟計劃出爐時,意味著該國經濟已接近衰退,而中國當前經濟形勢遠未至此。如果經濟刺激方案真的出臺,這一消息反而可能會引發市場對經濟前景的更大擔憂。
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兩大主要問題,是外需放緩和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外需放緩源于次貸危機和中國經濟自身規模過大;生產成本上升源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由于國內資源價格控制,雖然這一因素暫未對企業生產成本造成影響,但它對市場預期的影響尤為重要。有投資者預計,隨著資源價格管制的放松,未來企業生產成本上升會更快。要認識到,中國經濟增長正處于轉型關鍵期,依靠外需和投資增長的傳統方式已“走向盡頭”。
而在外需放緩的情況下,內需能否及時補充上來,至關重要。轉型時期,外部經濟變化及政府政策,決定了經濟能否順利實現轉型。政府政策如果能夠順應轉型的需要,從刺激消費入手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有可能穩定投資者對經濟基本面和公司盈利的預期,最終穩定股市。在這一方面,政策操作仍有較大空間。
(詳見《財經網》http://www.caijing.com.cn/2008-08-28/110008940.html)
宏觀
農民工工資上漲間接影響工業資本積累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丁守海
“農民工工資上漲會威脅工業資本積累嗎?”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年第8期
基于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的分析表明,農民工工資上漲對工業資本積累具有漸進性影響。在短期內對它的沖擊較弱,但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增強。而市場需求則相反,在短期內能快速推動資本積累,但此后影響迅速衰減。盡管近年來由于后者的抵消作用,資本積累沒有放緩,但農民工工資上漲對它的威脅將逐漸顯現。
進一步分析發現,這種威脅并不主要來自于農民工工資上漲自身,而來自于農民工工資上漲后城鎮勞動力工資強勁而持續的補漲。
政策
改革開放激發勞動力價格優勢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周其仁
“青年金融家領導力夏令營”演講簡報
2008年8月20日
在探討中國經濟增長的源動力的時候,價格低廉的人力資本并不能被看做提升中國競爭力的根源。中國的這一優勢在改革開放之前就已經存在,但是在改革之前,中國的制度成本很高,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創造力;而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通過各方面的體制變革,使得原有較高的制度成本得以下降。所以,改革開放是使中國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優勢在國際競爭中凸現出來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后對于勞動力的教育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因此,應該說,改革開放、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教育這三個因素的綜合作用,大幅度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力,這也是中國經濟能夠維持長時間高增長的秘訣所在。
金融
防滯脹的關鍵是遏止通脹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 張斌
“中國經濟如何避免出現滯脹”
2008年8月14日
中國經濟增速從去年的接近12%下降到今年的10%左右,調整幅度很大,過程非常艱難。對于企業,意味著一大批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和高能耗的企業被淘汰出局;對于勞動者,意味著工資增速減緩甚至是短期內的結構性失業;對于地方政府,意味著企業的更多抱怨和財政稅收增幅減緩。
中國正面臨滯脹的挑戰。一方面,通脹還遠沒有在低位穩定,另一方面,各界都在呼吁盡早放松貨幣緊縮政策。但這樣一來,PPI向CPI的傳導通道就此打開,通脹局面必將更加嚴峻。宏觀管理當局正面臨關鍵考驗,必須頂住壓力。如果因短期陣痛就提早放棄必需的調控,下面將迎來更痛苦、且完全被迫的調整,通脹和經濟增長的損失也會更加嚴重。

除堅持從緊的貨幣政策,積極運用匯率、財政以及外貿等方面的政策,都有利于保增長和降通脹的雙重目標。人民幣匯率的積極調整將有利于減少國內需求,同時減少進口原油價格上漲引起的國內成本上升;財政上對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補貼和再就業培訓會緩解結構性失業問題;外貿方面降低高耗能產品的出口,也有利于緩解能源供給緊張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