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森路透的數據顯示,日本企業今年的海外收購總規模已達到433億美元,創下歷史同期之最,幾乎是去年全年的兩倍,更超越中國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海外收購投資者。遭受次貸重創的美國成為日本企業的頭號收購對象,科技實力不弱的印度公司位列第二。日本的大手筆讓人想起近年來頻頻在海外出手的中國,但二者在收購目標與戰略布局上頗不相同——中國關注的是資源類產業,日本則更傾向于科技含量較高的行業。不同的選擇源于各自的經濟背景與發展需要,但在國際市場尋求可利用的資產和利潤是所有收購的初衷與最后目的。
中國
上半年中國229億美元的海外投資主要投向資源及其相關配套設施和金融。雖然中國急需更多的資源,但以鐵礦石為例,無論考察全球經濟衰退還是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其價格仍在高峰,若幾年后回落,被收購資產可能失去眼下的價值。易將價格推高的競標仍是中國企業的主要收購方式,但高額的成本并不是未來的收益的保證。
日本
今年日本企業的重大收購主要集中在制藥和生物科技等技術含量較高的領域,收購目標許多是這些領域的二、三線公司,意在取得對方的技術、市場和渠道等。日本在1980年代的國內經濟泡沫和1990年代的全球科技泡沫膨脹時都曾大肆收購美國企業,結果損失慘重。現在它們已經變得更有經驗也更為謹慎,尤其是如何根據經濟周期分析某些行業資產的價值,并力圖吸納優質行業的優質資產,而非承接歐美的泡沫資產和壞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