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就發表了名為《站在風暴之上》(Rising Above the Gathering Storm)的報告,警告國會必須提高科研投入,否則隨著亞洲教育和科研基地的崛起,美國科技的領先地位將會動搖。這份報告直接導致小布什政府推出1360億美元的美國“競爭力計劃”。但這一計劃并未消除人們的憂慮,關于美國的創新能力是否正在衰退的討論不絕于耳。從外部看,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將對美國造成威脅,但創新本質上并不是一個此消彼長的變量,如何鞏固其內在的創新根源才是美國真正面臨的問題。
正方:創新危機正在發生
最新的質疑聲來自思科前CTO朱迪·埃斯特林(Judy Estrin)。這位53歲的“硅谷人”從1981年起擔任過多家科技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在她的新書《彌合創新缺口》(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中,埃斯特林認為硅谷的創新力正在衰竭。罪魁禍首正是目光短淺及對風險的恐懼——政府和大學研究經費的降低抑制了技術創新;而在互聯網泡沫之后,技術的商業化進程也受到了嚴重影響——風險投資商和企業家都比以往更加小心翼翼,往往只追求短期的退出利益,不在乎顛覆性技術的開發。因此,雖然看上去硅谷的創新仍層出不窮,“但實際上,很多都是短期的、增量式創新”。
“互聯網之父”溫頓·瑟夫(Vint Cerf)也持同樣觀點,他贊同硅谷企業家和投資人的視野明顯縮小了、不意做長期的賭注這一觀點。就連風險投資家和企業家羅伯特·康普頓(Robert Compton)也站在了這一陣營中。他正在拍攝一部比較中國、印度和美國高中教育的紀錄片,在他看來,美國教育比中國和印度更強調創造力,卻在基礎科學教育上有所欠缺。美國60%的博士學位被其他國家的人獲得,康普頓擔心當前美國經濟的不景氣很可能導致人才流失,其創新優勢也可能會拱手讓給中、印這樣國內經濟蓬勃發展的國家。
反方:一切都是危言聳聽
與相信美國創新遇到危機同樣多的人相信。這不過是一種言過其實的說法。這個國家仍然擁有側重培養創造力和想像力的教育、充足的研發經費、敢于冒險的氛圍和雄厚的風險投資等優勢。調研公司RAND今年6月份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全球投資于科研的費用中美國占據40%,位居榜首。同時,70%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自于在美國工作的研究人員,全球75%的優秀學府在美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美國仍然是世界的領頭者”,該研究報告的合著者詹姆士·霍塞克表示。
誠然,次貸危機使美國遭受重創,但它仍是全球資金和人才密度最高的地方。生物科技、IT和互聯網等領域的大公司都聚集于此,它們內部正在不斷向各個方向衍生著新的技術和產品。硅谷也依然是創業公司的沃土,關于創造財富和顛覆世界的夢想從不曾停止——在成熟的孵化機制下,有創新力的小公司即便不能上市,也可能被大公司所收購;而在中國、印度這種退出機制尚不成熟的國家,創業公司的創造力很可能因此受到鉗制。
推動技術大規模商業化的風險投資已在美國良性運轉了數十年。如今,大量資金被注入需要長期投入的綠色科技領域,這頗能證明硅谷的創新仍在不斷被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