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表巨大不確定性的熊市來臨時,分析師的言行重新被放到顯微鏡下。
時隔一月有余,關于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的議論不但沒有因時間而讓人淡忘,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事情的起因看上去并不復雜。8月19日,龔方雄發表報告稱,中央將出資2000-4000億元刺激經濟,翌日,上海及深圳股市大幅飆升。但是這一言論很快便被有關部門否認,其它各大投行也對此提出異議,同時,人們迅速發現龔方雄所服務的摩根大通在此之前曾進行過大筆交易。這便再次觸及了投行內部的一個古老問題:利益沖突。
為了躲避爭議,龔方雄從8月26日開始休長假。但麻煩并未就此結束,這位中國股市最有影響力的分析師隨即卷入另一個甚囂塵上的謠言——是吳敬璉將中央救股市的消息透露給龔方雄,而吳敬璉則涉嫌為美國當間諜,正遭安全部門調查。盡管二人迅速出面辟謠,但在通貨膨脹高企,經濟前景堪憂的狀況下,種種猜測卻無疑反映出人們對證券市場的惶惑情緒,而圍繞龔方雄的議論則成為情緒的宣泄口之一。

在中國證券市場,意見領袖的出現時間并不長。1990年代后期,隨著外資投行在國內開展業務,一批教育背景出眾、曾服務于國際頂尖投行的人士逐漸成為對中國證券市場、宏觀經濟等問題最有發言權的角色。許小年、謝國忠以及龔方雄等人則因曾經成功預測過未來的市場發展趨勢而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然而如同西方市場一樣,分析師往往是最有影響也最具爭議的角色。首先是因為其預測和推薦,通常情況下,一名分析師如果對市場的走勢預言準確,推薦的股票上漲,便會迅速成名,并得到投資者追捧,而一旦股票下跌則會迅速遭遇信任危機。摩根士丹利的著名網絡分析師瑪麗·米克便是如此。2001年網絡泡沫破滅之前,瑪麗·米克曾因成功推薦了網景公司和準確預言互聯網產業的走勢而成為該行業內最炙手可熱的分析師。然而隨著網絡經濟一瀉千里,瑪麗開始面臨投資者的訴訟并因此而名譽掃地,直到2004年幫助Google上市以后,這位昔日的“網絡女皇”才重振旗鼓。
另一種常見質疑便是利益沖突。在多個國家的法律中明確規定了投資銀行內部應該建立“中國墻”制度,即研究部門與投行、零售以及銷售部門間應該采取隔離措施。但多年以來,指責投行內部跨越界限的案例屢見不鮮。此番龔方雄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正是如此,盡管此后龔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研究報告僅是“個人觀點”,但在低迷的市場環境下,此種解釋卻仍然難以平息投資者的憤怒情緒。
而在中國這個并不成熟的市場上,明星分析師為了長期留在鎂光燈下,慢慢形成了“搏出位”的言辭風格。實際上,分析師們的任務更多應為向客戶提供富有見地的建議,而并不需要任何太過夸張的詞語。不過無論怎樣,作為證券市場上具有更多信息優勢的群體,分析師們的存在仍然極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