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的增加裝機容量并不意味著中國電力真正處于短缺狀態。
今年多次出現的能源短缺問題讓人們將注意力重新投向尚未被客觀了解的中國工業基礎設施結構:電力生產與供應。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電力需求至少超過供給5%,而在山東這樣的工業大省,這一比例甚至更高。由于電力短缺將影響中國經濟增速,政府已經組建一個高層工作組研究如何調整這一系統。
主流觀點認為,根本問題是煤炭價格持續上漲但電力消費價格始終維持不變,這一扭曲的價格摧毀了電力生產商的利潤空間。因此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讓電價自由浮動。這個看似簡單的解釋漏掉了重要的一點,煤炭價格已經快速上漲了6年,在這期間,本應崩潰的生產商利潤卻基本持平。
目前真正的問題并不是發電能力短缺——事實上,就目前的趨勢來看,中國在2011年之前都將是電力供應過剩。在一定程度上低效的電力輸配環節,加之分散的所有制結構使得地方政府有過多的權力向特殊消費者提供遠低于市場的優惠價格。雖然,對價格進行調整來恢復生產商的利潤是一個必要的步驟,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2002年底,原國家電力公司拆分為五大發電集團及兩大電網公司。這一重組造成三個結果:首先,經過多年被迫虧損銷售之后,煤礦最終開始盈利,從那時起,煤礦的利潤持續穩定增長。其次,五大發電公司開始瘋狂增加裝機容量。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是對嚴重發電能力短缺的回應,但也反映出其希望盡快占領市場份額的商業目的。盡管煤炭價格持續上漲,但這些發電廠仍有極高的利潤率和巨額利潤,這是由于五大集團逐步結束了遺留下來的特殊價格政策,比如,他們能將有效價格從政府公布的水平之下提高到更為接近市場的價格。第三個結果是壟斷電力輸配企業失去了投資新的輸送路線的動力,這不僅因為壟斷,也因為他們相對缺少資——多數電力利潤流向了生產商而非電網。
直到去年下半年,這個不合理的狀態都在適度維持著。當時,生產商沒有能力再消化掉非正式的煤炭價格上漲,且利潤率開始急速下跌。很多小煤礦的關閉導致煤炭價格加速上漲,由于不愿支付高昂的煤炭成本,生產商只能眼看存貸不斷減少,直至用完所有的煤之后被迫關閉。同時,因為輸電方面沒有充分投資,系統無法在電力充裕及短缺的地區調運加載能力。這就使得目前中國盡管有充足的發電能力,但仍然面對全國性至少5%的電力短缺,山東的電力短缺甚至達到三分之一。
中國的電力平衡表以及電廠經營數據(見圖)展示了從短缺到過剩的清晰轉變,以5到7年為一個周期的波峰波谷。這些周期與GDP增速的變化相關:當經濟增長速度在降低的時候,電力平衡從不足轉向過剩。
所有這些都提示從2011到2012年,中國可能又會出現電能過剩。GDP增速以及工業生產會減慢,雖然不會出現1997到1999年迅速降低,但很可能在2009到2011年到達谷底。同時,新增裝機容量在過去幾年已經達到負荷,因此也需要增加更多容量。
此外,部分新增發電能力與現有需求并不相關。一個主要原因是輸送的低效率,大多數發電能力都在煤炭充足的北方省份,而需求都在工業發達的南方,兩個地區僅由一條已經滿負荷運轉的傳輸線連接,且目前并沒有升級計劃。結果,南方要新建的發電廠超出了實際需求。
因此目前的電力短缺并不是發電能力的短缺,而是因為煤炭供應緊張的循環以及不充分和低效運輸結構問題。在未來幾年當中,煤炭供應可能會增加,而電力生產商對于煤炭的使用效率也會提高,意味著煤炭短缺將會充分減緩。運輸環節的低效也可能會改進,隨著供應限制的解除,以及可能放緩的電力需求,中國的電力將會從短缺轉為過剩。主要的因素有:1、運輸結構改進的速度;2、發電容量裝機速度是否能放緩。
(作者為北京經濟咨詢公司龍洲經訊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