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國內的許多輪胎企業遭遇困境。一些知名企業,如雙星輪胎,也可能被迫關閉部分工廠。其原因固然是受到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影響,但很多專家認為外資品牌輪胎在中國的擴張“功不可沒”。
中國巨大的輪胎市場和勞動力資源,吸引了排名前10的外資輪胎品牌悉數來到中國,從一家工廠到現在的幾家工廠,從單一布局到立體布局,正以一種強勢姿態“蠶食”中國市場。
實際上,外資品牌輪胎早已經畫好了搶占中國市場的“線路圖”,從其在中國的發展路徑即可看出。
在國外輪胎市場上,如巴西和南非等地,固特異、普利司通等巨頭大為擔憂中國輪胎快速海外出口給他們帶來的沖擊,頻頻狀告中國輪胎傾銷當地市場,造成中國輪胎海外市場的困境。
在中國國內市場,外資輪胎大肆擴張,快速提升產能,搶占優質渠道資源,雄心勃勃地在中國增資擴產。
不像整車合資,外資在中國就輪胎進行合資沒有股比限制,持股可以輕松突破50%。尤其這兩年,外資品牌輪胎企業開始增持合資公司股份,利用中方資源不足的一時困難,提高自己在合資公司中的話語權。甚至將不少合資輪胎企業轉變為獨資生產企業,徹底甩開了中方合作伙伴。
在具體策略上,外資輪胎品牌瞄準了中國乘用車大好的發展趨勢,從小車胎入手,利用其品牌優勢,逐步站穩腳跟。現在開始將目標瞄向了中國本土輪胎企業賴以生存的商用車胎領域。相比之下,國內的本土輪胎企業規模小、技術儲備不足、品牌意識薄弱,還難以同外資品牌抗衡。
外資輪胎價格還不斷下移,以米其林為例,其最低端的產品已經和本土企業雙錢的產品價格相差不大,本土企業的價格優勢正在喪失。
實際上,輪胎行業本來就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外資輪胎在中國快速擴張對中國來說,不是什么好事。
展望未來幾年,世界輪胎業將出現較大的產能過剩,中國也是如此。競爭將更加激烈,在成本結構與本土企業逐漸趨同的情況下,外資輪胎品牌將更容易進一步擴大市場,本土企業的壓力更大。
在本土輪胎企業尚不覺醒的情況下,中國輪胎企業將遭遇嚴峻考驗,輪胎產業安全受到巨大挑戰。更為可怕的是,本土企業對此仍然危機意識不夠。
輪胎行業利潤很薄,本土企業研發實力和研發意識不夠,未來還面臨著技術升級的壓力。外,難以有效走出去,內,正遇到嚴重擠壓。且不說如何反攻奪取轎車胎市場,如果連商用車胎市場根基也失去的話,中國本土輪胎企業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