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上海人喜歡把市中心、鬧猛、高檔地段稱為“上只角”,把老城廂和邊緣地段稱為“下只角”。“上只角”因為歷史上居住的多為有銅鈿人,房屋建筑好,道路靜謐,所以,是上海人對外的門面。徐匯區是上海的“三里屯”,領事館聚集,外籍人士多,又是老上海花園洋房的集中地,歷來被上海人視為“上只角”,若是家住徐匯,自視身價也高出了一截。
改革開放后,由于商品房的出現和勞動力的輸入,使得上海的“上只角”和“下只角”的概念變得日趨模糊,然而,說到“徐匯”,仍然是許多講究品牌有經濟實力的老上海人首選的居住地,看中的是這里的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不是靠鋪張造勢創造的,而是靠細細培育慢慢浸潤營造的。如今,外籍人士多的徐匯區外來人口更多,如何保持徐匯的品味?服務和管理好這群“新上海人”成為該區區委區政府的一件大事。在該區綜合治理辦公室,記者聆聽徐匯各街道、部門負責人對外來人口管理工作介紹后,頗為感悟:上海海納百川的胸襟加徐匯獨特的人文情懷,讓來滬許多外來人口在此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新上海人”健康俱樂部
上海最初給你留下什么樣的印象?很多來滬發展的外來人員都會覺得上海是個繁華的都市,耀眼得讓他們無法想象自己能夠久留,能夠融入,能夠成為其中的一分子。
家住徐匯區田林街道的何先生說,在沒有加入田林“新上海人”健康俱樂部之前,他的愿望就是在上海多掙點錢,然后回老家造大樓,光宗耀祖、衣錦還鄉。“我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掙錢,總覺得自己的錢沒有別人多,特別是跟上海人在一起,工作、生活總覺得差一截,這樣我自然而然產生一種自卑感。”
但在今年4月街道組織的一次征文活動中,他動情地袒露心聲道:“在這十幾年中令我感到最為激奮,不是掙到多少錢,也不是有了上海產證的住房,而是我參加了田林新上海人健康俱樂部……”
何先生說的“新上海人”健康俱樂部是田林街道于2005年10月24日成立的社區社會事業創新項目,其前身是“新上海人”計生協會。
也許有人會對“計劃生育”一詞感覺“老土”,但從健康的理念出發,這一詞在田林街道賦予了先進而寬泛的內涵。比如將生育與生殖健康相結合,比如將性健康與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相結合。
作為一個宣傳、服務、交流的平臺,“新上海人”健康俱樂部在田林街道領導的重視支持下,去年在社區擁有了裝修一新的“會員之家”,街道投入資金為這個家安裝了空調、配置了電視、音響設備以及各類書籍和避孕藥具,將“來滬人員免費計劃生育服務指南”、“避孕知情選擇”掛在醒目的位置,為“新上海人”提供了一個溫馨的學習活動場所。
一名來自北方某省的會員說“我們雖然來自五湖四海,但都在為建設上海、美化田林而默默無聞地作出貢獻……
我們的協會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協會組織的各項學習和活動,豐富了我們外來人員的科學、文化、衛生健康知識,從而提高了我們家庭的生活質量。
為了豐富業余生活,我們還組織參加社區歌詠比賽、運動會、愛老助殘、外出參觀、聯誼會等活動,我們在活動中不斷融入、不斷升華,也因此獲得尊重,更認識到自身價值。”
在獲得尊重的同時,也有人感受到了親人般的關愛。
徐某、熊某都是健康俱樂部女會員,前年不幸分別罹患癌癥、尿毒癥,家庭生活一個靠丈夫的小花店謀生,一個靠丈夫打臨工維持,昂貴的醫藥費使她們兩個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街道計生協會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刻派員為每個家庭送上1000元的慰問金和慰問品,并在會員中開展了募捐活動,對此,徐某、熊某激動萬分,熱淚盈眶地說:“雖然我們生活在異地他鄉,但我們深深感受到了田林這個大家庭的溫暖,感受到黨和政府、上海人民對我們的關愛。”
《中國祝福你,田林我愛你》,記者獲悉這是居住在田林的“新上海人”寫的一首歌,愛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們把家安在了田林。
“外來嫂之家”
說到“家”,很多人心頭都會涌上一股溫馨。
徐匯區樂山二、三村居委會書記曹振芳告訴記者,他們那里有個“外來嫂之家”。曹書記說,他們小區的外來嫂現有85名,和上海其他地區一樣,討外來媳婦的家庭一般經濟條件都不好,由此引出的家庭矛盾也多,外來媳婦嫁到上海后,由于人生地不熟,沒有工作,也沒有朋友圈子,生活有苦悶往往沒處訴說。
為了讓這群弱勢群體也能感受街道居委組織的溫暖,有替她們說話“撐腰”的地方,2004年6月21日居委會成立了“外來嫂之家”。
“樂山是我家,居委是娘家”,成立之初,這句朗朗上口的口號就將“外來嫂”和居委會緊緊聯系了起來。之后,10名被推選出的“外來嫂”成了居委會的常客。她們不僅積極參加定期的例會,組織“外來嫂”們參加各項社區活動,更成為社區的信息員聯絡員,將社區內每個“外來嫂”的酸甜苦辣及時反饋到居委,而居委也針對她們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及時采取措施給予幫助。
那天,嫁至上海15年的“外來嫂”張某哭哭啼啼來到居委會,她要找“娘家”人訴苦,希望“娘家”人能幫助她,原來,按照上海入籍政策,結婚10多年的她已經可以正式報上上海戶口了,但此時,丈夫卻與她發生了感情危機,丈夫揚言,只要她答應離婚,他才肯幫她報戶口。人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但樂山二、三村居委會的干部卻覺得這家務事不管不行,他們一次次地上門調解,最后,張某的丈夫終于同意幫妻子報上戶口,并且雙方感情復合,再沒提離婚之事。
早年嫁到滬上的“外來嫂”如今孩子都長大了,她們都向往有份工作能自食其力,提高自己在家里的地位,但她們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找工作談何容易。居委會了解這一情況后,沒有知難而退,而是想方設法培養她們的一技之長,從而解決她們的工作問題。比如,前兩年,全市開展“百萬家庭網上行”,借此機會,居委會對社區內的“外來嫂”進行電腦培訓,結果,十分珍惜這次機會的她們都拿到了結業證書。又如,居委會還有針對性地對“外來嫂”作家政培訓,結果效果非常好,原來不會理家的成了理家能手,更有不少“外來嫂”因此找到了家政工作。
“她們穩定了,家庭也穩定了。”曹書記不無感慨地說。記者理解,家庭穩定了,社區也和諧了。
如今,一些“外來嫂”中的骨干已成為居委會的維護社區安定的好幫手,她們有的擔任樓主長,有的擔任居委會“禁賭網絡”的治安信息員,有的更是常常出現在“志愿者”隊伍里為社區默默奉獻自己的愛心。
“共享陽光”
對于孩子來說,“家”應該是一個溫暖港灣,是人之初學習做人的一所學校。
然而,從徐匯區一份《外來在校青少年社區閑暇聚集點調查研究報告》中,記者了解到:近年來,許多來滬青少年父母用于家庭教育的精力減弱,對子女的教育時間減少,忽視親情培養,心靈的溝通,父母子女之間存在代溝。同時,由于處在社會轉型期,父母與青少年所處的環境差異巨大,加之經濟的原因,多數家庭的教育方法還是簡單粗暴而脆弱,因此很多家長將教育的責任推給了學校和社會,放棄對子女的教育和監護的責任。因此,在一些在校的來滬青少年身上出現了一個管理和教育的“真空地帶”。
那些找不到家的溫暖的青少年會怎樣呢?徐匯區社工站的林林告訴記者,在此狀況下成長的青少年會發展成不良的行為和思想,他們在閑暇時間,因為缺少家長的管控,會聚集在一起,在不良同輩群體的影響下衍生出不良的聚集點。
調查顯示,被訪的來滬青少年對不良聚集點提到打架斗毆的占到了30.4%,偷竊占到了24.9%,搶劫占到了10%……
如何避免那些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心理防衛機制的來滬青少年,受惡性閑暇聚集點有不良品行的社會人員的影響,從而成為潛在的“高危”人群呢?
徐匯區社工工作站將目標鎖定住了16至25歲的傾向發生不良行為的青少年。而這個年齡段,正好與團市委和慈善基金會開展的“共享陽光”項目關注的對象吻合。
2007年下半年,上海市陽光社區青少年事務中心徐匯站在長寧科技培訓學院設班,為55名來滬青少年提供免費的教學輔導,學期一年半,畢業學歷中專。
“哪有這么好的事?”,一些外來人員在“共享陽光”開展之始充滿了懷疑,當他們的孩子真的被免費送進學校繼續深造時,他們才奔走相告。據悉,為了讓更多的符合條件的來滬青少年走進“陽光學校”,今年年底,徐匯區的“共享陽光”對象將擴大到250人以上。
讓他們享受陽光,還要讓他們成為“陽光少年”。為了這個目的,社區青少年工作人員與培訓學院的老師配合,對每個學員進行“個案輔導”。
耿某今年17歲,幾年前跟著哥哥從安徽來滬,哥哥來滬后在某地下賭場看場子,日收入高達800元,但三天兩頭進局子。耿某的哥哥不希望弟弟今后走自己的老路,所以,在自己還供得起弟弟生活的時候決意將弟弟送進了附近的學校借讀初中。然而,由于長期受哥哥的影響,耿某身上沾染了很多不良習氣,常常在班里自稱“老大”,稍不順心就想出拳頭,連初中班主任都見其害怕,耿某最后被學校開除。
就是這樣一個問題少年,“共享陽光”的培訓班將他收錄了下來。班主任張老師任前做了很多調研后,決定和社工一起重點調教他。
“人在情景中”,通過多次心理輔導,社工發現,耿某的行為是其認知扭曲造成的,只有改善其認知,修復正確觀點,其行為才能真正跟過去剝離。
顯然,正面的引導正慢慢起作用,耿某的舉止言行已和過去大不一樣,他開始懂得禮貌和傾聽了。幫教耿某的社工對記者說,他們對耿某的轉變很有信心。
采訪結束,記者耳旁一直回蕩著許多來滬人員的那句話“上海是我的第二故鄉”,故鄉里能找到家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