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度透支和絕不借貸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能解除財務困境,又不會成為不堪承受之重
美國是個崇尚超前消費的社會,人人甘當負翁。銀行闊佬們隨處伸出橄欖枝,讓你貸款買房,怕你不貸,還承諾優惠。先只還利息。于是,百姓齊上陣。把銀行當取款機,貸個不亦樂乎。窮人實現居者有其屋,房產帶動經濟一片繁榮,GDP連年增長。
一組數字卻令人心悸。截至目前,美國的GDP是14萬億美元,而美國的全部債務總額已達53萬億美元,平均每個家庭的債務負擔達到60萬美元,因債務而要給銀行支付的利息就達2.2萬億美元。如此高的家庭負債,許多人還不起銀行的債務。因此出現了全國范圍的欠賬問題,金融危機倏然而至,市場瞬間乾坤顛倒,金融大亨們不堪重負,紛紛倒下,肅殺之氣彌漫全球。
赤字財政政策是上個世紀經濟大蕭條時期,經濟學家凱恩斯力主實施的,一直以來被人們奉若神明。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舉債支出早不是國家的專利。從購房買車子女教育等大件消費到漢堡冰淇淋的小額支出,從風靡世界的信用卡,到無所不在的網上購物,人們都可以先享受后埋單。瀟灑的“負翁”文化自然導致個人債臺高筑以至破產個案劇增,繼而侵蝕整個國民經濟。
楊瀾在《解放》一文中說,只有獨立有尊嚴的個體才有資格談解放,很有道理。負債重壓,尊嚴盡失,何來解放?中國傳統的消費觀念是崇尚節儉、量入為出。在當今的中國,雖然信用卡普及甚快,但用明天的錢追逐今天的快樂仍多局限于年輕人,遠不如美國那樣深入人心。借錢是窮困拮據的象征,中國人哪肯為五斗米而折腰。中美兩位老太太先攢錢后買房和先買房再還錢的故事貼切地暗示了中西文化的差異。
不顧實際能力過分借債會造成惡果,但資產負債表中無負債不利于收益的最大化。因為,在人們生命周期的早期階段,收入往往低于消費需求;而在晚期,收入常常高于這些需求。借貸能使收入流與期望的現金流相吻合。就像買房的美國老太太,舉債把握得當,會是一件好事。當然,如何平衡這個“度”是我們要思考的,也就是要清楚自己的負債能力。從經濟學角度來說,適度負債消費有利于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尤其在當下,外需緊縮,政策從防通脹轉向擴內需保增長的緊要關口,對中國經濟而言,適當借債可能利多于弊。
改變一種觀念,就擁有新的天地;變換一下思維,將成就另種活法。在過度透支和絕不借債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能解除財務困境,又不會成為不堪承受之重。本期封面報道《個貸的門路》展現的是銀行個貸產品的特點和操作流程,為你的資金困境打開一扇救贖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