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N上遇到一個朋友,簽名是“不喝牛奶之后,我的胃會沉到哪里?”
所有的人都會嗅到嘲諷其中的悲涼與無奈??吹搅四切┑狼?、聲明和處理。幾乎算是色荏俱厲、聲淚俱下了。理智告訴我,當監管的重拳出擊、奶制品企業面對著生死存亡的關頭,牛奶其實是可以喝的,“我們的胃”暫時不會再冒著沉淪的危險,但是我們的“心”卻在拒絕。我們用放空我們“胃”的方式,表達著我們“心”的不滿、失望甚至是絕望。
說實話,直到現在我依然沒有搞清楚什么是“三聚氰胺”,相信絕大多數中國人也都搞不清楚這個生物或是化學問題,但我們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一個字眼:“安全”?,F代社會是一個高度分工的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我們都依賴于陌生人,衣食住行都系于那些我們一輩子都不知道名字的人。換句話說,每個人事實上都將生命托付于他人。從“理論”上說,早上出門的那個公交車司機如果心情不好,我們的生命其實就處在風險之中。
牛奶由“營養品”變成了“毒品”之后,“理論”變成了“現實”。而且轉換的范圍如此之大。而且我們知道了此前的種種丑聞。作為普通人,“三聚氰胺”之前,我們面臨過“蘇丹紅”;之后,又面對了“刺五加”。除了用“胃”來“投票”,我們似乎毫無辦法。
辦法肯定還是有。一位7月份有了小寶寶的同事,從很遠很遠的郊外挖了土來,堆砌在不大的陽臺上,“開荒種菜”,“自力更生”。
辦法肯定還是有。有高官放出“狠話”:“誰對老百姓的生命不負責任,我們就對他頭上的烏紗帽不負責任”。這些已見多不驚的“痛快”之辭,連同近來的官員問責、監管的“嚴刑峻法”,都像豎起了一把達摩克利之劍。只是,寒光閃閃的器械,從來與“外科手術”聯系在一起,“心”會隨著毒瘤的割除而康復嗎?無論“病人”、“醫生”還是“旁觀者”。
辦法肯定還是有。借助遺忘。有意無意,善良加無奈。就像“非典”之后,頻繁的洗手,再次成了生活的累贅。
已經有了無數普通人的激憤、聲討和抗議,也已經有了數不清專家的理性分析、對策和建議。現代社會足夠復雜,有些時候眼花繚亂的言論反而模糊了我們選擇路徑的方向。那位擔心“胃”的網友倒是給了我一個樸素的回答: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想一想吧,我們為自己的東西添加了多少過量的‘三聚氰胺’?”
是啊,將前面的觀點反過來看,不是在說:有很多人的“生命”正寄托在“我”手、心里。難道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