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宋家三小姐在總統府邸不經意回眸,她隔著門簾望見一個光腦袋的戎裝男人,就此動了芳心;幾年后,那個男人不遠萬里運來了她所鐘愛的懸鈴木樹種,從美齡宮一直灑到中山北路,滿街的梧桐樹,都是他為她種下的情和愛,從此南京的背景里就飄滿了梧桐樹葉。600年前,一個大腳村姑在馬槽里瞥見一個鞋拔子臉的男人,轉身就去請媒;幾年后,她的“弼馬溫”到南京當了皇帝,她死得早,他也終生沒有再立皇后。1400年前,一個叫張麗華的歌姬躲在她才華橫溢的愛人懷里,臺城下火光沖天,她的胭脂成了他一生最后的喜色;魂斷青溪的一剎那,她并不知道貴為皇帝的他,為她作的那首《玉樹后庭花》,會成為亡國之君被恥笑萬年的證據。
十年、百年、千年,漫漫歷史路,也是愛恨情仇路。在沉甸甸的南京歲月面前,談論情愛細節似乎太過小家子氣,然而誰又能說情愛不是一個城市最直觀的面部表情?諸多歷史,正是男人女人在時光中編織著故事,發生匪夷所思的滄桑巨變。多情的人走過多情的時光,剛好又逢上一片多情的土地,這個籠罩在六朝煙雨中的城市,便有了一種特別的城市性格。對于南京,你應把它當作最最樸實的城市,它傳說中的憂郁、深沉、傷感、跌宕、多舛,原本就因為這是個多情也重情的城市。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中,提出過一個關于城市的雙重隱喻:磁體和容器。磁體是城市的精神本質,而容器則是城市的物質形式。在南京這個城市的容器里,吸附能力最強的磁體,正是情愛悲歡寫就的精神內核。
南京的情愛,多半是大情大愛。情愛故事只要一搬到江南,便會蒙上一層江南細雨,再伴上幾聲簫管絲竹,或滴上幾滴江南女子的清淚,立刻會顯出一種楚楚動人的清婉和幽怨。但是在地處江南的南京不會,至少不會是那種單純的幽怨,就如蘇州故事里沈括與蕓娘小橋流水式的小情小緒,在南京總歸是留不下一絲痕跡。這座城市出帝王娘娘,行文豪將相,從三國時的大喬小喬到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艷,風月常伴戎馬,情愛總是在家國命運間沉浮。好比《桃花扇》與《西廂記》的區別,同樣是書生遇到美人,倘若發生在南京,一部情愛史的背后,總少不了戰爭史和民族史的疊加。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這座兵家必爭之地,王者虎踞龍蟠的城池,賦予了歷史中蕩氣回腸的情愛內核。城市就這樣影響了情愛的特質。
南京的情愛,又常常是豁達、自由而奔放的。這個城市的子民自古就有種散逸的氣質。城南古巷中,王羲之和王獻之這對“書圣”父子各自留下了關于情愛的佳話:世家擇婿,氏族子弟都整冠以待,只有王羲之袒腹東床,大口吃肉,反被女子視為豪杰,自此有了“東床快婿”一說。王獻之在渡口等候他心愛的姑娘桃葉,銅琵琶、鐵綽板,迎風賦辭,“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桃葉渡自此揚名。自古以來,這個城市的情愛總是這么夸張:一個九五之尊的男人,可以為他的女人背上亡國的罵名;一個半壁江山的得主,可以在整個國都為他的女人種滿同一種樹;一個會寫詩的豪門子弟,可以為他所愛的女人大聲吟一首詩,讓她的名字流傳千古——這個城市因此浪漫、雍容、寵辱不驚。情愛就這樣賦予了城市的氣質。
一些人和一座城,就這樣相互影響著。這之間的南京情愛,總是那么淋漓盡致:要么痛快地愛,有驚人之舉;要么愛得很痛,痛到啼血。而每個故事都有一個形象鮮明的女主角,她們或許是王侯將相的女兒,也或許只是出身卑微的青樓女子,但絕不會是“娥皇女英”那樣的愛情配角。從莫愁女到李香君,甚至到小說中“金陵十二釵”的王熙鳳——這個城市的女人很美,也很烈,有時比男人更耀眼。江南佳麗地,千古帝王洲,歸根結底,正是這些奇女子的存在,吸引了男人前赴后繼而來,也催生了很多傳奇。張愛玲筆下的《傾城之戀》,另一個背景就是南京。
南京的情愛一定也有壓抑,因為這個城市實在太深邃了——比如1937。1937年一定有蕩氣回腸的愛情,可是我們注視著1937年的南京時,只能看到恢弘的歷史悲劇,情愛被湮沒其間。即使葉兆言寫下《1937年的愛情》,但是書中丁問漁在尋找愛人雨媛的時候,被日本輪船上射來的子彈打中,無聲地倒下,卻再也沒有爬起來。腳下的這座城,正是這樣在歷史中沉浮起伏,在某些片刻她整裝待發,如同顛沛流離的男女,從頭再來。
更多的時候,南京正像孫中山先生的博愛精神那么恢弘,不婉約不矜持。城市南京,是逝去歷史煙雨中的一塊活化石,情愛故事,則是那些已經成為往事的標本。新的情愛故事在這個城市繼續,于是南京有了1912這樣的現代時尚街區,這里的情愛個性依然是那么鮮明,每一個霓虹的背后,都有許多故事正在上演。這里的夜色特別長,長到你偶爾穿過街頭發呆的時候,你看到有個女孩大聲訓斥她的男友,而他終究因為理屈和委屈決絕離去。就有許多的梧桐葉,瞬間扎進她的心,疼得她直不起腰來。她蹲下去,就在人來人往的街邊,毫不掩飾地大聲哭泣。
鏈接:南京五大愛情圣地
■ 十里秦淮桃葉渡
王獻之為愛妾桃葉作辭之處。“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這首愛的佳作據說在六朝時期成為風靡江南的流行歌曲,至今還能在日本民歌中找到。
雞鳴寺中的豁蒙樓。雞鳴寺中的茶樓,有素齋供應。憑窗望去,臺城和玄武湖盡收眼底。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六朝時陳后主與寵妃張麗華藏身的“胭脂井”,正在窗下不遠處。
■ 夫子廟文德橋
夫子廟通往李香君故居的必經之處,劉禹錫筆下的“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也在視線范圍內。而每年農歷十一月十五日在橋上可以看到月亮在橋兩側水中被分成兩半,亦即著名的“文德分月”。
■ 紫金山麓音樂臺
中山陵的露天水榭歌臺,1933年建成,由弧形樂壇、半月形水池和匯集音浪的大照壁組成,民國時期用作紀念孫中山先生儀式時的音樂表演及集會演講。如今那里蓊郁蔥蔥白鴿成群,是南京有閑一族的約會圣地。
■ 頤和路民國使館區
梧桐掩映下的民國時期老使館,每座都有故事。大多仍不對外開放,只有少數經修復后改裝為中高檔餐飲休閑場所。但是這條路,一定會讓你走得永遠不想有盡頭。
■ 1912時尚街區
這是以民國建筑為背景,一個集酒吧、餐飲、休閑為一體的現代時尚街區,甚至可以說代言著這個城市的客廳時代。這里的每一個商家都以其各自的特色,向你詮釋著情和愛的浪漫氣氛,就連街區里青磚鋪就的道路,每天都在細數著多少有情人的腳印。
(王先鋒摘自《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