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結合生活產業的內涵,對廣東發展生活產業的條件和優勢進行了深入分析,以期引起各界同人的關注。
[關鍵詞] 廣東 生活產業 區位優勢
區位優勢是一個很早就被人們所認識的概念。早在19世紀30年代,杜能在農業區位論中、韋伯在工業區位論中都提出了關于區位優勢的概念,指出不是所有區域都具有從事某種生產的條件,只是某些區域具有從事這種生產的優勢,也就認為,這些區域具有從事這類生產的區位優勢。本文擬結合生活產業的內涵,就廣東發展生活產業的區位優勢進行深入分析,以拋磚引玉,引起更多的探討。
一、生活產業的內涵
關于生活產業,目前我國學術界對此還沒有做過專門探討與研究,官方也沒有此提法。通過搜索引擎,發現有關生活產業的論述主要散見在我國臺灣和韓國等地的一些企業,如韓國正光實業(株式會社)納努生活產業公司、我國臺灣創意生活產業公司等,很顯然生活產業已在我們生活中悄然興起。根據對已有掌握資料的分析,我們認為,生活產業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科技、文化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為滿足人們對食、衣、住、行、育、樂的消費升級需求而發展的產業,是輕工業與現代服務業的相互滲透、有機結合。
二、廣東發展生活產業的區位優勢
1.獨特、優越的地理位置
廣東位于北緯20°09'-25°31',東經109°45'-117°20',是中國大陸最南的省份。廣東北枕南嶺,背靠祖國內陸廣大腹地,南臨南海,面向東南亞,恰處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航運的樞紐位置。廣東毗鄰香港、澳門兩個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商埠和世界自由貿易的港口,同世界各地特別是與歐美有著天然的聯系。作為一個開放的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廣東是中國重要的海上交通要沖、溝通海外的通道和主要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在歷史上,曾被譽為海上的“絲綢之路”。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經濟國際化,以及海洋事業的發展,廣東的“南大門”區位更顯優勢。充分發揮廣東“口岸”、“通道”、“窗口”的功能,既可以加強和發展與內地的聯系,也可以開拓對外的經濟文化交往和貿易事業,也必將為生活產業率先在中國廣東的發展、壯大起推進作用。
2.良好的發展基礎和環境
據統計,廣東省輕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連續16年全國第一,2006年輕重工業總產值比例為40.1:59.9,已形成了食品飲料、家電、皮革制品、塑料制品、日用化工、造紙、日用陶瓷、鐘表、家具、玩具、照明燈具、工藝美術等門類齊全,居全國同行前列又有一定國際競爭能力的產業體系。與此同時,廣東現代服務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廣東首個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在佛山成立;起步較早的會展業、物流業目前正蓬勃發展,2007年上半年,廣東平均每天就有3個展會;短短2個月內廣州白云機場就成功引入了包括聯邦貨運公司在內的三家國際性大型物流企業。
廣東省政府非常重視輕工行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面對經濟的轉型和產業升級,廣東省提出在輕工行業優化產品結構、提高技術水平等為目標的產業結構調整,并率先在食品、家電、造紙、陶瓷業等行業實施,促進輕工業結構優化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廣東省對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也高度重視,如第十次黨代會報告在第三部分有7處提到“現代服務業”,凸顯我省未來5年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決心。
3.雄厚的經濟實力
自1989年經濟總量躍居全國首位以來,廣東一直是我國經濟實力迅猛增長的最重要引擎之一,近5年表現得尤為明顯。廣東經濟的強勁增長,有一個可供比較的國際坐標:追趕四小龍。過去亞洲“四小龍”曾經創造了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跡,現在廣東可以創造比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時期發展速度更快、時間更長的經濟奇跡。廣東省統計局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今年廣東GDP達到3900億美元,繼1998年廣東的經濟總量超過新加坡,2003年廣東經濟總量超過了香港,2007年首次超過臺灣,并超越“四小龍”的平均GDP。2007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達4273美元,這意味著廣東已邁入初步現代化的門檻,并提前13年基本達到了國家提出的全面小康指標體系中的人均GDP標準,標志著廣東經濟發展踏上一個新的起點,標志著生活產業將在廣東得到迅速發展。
4.務實、靈通的嶺南文化底蘊
嶺南背靠五嶺,下臨南海,居于中國南部,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這種特殊的地緣,塑造了嶺南文化的特殊性——務實、靈通,即喜流動、不保守,勇于革新。這種精神,彌漫在嶺南大地,潛移默化地熏陶著嶺南人。嶺南人的務實精神,那種“不惟上不唯心只惟實”的精神,把是否符合社會需要作為價值評價和取舍的標準的精神,使嶺南人敢于干一些別人沒有干過的或不敢干的事情:在不少省市存在沒有紅頭文件不敢干的情況下,嶺南的許多民營企業得以迅速發展,使廣東近20年來的經濟建設取得突飛猛進的成就;嶺南文化的變通精神為廣東改革開放初期各方面都舉步維艱的情況下,提供了不可低估的文化支援。這種務實、靈通的嶺南文化底蘊,已為廣東發展生活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土壤,也必將為廣東的生活產業發展再創佳績提供文化支持。
三、結語
廣東生活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有賴于廣東雄厚的經濟基礎和文化意識,其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發展任務也任重而道遠:亟需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加強政府政策的引領與支持、制度的規范與保障,同時依托當地高校積極走產學研結合之路,把廣東生活產業發展的先發優勢及時轉化為競爭優勢,為廣東經濟再創新高注入活力。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關于建立第三產業統計的報告[R].1985
[2]李小建:經濟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鄧紅輝:廣東經濟總量近3萬億GDP占全國的比重1/8[N].南方日報網絡版,2007-09-11
[4]劉斯奮:嶺南文化得失談[R].廣州越秀區圖書館報告廳,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