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陸的一種甜瓜是當地土豚最喜歡吃的食物,然而土豚在美美地飽餐了一頓之后沒有揚長而去,卻是耐心地等待排便,然后認真地將其埋在泥土里。因為糞便中有些甜瓜的籽并沒有消化掉,所以土豚所做的實際上是“種”下了不少的甜瓜。春華秋實,第二年更多的甜瓜長了出來,為土豚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可口食物。就這樣互惠互利,土豚和甜瓜得以不斷的繁衍生息下去。
無獨有偶,螃蟹也是如此。它們上了岸后,會一路不停地口吐泡沫,使自己和同伴的身體保持濕潤,不至于因為離水太久而死去。然而光靠一只螃蟹吐出的泡沫難以將自己全部掩蓋,幾只螃蟹同時吐,連接起來的泡沫便能形成一大片。結果一個含有豐富水分并且能夠將它們每一個都置于里面的空間便營造出來,大家都有了生存的機會。
自然界的這兩則例子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充分說明與人方便是不可或缺的。共生,也是一種共贏。這絕不是簡單的因果報應,而是為人處事的根本。人類也一樣,離不開這條生存規律。
一天,一位中年婦女走進了美國著名汽車推銷商喬伊·吉拉德的汽車展銷室。
她說自己很想買一輛白色的福特車,可是在對面的福特車行,推銷商讓她過一個小時之后再去,于是先到這兒來瞧一瞧。
“夫人,歡迎您來看我的車。” 喬伊·吉拉德微笑著說。
婦女興奮地告訴他:“今天是我55歲的生日,想買一輛白色的福特車送給自己作為生日的禮物。”
“夫人,祝您生日快樂!” 喬伊·吉拉德熱情地祝賀道。隨后,他輕聲地向身邊的助手交待了幾句。
喬伊·吉拉德領著夫人從一輛輛新車面前慢慢走過,邊看邊介紹。在來到一輛雪佛萊車前時,他說:“夫人,您對白色情有獨鐘,瞧這輛雙門式轎車,也是白色的。”
就在這時,助手走了進來,把一束玫瑰花交給了喬伊·吉拉德。他把這束漂亮的花送給夫人,再次對她的生日表示祝賀。
夫人感動得熱淚盈眶,非常激動地說:“先生,太感謝您了,已經很久沒有人給我送過禮物。剛才那位福特車的推銷商看到我開著一輛舊車,一定以為我買不起新車,所以在我提出要看一看車時,他就推辭說需要出去收一筆錢,我只好上您這兒來等他。現在想一想,也不一定非要買福特車不可。”
后來,這位婦女就在喬伊·吉拉德那兒買了一輛白色的雪佛萊轎車。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況,方便了別人的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方便。英國有一句諺語說得好:“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把一支玫瑰贈送給別人雖然微不足道,但它帶來的溫馨卻會長存在贈花人和愛花人的內心深處。
上世紀80年代一個冬日的夜晚,美國華盛頓一位商人的妻子在醫院看病時不小心將皮包丟了,包里裝有10萬美元和一份重要的市場信息報告。商人心急火燎,連忙去尋找。當他趕到醫院時,已經是半夜了。北風呼嘯,過道上寒氣襲人。只見一個凍得直打哆嗦的小女孩蹲坐在過道的墻根旁,她雙手緊緊攥住的那個皮包正是妻子丟失的。
這個瘦弱的女孩名叫希亞達,父親早逝,媽媽病重住院。她家境貧困,入不敷出。母親生病,無異于雪上加霜,只得變賣家中那少得可憐的物品,可也無法湊齊明天的住院費,這意味著將從醫院里被趕出來。可憐的希亞達一籌莫展,來到過道上,想碰碰運氣,能否遇上一個有菩薩心腸的人,愿意幫助她們度過難關。不一會兒,一位婦女正好從她身旁匆匆經過,錢包掉了一點也不知道。
回到病房后,母女打開錢包,天哪!里面竟是成沓的美元。希亞達驚呆了,她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的錢,想到如果能用來治媽媽的病……這時候,只聽到母親要她立刻帶上錢包返回過道,等候失主前來認領。“希亞達,丟錢的人現在肯定焦慮萬分。”媽媽語重心長地說,“在人的一生中,最應該做的事情是幫助別人。”
對于母女這種拾金不昧的舉動,商人感動萬分。她們不但使自己避免了10萬美元的巨大損失,而且由于那份重要的市場信息報告沒有被丟失,確保了他得以把握商機,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商人竭盡全力,資助母女倆。在希亞達母親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后,他把希亞達收為義女,將其撫育成人。她大學畢業后,到義父的公司打理生意,在商場摸爬滾打,磨礪自己,積累知識,增長才干,成為出類拔萃的商業人才。
十多年過去了,商人的身體每況愈下,疾病纏身。他在彌留之際,鄭重地宣布希亞達為自己億萬財產的繼承人。商人在遺囑中,有這樣一段發自肺腑的表白:“她們雖然一貧如洗,但美好的心靈使她們變得最為富有。母女倆恪守崇高的做人準則,擁有高尚的品質,恰恰是我這個商人所不具備的,讓我從中受益匪淺。我之所以收養希亞達,為的是請來一個做人的‘楷模’,而不是出于同情或者感恩。有這樣一個心地善良、助人為樂的女孩在身邊,我就能時時處處告誡自己,做生意該賺什么樣的錢。可以說,我今天能變得家財萬貫,成為億萬富翁,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其實,生活往往就是這樣:當你愿意為別人開啟一扇方便之門時,其實也是在替自己打開了一扇方便之門。只有努力擁有美好的人品,才能樂于助人,報效社會,真正建立起個人信用;與此同時,在遇到困難或陷入困境時,得到他人或社會的幫助。
維也納一個寒冷的夜晚,舒伯特在路過一個舊貨店時,忽然看見一個小男孩。這是自己以前教過的一個學生,比他還要窮。他心里想,小男孩這么晚了還站在寒冷的街頭,要干什么呢?
一看到孩子手中拿著一本書和一件舊衣服,音樂家便明白了。他情不自禁地回憶起自己貧苦的童年,知道沒有誰會去買一件太破舊的衣服和一本書,更何況是在寒冷的深夜。
舒伯特望著小男孩,正好與對方充滿無奈和憂郁的目光相遇。孩子眼睛里噙滿淚水,十分可憐。他將口袋里的錢全部掏了出來,交給小男孩,親切地說:“孩子,把那本書賣給我,好嗎?”
小男孩接過老師給的古爾盾(當時的一種貨幣),然后數了數,知道那本書不值那么多錢,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音樂家輕輕地拍了拍孩子的肩膀,微笑道:“快回去吧!夜已經很深了。”
“老師,謝謝您!”男孩一邊彎腰向他鞠躬一邊動情地說。
舒伯特看著學生一邊跑一邊朝自己揮手,他目送孩子的身影消失在小街深處。
在回家的路上,音樂家隨手翻了翻那本舊書。他被其中的一首詩所吸引,站在昏暗的路燈下讀了起來:
“少年看到紅玫瑰,
原野上的紅玫瑰,
多么嬌嫩多么美;
急急忙忙跑去看
……”
它是歌德寫的詩,題目為《野玫瑰》,充滿著感情和魅力。
舒伯特愛不釋手地吟誦著,眼前出現了怒放的野玫瑰,好像聞到了濃郁的花香,看到了孩子們天真活潑的身影……這時候,他心中響起了一段清新的旋律,驅散了寒冷的夜風和濃重的夜色。
音樂家一回到家里,立刻用筆在五線譜上寫下了這段美妙的旋律。這就是舒伯特譜寫的《野玫瑰》,一直傳唱至今,成為世界名曲之一。
西方的一句諺語說得好:“幫助別人,常常就是幫助自己。”可不是嗎?助人的雙手要比祈禱的雙唇更加神圣和高尚。
在美國的伊利諾斯州南部,有一個名叫塔瑪諾的小鎮。它遠離鬧市,充滿田園風味。
有趣的是,自從1970年以來,在塔瑪諾鎮的澳爾納特街上出現了一個像早期印第安人的揮手者。這個人名叫克拉倫斯·查普曼,現年79歲。他坐在自己開的舊貨店前面,不論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每天堅持向過往行人和司機頻頻揮手致意,報以微笑,30多年如一日,從來沒有間斷過。查普曼在談到自己的舉動時,神態莊重地認真解釋說:“我發現,許多人逐漸地開始變得麻木和冷淡起來,忘記了人與人之間應該友好相處,親密無間。為了創造一個充滿友情和關心的環境,我決定用揮手和微笑來向人們問候—— ‘您好,祝你今天快樂!’”
查普曼的兒子薩姆1976年從大學的哲學系畢業以后,也加入到父親的行列里來,一邊協助經營舊貨商店,一邊向人們揮手致意。每當被問及如此做的理由,他總是這樣答道:“哲學家必須與人為善,溫柔和藹,這一舉動便是具體的體現。”從此以后,父子兩人輪流值班,從來沒有漏掉一個行人或一輛汽車。
現在,塔瑪諾鎮上有越來越多的人舉手向查普曼父子表示回答,一些司機則按喇叭致謝。有的人走上前去向他們問好,停下來聊聊天。大街還是那條大街,居民還是那些居民,但卻和以前完全兩樣,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寬松、和諧、友好的氣氛。
我們之所以經常受到束縛,并不是外界的客觀因素,而是自己那顆不肯與人方便的心。“助人亦助己”,每個人都有能力幫助別人。一個能夠為別人付出時間、心力,或是資助別人的人,才是真正富足的人。愛,常常由自己的心田出發,流入別人的心田。它充實了自己的生命,同時也豐富了別人的生命。美國著名作家霍桑對此高度評價道:“人與人之間的互助是絕對重要的,可以關系到一個人是凡人還是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