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香迷人
炎炎夏日,正是品嘗“瑤池珍品”——桃子的好時節。桃子在我國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史,其色鮮艷,芳香四溢、豐腴甘甜。
我國桃子名品輩出,如:山東肥城的肥桃軟甜多漿,味美香溢;河北深州的蜜桃汁多味甜,鮮美誘人;四川西昌的黃杏桃果實肥大,滋味鮮美;上海龍華水蜜桃皮薄肉細,濃甜含芳;江蘇太倉的蟠桃漿甜如蜜,柔軟多汁;浙江奉化水蜜桃的品種有40多種,其中以玉露桃最為著名,此桃果大如拳頭,皮薄似蟬翼,色澤清白、核紫肉厚、汁豐欲滴、甘美清香;江蘇太湖水蜜桃,頂平皮薄、肉嫩汁多、入口即化、甜蜜鮮美。
桃子是很美的水果,我國古代將桃子列為五果之首。五果即桃、李、杏、栗、棗。桃香醉詩人,千年未醒;畫家繪其美,萬年不息。早在《詩經》就有“桃之夭夭”的吟唱;晉代有“桃花源”的向往;唐代有“桃花行”的宮廷樂曲。寒食節有“桃花粥”的食品,稱弟子和學生為“桃李”,女子妙齡為“桃李年”等。神話中的王母娘娘蟠桃會,孫悟空偷吃仙桃的情節,為人們品桃倍添趣味。在民間,人們用桃來祈福,把壽團稱為“壽桃”,壽宴中總少不了它。在傳統的年畫中,壽桃更是表現的主角,如桃與靈芝稱為“仙壽”,與蝙蝠合稱為“福壽”,寄寓延年益壽之意。
枇杷金黃
枇杷原產我國中部、西南一帶,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栽培歷史。如今,我國枇杷廣布于長江流域及江南諸省,其中浙江余杭塘棲、福建莆田、江蘇吳縣洞庭山和安徽歙縣三潭是四大著名枇杷產區,素有“枇杷之鄉”的美稱。
金黃的枇杷別名不少,古人稱它為“盧橘”,宋代蘇東坡有“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微黃尚帶酸”的詩句。唐代宋之問也有詩云:“冬花采盧橘,夏果摘楊梅。”至今廣東一帶,仍把枇杷稱為盧橘。有趣的是,古人還稱枇杷為“琵琶”。北宋寇宗所寫的《本草衍義》中說,是由于“其葉形如琵琶,故名”。據傳古時有位書生一次收到朋友送來的一籃枇杷,見禮帖上寫了“琵琶”兩字,誤認為白字,自覺好笑,于是寫了一詩給予譏諷:“枇杷不是那琵琶,只為當年識字差;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絲管盡開花。”其實,譏人反自譏,一直傳為笑柄。
枇杷與櫻桃、楊梅并稱初夏水果之姐妹,品種達200種之多。早熟品種五月即能上市,中熟品種六月大批登場,晚熟品種可延至七月上旬。按果實色澤分,又分為紅肉種和白肉種。白肉種皮薄肉厚,質細味甜,適于鮮食;紅肉種皮厚易剝,味甜質粗,宜制罐頭。枇杷名品有:浙江余杭的“軟條白沙”,肉白味甜;福建莆田的“解放鐘”,果肉厚嫩,汁多味美;江蘇吳縣的“照種白沙”,汁多質細,風味鮮甜。
枇杷不僅味美,還是良藥。它具有潤燥、清肺、止咳、和胃、降逆之功效,可輔助治療肺熱咳嗽、痰多、咯血。
楊梅紅艷
時下,又是楊梅登場時節,那圓融融、紫艷艷、水津津的楊梅甚是惹人眼目,撩人品嘗。
楊梅,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它“形如水楊子而味似梅,故名”。它還有“驪珠”、“龍睛”等美名,是我國特有的稀有珍果,已有2000余年的栽培歷史。
楊梅,早春二月開花,花后結果,五月果初熟。名品有:浙江的“荸薺種”,果肉細軟,味清而甜;溫州的“丁岙梅”,紅盤綠蒂,肉厚汁多;廣東潮陽的“二色楊梅”、“大花楊梅”,湖南靖縣的“光葉楊梅”,浙江余杭的“大炭梅”等風味各異、甜爽誘人。
這色澤艷麗、汁多味美的楊梅,贏得了歷代文人騷客的贊譽。唐代李白愛用鹽漬的楊梅,詩曰:“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宋代楊萬里的詠楊梅詩“玉肌半醉生紅粟,墨暈微深染紫裳”、“火齊堆盤球徑寸,醴泉浸齒蔗為漿”,讓人讀后垂涎欲滴。
楊梅鮮食甜中孕酸,酸里寓甜,“眾口但便甜似蜜,寧知奇處是微酸”正道出了它的獨特風味。難怪人們常貪婪地吃得“十指纖纖盡染紅”。楊梅還可以加工成果醬、果汁、蜜餞、罐頭等。民間常用楊梅浸燒酒制成“楊梅酒”,紅艷甘醇,久藏不腐,喝上一口,頓感舒氣爽神。楊梅還可入藥,有止渴生津、健胃消食、益腎利尿、除煩祛痰、提神解酒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