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無事,喜歡看作家與美食的文章,受益匪淺。在現代文學史上,周作人和林語堂都寫過論喝談吃的小品和隨筆。周作人的《故鄉的野菜》、《莧菜梗》,借回憶故鄉的風土習俗,把吃與思鄉的情緒結合起來,寫得既平淡雋永,又富于人文內涵;而林語堂的小品《中國人的飲食》則在娓娓道來的聊天氣氛中,使我們“真正地享受了吃的歡樂”。作家的文字讓我們明白,吃里有文化,有藝術,也有科學,美食也是值得人們研究的。
梁實秋是散文大家,他擅長于寫幽默風趣、活潑灑脫的閑適小品。他的《雅舍小品》中有多篇描寫美食的文章,文字簡潔而余味無窮,寫西施舌(一種貝類)、醋溜魚、獅子頭、薄餅的幾篇,讀來令人垂涎三尺。他寫老北京的烤鴨、豆汁兒、小吃酸梅湯和糖葫蘆,讀來更令人口角生津、垂涎欲滴。在他談吃的文章里,充滿了對故鄉、故人的懷念,平實的語言里點點滴滴是對生活的感受。讀梁實秋談吃的文章,不亞于品嘗了一頓美食所帶來的滿足,更可算一種精神的會餐。
錢鐘書曾在《吃飯》一文中,深情贊美過吃:“可口好吃的菜還是值得贊美的。這個世界給人弄得混亂顛倒,到處是摩擦沖突,只有兩件最和諧的事物總算是人造的:音樂和烹調。”錢鐘書和楊絳在英國留學時,受不了房東的粗劣食物而搬了家。遷居后的第一個早晨,錢鐘書親自做了奶茶和烤面包端到床前,楊絳一躍而起,興奮不已,看來美食的力量在某些時候真是壓倒一切的。楊絳說,錢鐘書是一個很懂得吃的人,他喜歡帶家人去品嘗各種館子,親自點菜,而且絕對不會失手,這也可算得上是一大本事了。
在當代作家里,汪曾祺堪稱是一位地道的美食家。他不僅見識廣、吃過各種美食,也會親自下廚做頗有特色的菜肴,而且具備豐富的飲食文化的學識修養。他的《故鄉的食物》、《故鄉的野菜》和《故鄉元宵》等名篇都把食物、吃喝和故鄉的習俗人情或直接或間接地糅合在一起,寫得睿智形象、情趣盎然,引起今人無限的遐思和向往;而《五味》、《四方飲食》則把全國各地的飲食習慣、古今人的口味變化,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另一位可與汪曾祺媲美、堪稱文人美食家的,就數陸文夫了。與汪曾祺相比,陸文夫沒有寫過那么多關于吃的小品隨筆,但他在烹飪實踐、親自下廚做菜方面卻一點不遜于汪曾祺。大凡讀過陸文夫作品的人,都會知道,真正奠定他美食家之名的,正是他創作的膾炙人口的代表作《美食家》。這部中篇小說最引人注目、最成功之處,便是塑造了一個“好吃成精”的人物形象:朱自冶。此人以吃為終生職業和畢生追求,任憑時代變幻社會變遷,雖經千般磨難,萬種坎坷,終究食性不改。最終,在可以講究吃、有條件吃的時代里,他終于獲得了美食家的美名,有了用武之地。陸文夫就這樣通過朱自冶的特殊經歷和獨特形象,向讀者表達了他對美食的見解以及對社會對時代的感受。
這些作家關于美食的文字,賦予了諸多普通食物鮮明的審美意義,以至家鄉的尋常野菜和尋常食物都浸染了情感,富有了生命意義。這種自得其樂的人生態度,大概可以讓作家得到一些心靈上的安慰和解脫。所以作家大多愛吃,而且懂得吃,這正是他們熱愛生活、享受人生、自我愉悅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