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燈節是膠東漁民的節日,它的形成不過三百年歷史,但發展演變豐富了許多內容。現在的漁燈節已是一個熱鬧喧囂、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漁民盛典。
漁燈節內涵豐富多彩
只有親眼見證那一刻的景象,才會真切感受到這不是文學作品里的“夸張”筆法,而是對膠東漁民特有節日——漁燈節的“白描”。
此刻,膠東漁家流淌著精神徽征,抑或是圖騰崇拜,不再是抽象難解的,而是那樣鮮活、隆重:人類對于予己衣食富庶的大自然,所表露出的敬畏讓人驚嘆;人類對于同大海和諧相生,所流露的神往和追求讓人感動。正因為深具人文魅力,2006年,漁燈節被列入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漁燈節流行于膠東漁村,是山后初家、山后陳家、山后李家、山后顧家、沙窩孫家和蘆洋等6個漁村的共同節日。不過各村節期各有不同:山后初家、沙窩孫家、山后陳家為正月十三,山后李家、山后顧家、蘆洋為正月十四。漁燈節是海上漁民的狂歡節,而規模最大的要算山后初家村。
“漁燈節”最早是從我國傳統的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習俗派生出來的,正月十五老百姓講究點燈、送燈,送燈送到“海神廟”、“龍王廟”。后來,漁民發展成把燈送到海上,隨浪而飄,一來祈盼一帆風順,二來盼“海神龍王”能帶來好運。再后來,漁民們感到這海上送燈一事與正月十五送燈到神廟祭拜有些重復,需要有自己的方式和時間去祭祀,于是就選中正月十三和十四,成為漁民自己的“送燈節”。這個“節”民間就叫做“漁燈節”。
首先漁民們頭幾天把五顏六色的彩旗掛在桅桿頂上,在船頭上貼上祈盼一帆風順的對聯,還在船頭、船艙口、船尾貼上斗方“福”字,以求“福”到船家。正月十三這天,漁民們在自家準備好酒菜,殺好豬,蒸好著彩的餑餑,把豬頭、餑餑、酒菜、供香、佛臘、燒紙、鞭炮等等都放置在幾個“柳斗”上,擺好后在豬頭上灑一點豬血,或在“柳斗”梁上系上紅綢彩花,這兩種做法的意思是“發血財”、“掛彩(財)”。祭拜供品擺好后,漁民們自家開始大擺酒宴,吃酒慶祝,一來祝當年豐收,二來祝來年更上一層樓。吃罷酒后,午后一點左右,漁民們開始各自從自家出動,抬著供品“柳斗”一路走一路放鞭炮,而且走一段兒要有幾個雙響鞭炮開路,這樣鑼鼓聲也響了起來,隨之而來助興的秧歌隊,更是伴隨著鑼鼓點扭個沸沸揚揚,觀看的人群如潮水般涌向街頭,一剎那,更感覺到是一個“戰役”突然間打響了。霎時間,鞭炮聲便響成了一片,猶如閃電擂動著狂潮,春汛挾來萬壑雷鳴,把個小小的漁村,生生地抬上了半空,只一陣工夫,鞭炮的紙屑就像一條紅地毯,鋪滿了大街小巷,鋪向了田間地頭,也蓋在了大海的碧波之上。喜慶的鞭炮,飛揚的紙屑還像是甩動的紅綢,舞得天紅了,地紅了,春天也紅了。
漁家“圖騰”盛景
這是節日的主場。祭海的隊伍從四面八方匯聚在這兒,漁民們則隨隊伍涌向碼頭,形成了強大的旋流,掀動著狂歡的高潮。人們在這兒傾注全部的真誠,開放出生命的各種態勢。他們擁擠著、歡鬧著把鼓樂聲、鞭炮聲、秧歌聲與海濤聲融合在一起,再也分不出哪是海上,哪是地上,哪是海浪,哪是人潮了。
碼頭上的船則緊緊相依,連靠在一起。一般幾百只、上千只不等。片刻間,抬“柳斗”的漁民們迅速把鞭炮、供品及“柳斗”一起送到船上,然后開始掛鞭炮。所有的桅桿、吊桿上都掛滿了又粗、又大、又長的鞭炮(一掛在兩三萬頭以上),每船要掛十掛以上。這時,鑼鼓響起,船家開始陸陸續續燃放鞭炮,岸上的漁民開始載歌載舞。隨意拿一紅綢,系于腰間,隨“奏點”扭擺,秧歌隊則更是歡跳無比。他們用厚厚的脂粉,填平了臉上那海風刻出來的深紋;他們用流油的希望潤滑著風浪銹蝕的骨節腕兒;他們用彩包的綢布兜來了綺麗的海霞;他們忘情地跳啊舞啊,全不顧什么節奏和旋律,只是把心中的那份真情、那份快活釋放出來,自由地宣泄著。沒有了表演的花哨,更多是真摯情感的流露!我似乎看到他們心里那輪紅彤彤的日頭,已經躍出了水面,躍出了心坎,金晃晃地在祥云的簇擁下高高地升起來了。他們一定聽到了魚群的歡叫,一定看到了滿艙的魚蝦……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祥和中,他們把自己照亮成一個未來的日子了,面對豐碩的收成,他們讓自己盡情地美麗著。
鬧了一段時間,漁民們開始把“柳斗”置于船頭,擺上“佛臘”點燃,擺放好豬頭、餑餑、酒菜等供品。酒要拿出一部分灑在船頭的甲板上和海里,把帶來的黃紙燒了,投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