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的形態因人而異
胃,界于食管與十二指腸之間,是消化管中最龐大的部分,具有容納和初步消化的雙重功能。
胃的大小、形態和位置,可隨其內容物的多寡和體位變化而有所改變,也因年齡、性別和體質而各異。胃的容量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空腹時的胃緊縮成只有50毫升的容量,吃飽、吃脹時可達4000多毫升。難怪漢堡包比賽冠軍可在20分鐘內吃下近百個漢堡。
在X線下觀察發現,小兒和矮胖型的人,胃呈牛角狀,全胃上大下小,偏居橫位;瘦長體型的人,胃呈魚鉤形;虛弱者,胃無力下垂,甚至掉進入盆腔;體質強壯者的胃常呈J字型,其胃也顯得壯實、緊張而有力。
解剖學家將胃分為四部:賁門部、胃底部、胃體部和幽門部。胃的入口為食管與胃相連處,叫賁門;出口為胃與十二指腸相接處,叫幽門。有趣的是胃底部并不在胃的底部,而是胃的上部膨隆的天花板。生理學家按其功能把胃分為近端胃與遠端胃。近端胃包括胃底和胃體的上1/3,其功能特點為張力性活動,以調節胃內壓和接納食物;遠端胃包括胃體、遠端2/3及幽門部,以蠕動收縮為特征,起機械泵作用,對食物進行研磨、攪拌及充分混合,形成食糜,并將其推入十二指腸,稱為胃的排空。
胃的運動有力又有節奏
1、容受性舒張當人們咀嚼和吞咽時,食物對咽和食管的刺激,可反射性地引起近端胃平滑肌的舒張,稱為容受性舒張。于是胃腔容積由空腹時的約50毫升增加到1500毫升。因而即使大量食物的攝入,胃內壓變化也不大,毫無飽脹的感覺。
事實上,人們不僅吃進食物時才開始容受性舒張,當一進入餐廳,聞到美食的誘人香味,甚至看到陳列美食的櫥窗,就會條件反射,通過迷走神經引起容受性舒張,為大量攝入食物作好了充分準備。這就是食欲,也就是“肚子好餓呀”的感覺。正是俗話講的“胃口大開”。這也正是餐飲業界顯示的最大魅力所在!
2、胃蠕動當食物進入胃5分鐘以后胃蠕動便開始了。蠕動起始于胃的中部,正是在這里,胃有點像心臟那樣也有電的起步點,這微小的電活動促發了胃平滑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有節奏而且有力的收縮。
蠕動波起始時較小,在向幽門傳播過程中,肌肉收縮的幅度、速度、力度都逐漸增大,當其到達幽門時足以將食物研磨、壓碎,變成食糜。在人體毫無感覺的情況下,胃內容物每次到達幽門時,就有幾毫升食糜進入十二指腸,而大部分食糜又返回到胃體,在下一次蠕動波的推動下,再向幽門方向推進。如此反復不斷進行,終使食物在胃內得到充分的機械與化學的消化,防止一次有過多的酸性食糜進入十二指腸。
胃的排空在食物入胃后5分鐘就開始排入十二指腸。影響胃排空速度的因素很多,一般說來,稀的、流體的食物比黏稠的、固體的食物排空快;顆粒小的比大的排空快;糖類排空最快,蛋白質次之,脂肪類排空最慢。
由此看來,脾胃虛弱的人,細嚼慢咽有利于食物在胃內的消化與排空。
成人胃粘膜的面積約為800平方厘米,以分泌黏液為主,保護胃黏膜。
胃酸是酸性很強的胃液,足以溶解剃須刀片。pH值0.9~1.5,正常人每天分泌1.5~2.5升,是一個相當耗能的生物化學過程。
然而,胃酸對人的健康,對消化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1、幾乎可殺死食物中所有細菌與病毒;2、激活胃蛋白酶原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3、促使食物中的蛋白質變性,使之易于消化;4、與鐵、鈣結合,形成可溶性鹽,促進吸收;5、胃酸進入小腸可促胰液、膽汁分泌,推動腸的消化進程。因此,凡缺乏胃酸的老年人,常常消化功能大為減弱,造成營養不良。但是,胃酸過多的年輕人,卻又會造成禍害——產生胃、十二指腸潰瘍。
大量胃黏膜中的黏液細胞,產生大量黏液。黏液與碳酸氫鹽結合而形成一個屏障,讓胃黏膜上穿上一層黏液——碳酸氫鹽的“保護馬甲”。
胃液分泌量及胃液的酸度受到人體神經和體液的調節。
巴甫洛夫因研究消化生理
榮獲諾貝爾獎
早在19世紀末,俄國生物學家巴甫洛夫就研究胃液分泌。他用大量的狗做了生理實驗發現,胃液分泌有兩種,一種是條件反射性的,另一種是非條件反射性。巴甫洛夫認為,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分成三個時期,即頭期、胃期和腸期。
1、頭期胃液分泌頭期胃液分泌的傳入沖動均來自頭部感受器(眼、耳、鼻、口腔、咽、食管),包括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前者是由和食物有關的色彩、氣味、聲音等刺激了視、嗅、聽等感受器而引起的;后者則是當咀嚼和吞咽食物時,食物刺激了口腔和咽喉等處的化學和機械感受器而引起的。
頭期胃液分泌量與食欲有很大關系。一般情況下,約占進食后分泌量的30%。因此在進食時保持良好的情緒與心態,又有良好而優雅的餐飲環境,對人體頭期胃液保質保量的分泌都至關重要。
2、胃期胃液分泌食物入胃后,對胃產生的機械性和化學性刺激,繼續引起胃液分泌。胃期分泌的胃液量約占進食后總分泌量的60%,酸度及胃蛋白酶原的含量也很高。
3、腸期胃液分泌食糜進入小腸后,還有繼續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在食糜作用下,小腸黏膜還可能釋放一種叫“腸泌酸素”的激素刺激胃酸分泌。腸期胃液分泌的量不大,大約占進食后胃液分泌總量的10%。
“保胃戰”拒絕暴飲暴食
現在人們的飲食結構很復雜,除了一日三餐以外,還要吃一些雜亂的零食,似乎感覺這才對得起自己。但是,誰也沒有想過,此刻我們胃腸卻經受前所未有的壓力,從而導致胃腸不適、胃腸炎等疾病發病率很高。
1、暴飲暴食壞胃腸
著名的腸胃專家稱,錯誤飲食行為是胃部不適的主要元兇。調查顯示,有28.76%的被調查者只用5~10分鐘來用餐;有48.48%的被調查者邊吃邊做其他事,如上網聊天、看書、打游戲;有19.78%的被調查者表示不會按時吃三餐;有47.73%的被調查者表示每餐都會吃到肚子撐為止;還有33.34%的被調查者表示經常以外賣、泡面、餅干等食物作為主食。
2、飲食習慣最重要
調查發現,在醫院腸胃科就診的年輕人居多。專家建議,對于患者尤其是年輕患者來說,必須做到防患于未然。平時工作壓力較大的職業人群應盡量做到生活有規律,吃飯定時定量,少吃辛辣油膩等刺激性的食物。
“保胃”關鍵是堅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要進食過冷過熱的食品。冷熱酸辣變化太快,對胃刺激就大。最好吃清爽新鮮的芽菜和綠色蔬菜。若有消化道癥狀并持續1個月以上,應及時到醫院接受胃鏡檢查,胃病檢出率常常達到80%以上。
3、餓極就餐要不得
俗話說,病靠三分治,七分養,胃腸更是這樣。小病不治都可能有嚴重后果,只要控制住了致病因素,就能減少胃腸疾病的發生。對于日常進食,專家認為,每個人的飽感不一樣。不管你有沒有胃病,千萬不要等餓極了才去就餐。用餐時,不宜狼吞虎咽,不宜過飽,以免損傷胃動力。
牢記:保胃行動10大禁忌
一忌精神緊張;二忌過度疲勞;三忌酗酒無度;四忌嗜煙成癮;五忌饑飽不均;六忌飲食不潔;七忌晚餐過飽;八忌狼吞虎咽;九忌咖啡濃茶;十忌濫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