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短短十日的黃金周運輸,無疑成為中國鐵路運能厚積薄發的一場歷練。誕生在北京奧運會后的客流高峰奇跡,似乎承載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顯得尤為壯觀。
鐵路十一黃金周運輸順利落幕,回望9月26日至10月5日這十日,成果著實不凡。
——全國鐵路10天發送旅客5384萬人次,同比增加441萬人,增長8.9%,旅客發送總量創歷年黃金周最高記錄。
——10月5日,客流量激增至648萬人,成為歷史上單日旅客發送量的最高峰值。
這些屢屢創造新高的數字,成為和諧鐵路又好又快發展的真實寫照。
客流高峰:“6”字頭書寫新篇章
今年十一黃金周,客流在去年歷史高位的基礎上又實現了新的突破。9月29日發送旅客636萬人、10月5日發送旅客648萬人,連創全國鐵路單日旅客發送量最高紀錄,大幅超過去年十一高峰日的585.4萬人和今年五一高峰日的589.9萬人。
只有與往年同期的巔峰相比,才能看出今年十一黃金周客流的歷史性高增長是多么與眾不同。有資料顯示,鐵路客流每上升100萬人,經歷的時間長則20年,短則6年。保持強勁增長勢頭的這個十一黃金周,中國鐵路又帶給世人一個奇跡——“5”字頭到“6”字頭的跨越,只用了不到2年。
數據顯示,除烏魯木齊局外,其他鐵路局旅客發送量同比均有增長,其中蘭州、武漢,北京、南寧、呼和、西安等局增幅超過10%。客流大幅度增長,意味的不僅僅是選擇乘火車出行的人多了。鐵路因其安全、舒適、便捷,成為許多人假期出行的首選,通過這些增長的數字可以看出,社會公眾對鐵路需求強烈,只要鐵路有運力,大部分旅客就愿意選擇乘火車出行。
旅游熱潮:“奧運后效應”刺激
來自全國假日辦公室的消息顯示,今年十一黃金周形成了今年首次國內旅游高峰。9月29日至10月5日,納入全國假日旅游統計預報體系的119個旅游景區(點),共接待游客1829.1萬人次,同比增長13.2%。
這是在上半年我國連續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旅游業發展遭遇重創后形成的首次國內旅游高峰,受多重因素影響的旅游觀光客流在十一長假釋放出來。而推動這個高峰形成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便是“奧運后效應”。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法律與產業規制研究中心韓玉靈認為,從國際規律看,有所謂的奧運“前7后3”效應,即奧運舉辦前7年和后3年都會有持續的“奧運熱”。奧運結束后,更多國人的奧運激情迸發出來,形成了奧運旅游熱。這給國內旅游業帶來了機遇。
由于今年十一是北京奧運會結束后的第一個黃金周,“奧運后效應”使十一期間旅游市場出現“井噴”態勢,受奧運會成功舉辦的影響,北京等主協辦城市的假日旅游全面升溫,相應帶動北京、青島、天津、上海等涉奧城市鐵路站車客流的迅猛激增。
作為主賽場的北京奧運場館,無論從建筑本身還是其代表的意義來說,都對游客有著巨大吸引力。據全國假日旅游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統計,單日參觀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的游客最高時達到36萬人,超過故宮、頤和園、八達嶺長城等京城著名旅游景點。
在此趨勢下,北京鐵路局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的客流增幅達16.7%,成為旅客發送量同比增幅最大的鐵路局之一。同時,天津、上海,青島、秦皇島等城市也成為游客爭相前往的熱點地區。在奧運旅游人氣興旺的帶動下,一股客流熱潮在萬里鐵道線上涌動。
高速列車:催生旅游“同城時代”
第六次大提速一年半以來,越來越多的動車組列車,縮短了城市間的距離,讓不同城市間的旅游趨近”同城時代”。
在華北,9月26日至10月5日,開通運營2個月的京津城際鐵路上,時速350公里的動車組列車累計運送旅客61.3萬人次,幾乎趟趟爆滿,其中10月3日、4日單日運送旅客超過7萬人次,上座率分別達99.7%和99.2%,刷新開通運營以來旅客發送量的最高記錄。
在華東,十一黃金周前5日,來自長三角地區的游客占黃山接待游客量的70%;受時速200至250公里動車組列車的強勢拉動,黃金周期間,滬寧鐵路沿線城市間頻現客流火爆景象。更有專家指出,高速列車催生“同城時代”的到來,給利用旅游資源優勢打造泛長三角旅游勝地帶來機遇。
在華南,坐動車組到香港購物,成為今年十一黃金周的新時尚。動車組列車開行一年半以來,人們越來越享受其帶來的方便快捷的出行條件,內地居民赴香港購物旅游成為黃金周旅游的亮點。
動車組列車的客流在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也有了大幅增長。由于縮短了主要城市間的時空距離,極大地方便了旅客出行,動車組列車深受旅客歡迎,成為國慶長假期間鐵路旅客運輸的亮點。據統計,滬寧城際動車組列車10天累計運送旅客199.9萬人次,上座率達159.9%;合寧客運專線5對動車組列車累計運送旅客15.4萬人,上座率達125.4%。
一組數據讓我們為旅游同城時代的便捷生活充滿了信心: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全路動車組列車日均開行達549列,同比增加206列,其中直通82列,管內467列,日均提供客座能力42萬,同比增加13萬,增長46%,10天共發送旅客494萬人次,同比增加166萬人次,增長50.6%。
精細籌謀:從容應對長假運輸
運力配置和市場越貼越緊,售票窗口距旅客越來越近,服務信息與社會接軌越來越廣泛——這個十一黃金周,提早著手進行精細籌劃的鐵路部門,應對長假運輸顯得越來越從容。
國家法定節假日正式調整后,將出現法定節假日與周末連休三天的小長假、黃金周和職工個人帶薪休假并存的新局面。這使廣大城鄉居民旅游和消費有更多的時間選擇,分布更加均勻,有利于提高廣大群眾的出行質量。
此次黃金周長假到來前,鐵道部已提前做好部署。鐵路部門假日運輸辦公室,實行晝夜值班制度,提前做好客流調查,科學安排運力。十一黃金周期間,根據客流需求,臨客能力安排向京滬、京哈、京廣、京九,隴海等客流飽滿的主要干線傾斜,重點解決了大城市和重點旅游景區客流的需要。
日前,鐵道部客運部門總結黃金周客流特點時發現,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長途客流增幅大于中短途客流。受冰雪災害、汶川地震等因素影響,前幾個月沒有出行的旅游觀光客流,在十一長假釋放出來。如此一來,今年十一與五一、清明、中秋等長周末假日中短途客流多的情況不同,中長途客流出現較大幅度增長,國慶黃金周期間日均中長途旅客發送量超過小長假和暑期運輸。
其次,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客流往返規律明顯。客流以旅游流和探親流為主,旅客出行計劃性強,在假日前期大量外出,假日后期集中返回,出行與返程客流在時間和數量上高度集中,9月29日、10月5日旅客發送量分別達到636萬和648萬人次,形成出發和返程雙高峰。
如今,十一黃金周順利落幕。隨著假日旅游市場的開發,鐵路部門將進一步探索新休假制度下的客流變化規律,繼續優化客運組織,堅持今年十一黃金周中好的做法,為未來的春節、國慶長假運輸做好充分準備。
編輯 汪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