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讓時間回溯到1950年。新中國正處于萬眾一心努力恢復國民經濟的時期,各方面的困難可想而知。就在此時,朝鮮戰爭的戰火又蔓延到我國鴨綠江邊。剛剛獲得新生的新中國鐵路機車制造工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國內經濟建設和抗美援朝戰爭都需要鐵路系統盡快加大運能,提供更多的機車多拉快跑。但事實上舊中國留下的是一窮二白的爛攤子——鐵路系統根本不具備成規模制造機車車輛的能力,短時間內還只能以修修補補為主,這與當時的形勢需求是不相符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決定依據現有條件,盡快修復組裝一批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報廢機車投入使用,彌補緊缺,同時立即著手研究仿造國外機車,力爭在較短時間內形成生產能力,使我國的鐵路牽引動力得到提高。
“國慶號”誕生
從1950年到1952年末,青島四方機車工廠抓緊修復組裝了首批20臺蒸汽機車。鐵道部將這批14-1軸式的機車編號為冂丂1型2101號~2120號,以后又改稱解放型。冂丂12101號是這批機車的首臺,它于1950年9月修復完畢,正逢新中國成立一周年前夕。工人們將喜報傳到鐵道部,滕代遠部長欣慰地表示祝賀,并親自為其命名為“國慶周年號”(簡稱“國慶號”)。工人們鐫刻了“國慶號”銅匾鑲在車身上,向國慶獻上了一份厚禮。盡管它不是真正意義上我國自己制造的第一臺機車,但在很長時間內還是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國產第一臺”。它的誕生吹響了我國鐵路機車工業大進軍的序曲,因而具有不可估量的紀念意義和歷史價值。隨著機車工業的發展,更多先進機型的涌現,“國慶號”在鐵路系統服役一段時間后,被調配到地方工礦企業使用,從此脫離國家鐵路,一度被人們遺忘。
千里追尋“國慶號”
1990年初,中國鐵道博物館經多方調研,了解到這臺機車還在遼寧的大型國企葫蘆島鋅廠使用,即將報廢。6月初,我們趕到鋅廠,在廠方陪同下見到了停靠在運輸線旁的“國慶號”。它正冒著白煙,喘著粗氣,顯然是在緊張工作中的小憩。屈指算來,它已經不間斷地默默奉獻了40年!我們仰望著它已顯滄桑疲憊的龐大身軀,油然升起崇敬之情。廠方對我們征集這臺機車很支持,提出的條件也不高:拿一臺能用的上游型機車交換,舊的也行,廠方給付差價。
上游型機車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研制的一種蒸汽機車,功率較小,適合小型作業,1970年后基本被國家鐵路淘汰,難覓蹤跡。我們上哪兒去找這么一臺交換?整個夏天,我們展開多方搜索,先后跑了天津等地的一些鐵路站段,無功而返后,再跑地方鐵路部門,終于在河北滄州地方鐵路局有了眉目,條件是:可以調一臺上游型機車給我們,但國家鐵路要平調一臺前進型機車給他們交換。這可真夠苛刻!內行人都知道,前進型是鐵路運輸的主力機型,成本和售價遠高于上游型,我們根本沒能力做這種交換假想。“國慶號”,你何日能回家?
安家博物館
1990年下半年,懷抱一線希望,我們仍不懈地努力,在葫蘆島、滄州等地穿梭往返說項。同時,我們也向鐵道部領導、鐵道部機務局遞交報告,如實反映情況,磋商辦法。鐵道部機務局主管領導高瞻遠矚,毅然作出令人感動的決定同意將滄州地方鐵路的一臺1974年制造的上游型926號機車調給鋅廠,同時由豐潤機務段調一臺八成新的前進型2208號機車給滄州,不計成本,搶救性交換鋅廠的“國慶號”,交鐵道博物館珍藏!這一命令發到各有關單位時已是12月下旬。鐵道部領導和鐵路各級機構、廣大職工對鐵路文物工作的支持與呵護,讓我們至今銘刻在心。
1991年上半年,我們與各有關單位辦妥資產移交等手續,并與錦州機務段達成委托整修“國慶號”的協議。這時,發生了一件有趣的小插曲:在錦州機務段,我們偶然發現段線上停有一臺解放型4101號機車,外觀還不錯。詢問后得知,這臺機車是1958年“大躍進”時,太原機務段職工僅靠段里的力量自己造出來的。一個機務段能造出火車頭!特定年代的特殊事例,也是很有價值和紀念性的。我們問清楚這臺機車基本已不投入使用,于是“順手牽羊”把它也要了下來。兩臺機車的維修返京費用,由鋅廠返還國家鐵路方面的差價額直接撥付錦州機務段。至此,一段曲折復雜的“國慶號”回歸之路以完美圓滿的結果告終,著實令人欣慰。
1991年6月11日上午,又是初夏時節。我陪伴錦州機務段四名押運人員,配合石景山南站調車指揮,把整修一新的“國慶號”機車安全迎進了北京西郊某車庫,解放型4101號機車緊隨其后聯袂而來。“國慶號”飽經風霜終于歸來,回到了中國鐵道博物館這個永久的家。
編輯 汪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