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冬天,我在上海的弄堂里隨性拍照。走到一處弄堂的門口,一位老伯伯用抖動的雙手在給一位老婆婆拍照。而老婆婆戴著眼鏡坐在椅子上,自得其樂的打著毛線。
當我從老伯伯的身邊經過的時候,他報我一笑,然后遞給我相機,蹣跚地坐到老婆婆的身邊,挽起了她的胳膊。老婆婆放下手中的毛線,摘下眼鏡,微笑的看著鏡頭。瞬間的桔色溫馨就這樣永遠鎖在了我們三個人心中。
拍完照片,我問老婆婆這么大年紀了還打毛線啊!老婆婆笑著說,從認識他那天起我每年都要給他打一件。
五十年多前,他時任上海一家報社的攝影師,她在一家德國人開的工廠里面做紡織女工。
本來他們是不認識的,在一次工人運動中,他無意中拍攝到了她在吶喊的照片,瞬間對這個勇敢的紡織女工肅然起敬。他費了千辛萬苦找了一家又一家的紡織廠,才找到了她。
后來他們戀愛了。為了表達愛意,老婆婆給他打了一件毛衣,當老婆婆給老伯伯打第二件毛衣的時候,她已經是老伯伯的妻子了。
他們就這樣在弄堂里一住就是半個世紀,大上海的變遷,沒有改變他們什么。她始終一年給他打一件毛衣,他也年年給她拍一次照片,老伯伯說在他的心中老婆婆一直沒有改變,就和剛認識的時候一樣漂亮。
說到這里,老婆婆、老伯伯與我都笑了,他們是對生活幸福滿足的笑,而我的笑是對他們的羨慕。
繁華的大上海,有太多的故事,如果說東方明珠、金茂大廈是上海的微笑,我更喜歡弄堂里的溫馨,普通的生活,是最真實的臉。